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生不需要比著活

虹是個文靜秀氣的女孩,處於風華正茂年齡的她,本應活得快樂瀟灑。然而她活得一點也不開心,因為她覺得自己與周圍的人一比,屬自己最不行,也最不幸。論學習,班上有好幾名比她拔尖的同學;論相貌,不要說與校花、班花無緣,就是當個“組花”也有競爭對手。論家庭,父母有錢的好多個,自己的父母只是一般工人,就是論唱歌、體育的業餘特長,自己也沒有一項冒尖……

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自卑的原因往往在於他們把別人在某一方面的優勢,看成是所有方面的優勢,並把自己暗自與之比較,結果就發現了差距。而對於這種差距,他們又視之為自己各方面“不行”的一種明證。這種線性思維的模式,在青少年中尤為普遍。

古人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人自有超過他人之處,也有不及他人的地方。有個人興沖沖地對眾人宣佈:“我戰勝了游泳冠軍和象棋冠軍。”在眾人驚愕的目光中,他又補充宣佈:“我和游泳冠軍比象棋,再和象棋冠軍比游泳。”這事聽起來挺可笑,但它說明游泳冠軍強,也只強在游泳一項上,而不能項項都強,他也有不如人的地方。

你的人生不需要比著活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對於自卑者而言,要特別注意不要犯“以已之短,克人之長”的兵家之忌。因為自己也有過人之長,為何非要苦長他人的威風、死滅自己的志氣呢?某某在事業上春風得意、戰功頗佳,我可能在業餘生活中豐富充實、自得其樂?某某的歌聲可以繞樑三日,而我的書法也讓眾人嘖嘖讚賞,等等。這樣一看問題,可使自己心平氣和地生存和發展。假如你真得認準自己是一無是處,那很可能就是尚無發掘潛力―玉不琢哪能成器呢?

此外,你也許在許多方面都比一般人落後得很遠,你在這種比較後容易變得心灰意冷。其實呢,如同世上沒有二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一樣,世上也絕不會有兩個各方面發展水平完全相同的人。由於先天遺傳、成長環境、後天教育的不同,決定了人們在能力、知識、性格、專長等方面不可能同一。這是一種客觀事實,必須心平氣和地加以接受。誰要不承認有自己力所不逮者,有比自己更完美更高強者,有比自己更漂亮者,誰就永遠在失衡的心理深淵中痛苦掙扎。

約旦的拉達爾是該國有始以來第一位參加奧運會的游泳運動員。在預賽時,同組的幾位選手都已經上岸而去慶賀過關了,他還差兩次轉身和100米水道要去劈波斬浪。然而他並不沮喪,而且還很興奮。當然在出水時拉達爾也有過一陣子不痛快:“在約旦,我參賽時總是第二。可這次……真是難堪至極。”但不快很快過去了。當被記者們圍著探詢落在別人後面一圈多是何感覺時,達拉爾微笑著細心解釋說:“我落後是因為我在約旦所處的訓練比賽環境,例如沒有好的教練和好的泳池。但我今天盡了最大努力,取得了個人最好成績。所以我覺得我跟那些進入決賽的選手幹得同樣出色。”

你的人生不需要比著活

拉達爾說得極妙!他對於自己的落後,給出了合情合理的解釋。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認為自己參與了、盡力了、堅持下來了,就和其他領先的選手同樣出色,完全沒有一種與人相比後自愧不如、垂頭喪氣的樣子。

所以我們活著,重要的是壓過別人,還是超越自己?很多人總愛把自己的人生界定為“壓過比人”、“把別人比下去”,殊不知,這是一種狹隘的人生觀。因為在這個世界裡,“別人”是永遠存在的,永遠把“別人”作為自己的參照,作為比較的對象,是不是會太累了?當超越不了的時候,這種“雄心壯志”會不會變成自怨自艾、自悲自憐?懷著這樣一種心態在人間生存,會感到內心的充實和快樂嗎?

加拿大的《讀者文摘》上登過一則很有意思的故事:

思思喜愛中國書法,儘管他寫出來的東西幾乎不能被叫做書法。一天有個年長的親戚來訪,正看見思思在練書法。“嗨,不錯呵。繼續練,不久你就會超過班上的其他同學了。”

思思反應奇快,立即不屑一顧地回答道:“我根本不想超過其他人。”

“那你為什麼練字呢?”親戚吃驚地問。

“只要做著一件有勁的事,我就感到很愜意,我才不關心是否能超過別人呢。”

不企望壓別人一頭的博大心胸,能讓一個人自由地遨遊於智慧、充實和滿足的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