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為何頻獲諾貝爾獎?離不開這5種教育方式

近期,201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揭曉,美國的詹姆斯·艾利森與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因發現抑制負向免疫調節的“新型癌症療法”得獎。至此,本世紀斬獲諾貝爾獎的日本科學家累計達18人。

是什麼讓日本人接連獲得諾貝爾獎?除了日本20實際80年代“科技立國”的戰略,還和日本孩子從小接受的教育方式息息相關,特別是體育教育。


日本人為何頻獲諾貝爾獎?離不開這5種教育方式

剛剛獲獎的本庶佑是第26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也是第5位獲得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日本人。日本超過了德國、英國、法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諾獎大戶”,其中23個為自然科學獎。

日本人連年斬獲諾獎,離不開日本政府對基礎研究長期穩定的支持。早在1995年,日本國會就通過了《科學技術基本法》,其後制定了多個5年計劃;去年1月,日本內閣審議通過了《第五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2016—2020)》。該計劃提出,未來10年把日本建成“世界上最適宜創新的國家”。

日本對於科技研發經費從來都不吝嗇:


日本人為何頻獲諾貝爾獎?離不開這5種教育方式

2013 年度日本 R&D 的投資份額(圖中紅色圓圈)將近 3.8%,是全世界 R&D 投資佔比最高的國家 / UNU-MERIT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中心和世界銀行提供數據

後來雖然遭遇經濟停滯,“失去的二十年”也沒有讓日本研發經費的投入總量下跌。


日本人為何頻獲諾貝爾獎?離不開這5種教育方式

除了政府國家的支持,日本人的教育有哪些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鑑的地方?

先教會孩子如何去“玩

日本的初等教育給了學生興趣與自由日本在戰後1947年3月31日頒佈的《教育基本法》中提到小學的教育目的是適應兒童的身心發展,實施初等普通教育。

“玩就是兒童的天性”,這句話是從兒童的生理及心理年齡特點所得出的。


日本人為何頻獲諾貝爾獎?離不開這5種教育方式


日本的初等教育目的也正是從兒童的生理及心理年齡特點出發來制定並實行的。他們的兒童有足夠的時間去親近自然,感受自然,並在玩中挖掘出自己的興趣,為自己的理想奠定基礎。

鼓勵貼近大自然

從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野依良治、田中耕一等的少年生活看,他們對自然的熱愛以及對大自然的親近,培養了他們對科學研究的興趣。


日本人為何頻獲諾貝爾獎?離不開這5種教育方式


興趣是來源於生活,來自於對大自然的感悟。野依良治、白川英樹等在少年時都擁有親近自然、擁抱自然的機會,並在親近自然的過程中培養了自己的興趣,而這興趣正是他們日後所研究的學問的源頭。

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白川英樹在他高中前的十年間,一直生活在一個被群山環繞的小城市——高山,他也因此獲得了許多親近自然的機會,並決心將來從事改良植物品種的工作。

培養獨立精神

200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野依良治表示,他之所以立志研究化學,就是父親的影響。12歲時,父親帶他參加了一家公司的新產品展示會,新發布的一種從水、空氣和煤中提煉的黃色尼龍絲讓他覺得“化學實在是太神奇了”,從那以後他的生活已經離不開化學。

福井謙一受父親影響養成了刻苦讀書、勤于思考的習慣,他在書中寫道:“至於學習,父母倒是採取了不干涉的態度,一次也沒有講過‘要好好唸書’之類的話。但是,我家卻經常籠罩著令孩子不由自主地想去學習的嚴肅氣氛。”


日本人為何頻獲諾貝爾獎?離不開這5種教育方式


與中國一樣,日本歷來重視早期教育。注重培養孩子的自立精神,從小灌輸不依靠父母的理念。日本學生考上大學後,學費由父母負責,但學費之外的生活費要靠自己打工賺取,否則會受到同學和社會恥笑。小柴昌俊考上東京大學後,第一學期物理全班級倒數第一,就是過度做家教的結果。

