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農夫林下山參種植條件講解

眾人都知:人參嬌貴,對氣候、環境要求極苛刻!這是由人參的一個鮮為人知的生理缺陷決定的。

人參葉面沒有吸收陽光的氣孔和柵欄組織,無法保留水分,當氣溫高於32℃時,人參就會因日光灼傷而枯死。所以,野生人參必須生長在喬木、灌木針闊葉混交林中的腐殖土中,這樣喬木、灌木及人參周邊的草木形成了立體屏障,起到了遮光的作用,使人參在漫射光的照射下完成了光合作用,只有這種環境才能滿足人參喜光又懼光直射的生存條件。

而雄渾的山體,茂密的植被,豐沛的泉水,還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鍛造,成就了長白山,生長在長白山的人參也因特殊的生長環境、地域特徵、氣候特點等因素對植物藥性的影響,成為標準的道地藥材——百草之王。白山農夫林下山參就來自這,喝著長白山的水長大,原始,古樸,自然,純淨。

白山農夫林下山參種植條件講解

究竟,林下山參對生長環境苛刻至什麼程度呢?

1、人參喜溫暖、陰涼、溼潤。

夏季溫暖溼潤利於生長,冬季寒冷積雪保證低溫休眠和安全越冬。年平均溫度在1~7.5℃。1月平均氣溫-18~-11℃,7—8月平均氣溫在20~23.5℃,≥10℃有效積溫1300℃~2400℃,年降水量為500~1000mm,空氣相對溼度為40%~80%,無霜期為90~150天。

2、林下山參的地理位置要求

人參屬溫帶植物,在我國自然生長分佈的地理位置位於東經117°~137°,北緯40°~48°。海拔高度為240~1500m所以。種植林下山參應選擇在此範圍內,林下山參基地的海拔高度一般為400~800m。

3、林下山參對植被要求極高

人參屬半陰性植物,所以生長期內需自然遮陰。

一般選擇天然針闊混交林,樹齡在20年以上,樹高20~30m,針葉樹種有紅松、落葉松、樟子松等,闊葉樹種有椴樹、樺樹、柞樹、色樹、榆樹、水桃、黃柏、蠟樹、楸樹、楊樹等天然次生混交林。人工刺槐林、落葉松林也可種植林下山參。

這樣的環境下,有三重自然屏障守護人參:

第一層遮陰屏障:高大的喬木;第二層:在林冠下常伴有的榛子、刺五加、胡枝子、桑樹、龍牙楤木等小灌木及山葡萄、五味子等藤本植物形成了第二層遮陰屏障;最後一層:則是蕨類、七葉一枝花、升麻、天南星、毒芹、玉竹、山艾蒿、野豌豆等植物。多層遮陰滿足了林下山參對散射光的需求。

4、坡度與坡向

坡度30°為宜,坡度太小不利於排水、保苗差,坡度太大易乾旱,不利於林下山參生長。坡向以東坡、東南坡、東北坡及北坡較好。其他坡向視土質及林相條件好的亦可擇。種植時應選擇在山坡的山腰間種植,山坡的頂部易乾旱,山腳下易積水,均不宜種植。

5、土壤條件

林下山參的根鬚多分佈於土壤表層的5~30cm,所以30m以內的土壤結構非常重要。表層應有12~15cm的腐殖土層,團粒結構好,並伴有少量的沙礫,利於通氣生長;中層為10cm左右的活土層,含沙量在15%~20%,並伴有小礫石,利於滲水保苗。底層為黃土或黏上層,保水保肥。pH值應為5.5~6.5的微酸性土壤。還應注意土壤未受任何汙染,尤其是六六六、五氯硝基苯、滴滴涕等農藥,重金屬不能超標。

白山農夫林下山參種植條件講解

如此嚴苛條件下種出來的人參,蘆碗排列緊密且清晰,整齊有序;紋深而細密;參須清長,珍珠點大而密佈;漿氣足,人參皂甙含量高,營養更甚,堪稱上品。

白山農夫創始人和祖祖輩輩全憑對山的敬畏和對參的疼愛,耕耘多年,截止目前,竟造就了1500餘畝林下野山參種植基地,人參市場佔有率不斷增加,銷售、配送網絡覆蓋浙江全省及華東地區。

白山農夫林下山參種植條件講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