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纳的认知理论与程序结构的学习

对于程序结构讲授法的理论基础基于思维的品质的提升还是有些不够全面。觉得在构建理论基础方面,布鲁纳的认知结构作为基础理论依托。这样在论述方面就更加全面。

在讲授程序设计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的学习过程即在编写程序的过程是散乱的,没有目标的编写,根据教师的提示,想到哪里做到哪里。这样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堆积过程,不是一个思考过程。

程序设计就像设计图纸,在盖楼之前有个图纸设计。有了设计就是严格的执行就可以了。显然这样的学习不是学生应该具有的学习过程。


布鲁纳的认知理论与程序结构的学习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提倡发现的学习,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摸索的过程,是逐步构建知识结构体系的过程。

但是学生在接受学习的过程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包括联想,思考甚至简单的推理过程。即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学习认知构建一个结构化的过程。

这点就像一个人每天起来之后,把一天的计划工作都安排好,然后启动开始执行这些计划。这个整体的流程就是一个设计。

在程序设计的过程中,程序结构在错综复杂的程序设计中只有三种。即顺序结构,判断结构,重复执行的结构。

基于这种程序结构的思考和联想是有利于学生提高认知,从而提升思考能力。


布鲁纳的认知理论中也提到:


学习的结果是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人的主动的认知过程,即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知识的学习就是在学习者的头脑中形成各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他说,任何一门学科知识的学习其最终目的是“对题材结构的一般理解”, “掌握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是以使许多其他事物富有意义的和它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要通晓某一学术领域的基本观点,不但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养成对待学习和调查研究、对待推测和预感、对待独立解决难题的可能性等态度。

这里,布鲁纳提出的学科知识的结构,那么每个学科知识结构都是在本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框架性的思维,这里不是思维导图,(这个是零散知识的堆积)。

我在这里提出的结构是基于这个结构,或者说是一个平台,在这个框架下搭建知识体系。

布鲁纳的认知理论与程序结构的学习

学习过程是类目化过程

布鲁纳认为,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进行分类是人类思维的基本任务,只有经过分类人们才能对世界有明确而有条理的认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主要进行的信息加工活动是一种类目化活动,学习者已掌握的知识的类别与类别之间还具有一定的联系,根据这些联系,可以对类别作出层次和关系的结构化安排,这就是对类别的编码。


经过编码的许多类别构成类别编码系统。编码系统是一种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假设构成物,但可以从可观察到的先前的和随之发生的事件的性质中推论出来。编码系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经常发生变化和改组。编码系统的变化和改组,标志着一个人理解和掌握知识方式的变化或发展。

分类,怎么分类。基于程序结构的分类只有三种。这种分类让思考问题根据结构性的变化而变化,在结构也是一种动态的结构。

布鲁纳的认知理论与程序结构的学习

总结性语言

每个人的学习都是以他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的。关于什么是“认知结构” (cognitivestructure),概括地说,布鲁纳认为认知结构指由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归类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它可以给经验中的规律以意义与组织并形成一个模式,它的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类别”。在一个人学习的历程中,他并不是把各种概念、事实信息等简单地堆积在自己的记忆中,各种知识之间是充满纵横交错的联系的,是一个动态的结构。

人所具有的知识结构是人获得和理解新知识的基础框架,也是人进行联想、推理和思维活动的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