能者多勞,但多勞就多得嗎?曾經功勞你給了誰

悟空問答類似‘為什麼現在很多職場人都認為“多勞多得”是最大的謊言?’這樣的問題不少,也跟同學,同事幾次討論過類似的問題,說到最後我們也沒什麼能被說服的答案。不濟就說是運氣不好,或者站錯了隊跟錯了人。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最近聽萬維鋼對巴拉巴西《成功公式:成敗背後的科學》這本書的解讀,知道了一些關於成功的道理,不得不說,成功的背後確實存在一定的定律。

能者多勞,但多勞就多得嗎?曾經功勞你給了誰

成功公式:成敗背後的科學

巴拉巴西這本書“統計了有史以來所有的學術論文,分析每一個學者是怎麼成長起來的;他們拿到美國每週所有的圖書銷量數據,看看每一本書是怎麼暢銷的;他們有全世界所有的博物館和藝術展覽館中的數據,這樣他們能知道現代每一個藝術家是如何發跡的。這些數據的特點是全覆蓋無死角。可以說,他們知道一個領域內所有的成敗。”這樣量化統計出來的結果自然就出來了一定的規律,書中稱之為“成功定律”。

他們研究的成功,是“客觀、可測量”的成功,而不是自我感覺的成功。這種客觀可測量的成功,被稱為“業務表現”,就是你工作的表現,或者社會對你判定的成就。而且“業務表現好,只能說你是一個高手,但高手並以不一定成功”。

分數能否決定成功

書中舉了德國“紅色男爵”的例子,說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擊落最多敵機的戰鬥機王牌飛行員,共擊落80架敵機之多”。其實同時期的法國飛行員方克擊落超過100架飛機,而且沒有被人擊中而死,但是他沒有紅色男爵有名。原因是德國宣傳機構需要紅色男爵這個形象去振奮國民,符合同時期德國的需要,但是法國並沒有這個需要。所以說“成功都是別人給的,你的成功由我們決定”,即使你的業務表現比別人好,社會也不需要你的話,依然無法成功。

不過在業務表現是可測量的領域裡,“業務表現好就能決定成功”。作者說了網球和高中的例子,網球運動員的成績和學生的考試分數是最硬的結果,這就能直接決定你是否能成功。

金子總會發光嗎?

研究表明,“在高水平的競爭中,是金子也不一定能發光”。作者舉了紅酒和音樂比賽的例子,說好酒在一塊,是無法區分孰好孰壞的,這時候就要靠一些細節和運氣,“當所有對手都是金子的時候,你就需要找一些特別的點來突出自己”。公平就無法保證,也沒有任何意義。

曾經功勞給了誰

團隊的成功需要全體成員共同的、多樣化的努力,但是這個功勞會被其中一個人拿走”。職場專治各種不服,就是這樣的道理。而我們要做的,應該是去拿回自己的功勞。

怎樣拿回自己自己個功勞,有這麼兩個例子,一個是關於諾貝爾獎獲得者,一個是巴拉巴西自己的經歷。

諾貝爾獎只問結果,發給那些對人類社會有重大貢獻的人。沈華偉預測就是說,這個發現不是孤立的,你應該在之前和之後在這個領域中都發表過相關的論文,“你不但擁有這篇論文,而且擁有這個課題”。畢竟是誰最先提出的假設,付出最多的功勞和汗水,外人是無從知道,也無法證明的。

199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就是一個大反轉的故事。獲獎論文發表於1985年,是華裔物理學家朱棣文和導師阿瑟·阿什金(Arthur Ashkin)合作的研究。當時阿什金在領域內的聲望很高,如果在那時候用沈華偉的預測算法,阿什金應該拿走79%的功勞,而朱棣文還是新人,只能拿到5%的功勞。但是朱棣文接下來在這個領域繼續研究,又發表了很多論文,而阿什金沒有再繼續做下去。結果才過了十幾年,業界已經只認朱棣文。當年那個工作到底是誰主導的?是年輕的朱棣文還是老資格的阿什金?這個問題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人們的感知:那個領域在1985年是阿什金的,到1997年則屬於朱棣文。

巴拉巴西自己的經歷也是這樣。他曾經有一位女學生,在他手下做出了一個了不起的工作。巴拉巴西當時充分肯定了這個女學生的貢獻,但是他知道,只要他自己的名字出現在那篇論文上,人們就都會認為這篇論文是他的。後來這個女學生離開巴拉巴西,擁有了自己的研究組,又在這個領域接二連三地發表了論文,現在已經成了這個方向的擁有者。那篇論文以前屬於巴拉巴西,現在則屬於這位女士。

我們經常說誰誰誰搶了誰誰誰的功勞。但功勞不是一次性的東西,而是一個“系統”。想要拿回自己的功勞,你必須學會獨立工作。

當學徒,要有給牛人鋪路的覺悟。你想要的是第一線的工作經驗,就算把功勞都給導師又能怎樣?事實上你想搶也搶不過來,導師給你你也接不住。但是,“到了一定的時候,你就必須跳出來,去獨當一面,建立了自己的名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