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同样是被骂战,三人却有三个结局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智超千里,几乎是整个三国内,比孙刘曹更惹人瞩目的灵魂人物,而在诸葛亮一生中,足智多谋,屡屡陷绝境而能转生机,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空城计,离间计没少用过,而单纯的靠“骂”而战的也有多次,其单穿弟子姜维更是用的淋漓,但其中最瞩目的有三次,对象分别是王朗,司马懿,和邓艾。

一、先说王朗

王朗是曹魏的重臣,学识渊博而且也是少有的经济学家,然而该人自是颇高,两军对战时,相当不把诸葛亮放在眼里,三国原著中,描写王朗,将其,轻浮,浅显的个性刻画的惟妙惟肖。

原文中这样写道:

王朗纵马而出。孔明于车上拱手,朗在马上欠身答礼。朗 曰:“久闻公之大名,今幸一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孔明 曰:“吾奉诏讨贼,何谓无名?”

一个纵马而出,倒出王朗内心自视甚高,并未将诸葛放在眼里,还带有敢担当,有勇气面对之显摆,从众将中而出后,来了一个先发制人,率先质问诸葛亮,可是那句何故兴无名之兵,不仅让诸葛亮暗自讽笑,让读者也是看的尴尬至极。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硬生生把汉偷换成了魏,王朗也是食汉禄一路走来,如今各为其主倒也无可厚非,可是却问出如此拙劣的问题,如同将剑柄故意递与敌人手中一般,真是智商捉急。

浮躁,功利,自以为是,而又智慧浅薄,这种种个性造就了他不堪一击的个性。

难怪乎会被诸葛亮一段抨击加一句“天下竟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给骂的气血攻心,从马上摔落而死。

读三国,同样是被骂战,三人却有三个结局

二、再说司马懿

司马懿是整个三国中,性格最谨慎小心之人,曹操的谨慎是多疑大于小心,而司马懿却是小心大于多疑。

他过分的神化诸葛亮的神威,将自己比作战战兢兢的凡夫,从气势上,就先低了一等。

在被诸葛亮用计炸退之际,仓忙逃乱中,竟然问出:“我头在否?”这般笑掉大牙的语句,简直对不起自己身上的大将铠甲。

诸葛亮为了夺取祁山,想要与之速战速决,然而司马懿就是按兵不动,无奈之下,诸葛先是为其送去女人衣裳进行嘲讽,又派大将魏延前去骂战。

无论是魏延枪挑着司马懿的头盔,各种侮辱言语不堪入耳,还是司马懿甘心情愿的穿了诸葛亮送来的妇人之衣,司马懿的行为是隐忍,可他的真实的内心都是气愤的,他硬生生将这口恶气咽了下去,任凭如何就是坚守不出,让诸葛亮无计可施。

虽说胜之不武,然而,就是这样谨小慎微,将对手奉为神明的举动,能够让他与诸葛亮周旋了三四年时间,竟然活活将诸葛亮熬死了。

读三国,同样是被骂战,三人却有三个结局

司马懿的个性不狂不傲,既不想争功抢利,又不想多出风头,只求能够守家护国,在猛兽脚下捡肉吃,本着这个原则,他成功的谋得一条生路,然而这路上的忍辱负重只有他内心明了。

三、最后的邓艾

邓艾虽说没有机会与诸葛亮一战高下,可是也是与诸葛亮真传弟子姜维对战。

昔日姜维也是在邓艾营外骂战,赶一批黄牛来嘲讽与他,邓艾虽拒不出战,却不同于前面二人,他既没有暗自忍气,也没有出兵报仇,而是心平气和的看待。

他对儿子邓忠说道:“想不到伯约将我往事调查的如此清楚,也是用心了。”

读三国,同样是被骂战,三人却有三个结局

虽说后面邓艾是战败而死,可那结果是与整个朝代气数相关,也是无可奈何,但与姜维对峙的过程中,他既没有神化姜维,也没有贬低姜维,大有不卑不亢的气概。

我知你传承诸葛孔明,确实谋略得当,是个难得的人才,但是我也不差,我也有我自己的作战计划,不会被你牵着鼻子走。

如此,在三国后期,没人制止的了姜维的局面下,邓艾宁是和他撑到了最后。

细看三国,虽然大部分讲究一个命数和天象,可是冥冥之中,却不得不承认,命数是受本人性格影响,秉性造就。

这也间接论证了当代性格决定成败的论调,虽说本性难改,可是潜移默化中,塑造一个落落大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性子,绝对是大受裨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