培養創造性思維

日本幼兒園,無論公立私立,都相對而言極簡樸素,除了必須的鋼琴、桌椅外,幾乎看不到“現代感”的設施。孩子的玩具則是以硬紙箱、報紙、尼龍繩、木頭塊和圖書為主,任由孩子自由發揮堆積、剪裁。


日本人為何頻獲諾貝爾獎?離不開這5種教育方式

這也是日本早期教育的獨到之處,不去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讓孩子自由發揮,從而確保他們的創新精神。

用運動改造大腦

從我們熟知的幼兒園冬季耐寒訓練,到近期網上火爆的“幼兒園體操課”,無不體現了日本對幼兒運動培養的重視。

其實,日本剛入園的寶寶,就要參加一切諸如足球賽、躲避球賽等的運動項目,進行運動興趣的引導和培養。到了小學,更是每天都有體育課,課後作業是鍛鍊一個小時,據統計顯示,日本每天運動達2小時以上的孩子,佔40%。

日本人為何頻獲諾貝爾獎?離不開這5種教育方式

日本人為何頻獲諾貝爾獎?離不開這5種教育方式

日本人為何頻獲諾貝爾獎?離不開這5種教育方式

對於這些常規的體育運動,日本文部省根據各個不同項目,除了大方向的指導手冊外,並沒有特別硬性的達標要求,所以每個學校的具體目標會制定得不一樣。體育教育不能等同於“運動”,作為一種教育,“體育”最重要的是培養運動精神,而不斷超越自己,就是一種運動精神。

此外,還按季節劃分出不同的體育課內容。例如冬季的耐寒馬拉松訓練、夏季的游泳課等。


日本人為何頻獲諾貝爾獎?離不開這5種教育方式

例如,日本孩子大都從幼兒園開始,就接受“冬季耐寒訓練”,並全員參加“冬季持久走大會”——這算是日本學校冬季體育訓練的一部分。

而冬季耐力跑的距離長短,是根據年級不同進行劃分的:200米一圈的操場,1-2低年級繞操場跑10圈;3-4年級要求跑15圈;5-6年級則要求努力達到20圈。換算過來,也就是:1-2低年級跑2000米,3-4年級3000米,5-6年級4000米。

在經過差不多一個冬天的訓練之後,一般在元旦寒假結束之後,學校會組織一年一度的類似冬季馬拉松的“冬季持久走大會”,凡按要求跑完馬拉松全程的,都會獲得學校頒發的“完走證書”——證書上寫著馬拉松全程距離、所花時間等。孩子們將“完走證書”帶回家後,媽媽都會寶貝般幫忙收起來,因為這意味著孩子的又一份成長記錄。


日本人為何頻獲諾貝爾獎?離不開這5種教育方式

我們一直強調的,運動會讓機體釋放更多的BNDF(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IGF-1(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VEG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和FGF-2(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2),幫助激活腦細胞活性,增強記憶力、認知力,改善大腦環境,提高智力。

清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兒科主任王俊怡也曾提出:“孩子是通過感覺與運動來認識、探索世界的,這些身體動作,可以轉化為腦部活動,促進孩子腦部發育,如果父母不重視這點,將來孩子的健康、智力、學業等各方面,都有很大可能受到影響!”


日本人默默的把理論落到實處,真正做到了讓運動改造大腦,用運動給孩子創造獨特的生活、學習環境。


日本人為何頻獲諾貝爾獎?離不開這5種教育方式

雖然日本式的幼兒教育模式,對於當下中國來說,還較難實現,但從這些事實中窺見的早教階段關鍵所在,還是值得我們深思。

格姆思,您身邊的兒童運動專家!

郝志峰,鄒麗花等,從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情況看日本的教育制度 [J] 廣東化工 , 2012 , 39 (4) :225-226高益民,讓兒童享有充分的自由探索空間——從日本科學家頻獲諾貝爾獎談起 [J] 中小學管理, 2015 (1) :53-54王營,日本頻獲諾貝爾獎對我國中小學教育有何啟示 [J] 中國民族教育, 2016 (11) :9-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