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經典語錄讀書筆記摘抄分享

八步寫成好故事:找故事-構思主題和方式-鎖定吸引人的元素-計劃並蒐集資料-組織結構和資料-處理導語、引語和數據-遣詞造句-修改。


《《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經典語錄讀書筆記摘抄分享


這本290頁的書的前身是《華爾街日報》的內部講座,告訴新聞記者們如何用高品質的報道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並讓這種注意力一直保持下去。

第1步 怎麼找到好故事

獲得好故事的渠道:

1.1 靠閱讀“竊取"思想:

1.1.1 廣泛閱讀與選題相關的出版物--包括專業期刊、行業通訊、學術刊物、智囊團和基金會的報告、一級政府機構發佈的信息。

1.1.2 隨時記錄靈感:在閱讀時,把想到的故事點迅速做成筆記,同時把重要資料做成剪報收集起來。

1.1.3 為選題做檔案並定期整理:每個檔案系統要包括一個”備忘錄“,記錄時效性強或熱門的選題。

1.2 依靠“中間人”提供信息:

中間人不在頂端決策層,卻對政策十分了解;也不在基層,卻對下面發生的一切瞭如指掌。

保持與這些信息源的關係十分重要。記者應該利用那些消息靈通而又樂意合作的信息源--我們稱之為“聰明人”--去幫助他構思創作這些故事。

從原材料中挖掘寫作靈感的方法:推斷法和綜合法是取得先機的法寶。

2.1. 推斷法:一個事件本身也許並不足以構成一個特寫故事,但通過這個故事向外輻射出去,也許能夠推斷出在某個具體事件背後,還有一個影響更廣、意義更大的故事。

在根據現有材料進行推斷時,應該問自己兩個問題:

a. 造成這個具體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b. 造成這一事件的原因是否也能在其他地點對其他人或組織產生同樣的作用,也就是說,這一原因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符合邏輯?在多數情況下,邏輯總能勝出。

2.2. 綜合法:在幾件看似不相關的事情中找到聯繫,努力挖掘可以產生故事的聯繫,從成堆的零部件中組裝出具有希望的故事構想。

有時候,事情不同,導致事情發生的原因也不同,但它們都發生在同一個地方。

有時候,事件不同,發生的地點也不同,但它們背後有一個共同的原因。

有時候,事情發生的地點不同,產生的原因也不同,但它們可能包括了一些有共性的人、機構或地方。

如何處理已被報道過的故事

3.1. 具體化:當現有的報道只注重故事的規模和重要程度,卻無法帶給讀者切身的感受時,我們要做的就是給這個乾巴巴的報道注入生命。事情本身不具備擴展的性質,但它可能已經是一個非常好的故事,具備了優秀小說的一些價值特徵。從距離自己最近的地方挖掘故事,讓它更加貼切、真實。

3.2. 預測:這可能是故事創作中最有用的工具,忽略那些有關中心發展的細節報道,直接專注於故事的結果。

重點是,很多故事的展開是在一段時間內分階段發生的,方式是:發展-- 影響--反作用,既可選取一個階段寫故事,也可構建一個多層次的連續故事。

3.3. 改變角度:從一個事件的不同方面獲取信息,再從客觀角度進行分析,聽取行業高層和顧問的意見。

讀者的喜好,按喜歡程度從高到低排列:

4.1. 狗,以及其他可愛的動物和行為端正的兒童

4.2. 人物/當事人:首先,他們是事件的參與者,要麼促成了事件的發生,要麼受到事件的直接影響;其次,他們的所作所為或者他們的言語中,必須有一些令人感興趣、又與事件緊密相連的信息。

4.3. 事實,當它們與故事有關並能推動故事發展的時候

4.4. 人物/觀察者-讀者興趣排列的底層元素,這些人與發生的一切沒有直接聯繫。

4.5. 數字,尤其是大數字,以及連續的段落中密密麻麻排在一起的長串數字。這是殺死讀者興趣的劇毒氫化物。

以上原則在新聞採訪和寫作階段都是至關重要的,在構思階段也應仔細考慮。選題時心裡迴避那些需要依靠數據和專家意見的故事。首先去尋找故事中的動態因素--發生了什麼,有哪些具體影響,是不是已經產生了反作用行為。故事是的動態因素是無可取代的,關注動態的想法更容易成功。

第二步 好故事該如何構思

範圍:

按照因果關係歸納故事的主題,繪製因果關係圖。這樣做的好處有兩點:一是能夠提前確定故事中潛在的動態元素,另一個是能夠明確設置故事的範圍。

在繪製和分析自己的因果關係圖時,必須考慮三個因素:時間、距離和影響對象。一個元素離故事的發展中心距離越遠,那麼它還沒有發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它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而改變邏輯發展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除非提前獲得跡象表明這些元素確實存在,否則完全可以放棄追蹤這些元素。

主題:

2.1 從已經畫好的故事地圖上選擇最重要的一塊,用幾句簡單緊湊的話表示出來。把注意力集中在故事的主要發展上, 這種發展導致的一、兩種可能的影響,以及這些影響可能產生的反作用,其他元素都可以忽略。主題陳述中應該包括的內容取決於故事是在“幼年期”(中心事件就是新聞),還是“成熟期”(中心事件可能已被報道過,但報道可能還沒有涉及經產生的所有影響和 些影響造成的反作用)。

2.2 特寫--綜述型和微縮型。在主題陳述中除了作用和反作用外,還要有寫作對象的主要特徵的準確描述,注意特徵不能太多。

綜述型的寫作對象要有特殊性,在寫作中讓其與從不同的品質細節化、具體化。

微縮型的寫作對象要有典型性,讓其充當其他同類事物的代表,突出其共性。

報道方式的選擇:把每種報道方式的優點和缺點列舉出來,選擇最可能讓你的選題獲得成功的方法,而不是讓你感覺比較舒服的方法。

3.1 微縮型特寫的報道方式:

優點:a. 能使讀者融入至故事中去。通過關注一個簡單的對象,把複雜、抽象的信息變成具體、形象的例 子,讓讀者看得見、抓得著。

b. 故事的對象是完整全面的。

c. 結構上更容易組織。因為作為主線的故事報道對象能把分散的元素串在一起。

缺點:如果選擇的報道對象不能引起讀者的興趣,結果將是可怕的。微縮型特寫的對象必須經過仔細的檢 查,以確保它們不但不會讓讀者大類,而且,它們必須能夠代表記者希望它們代表的。

3.2 綜述型特寫的報道方式:

優點:a. 不侷限於某個單一的對象,不會因為對象選擇錯誤而失敗。

b. 讓作者有最大的報道空間,挖出好故事的可能性也更大。

c. 讓故事的節奏變快,有更多新聞的味道。

d. 可以在快速連續的段落中加入不同的元素,比微縮型特寫更有活力。

缺點:a. 必須建立在廣泛的基礎之上,否則可能面臨材料不夠的情況。

b. 為了避免重複,綜述中應該包括多種不同的影響和反應。

報道角度:要用小說家的思維來構思你的故事想法,尋找故事中潛在的喜劇、悲劇、諷刺或衝突因素,在採訪和寫作過程中重點強調這樣的因素。尤其要重點關注故事主角和對手之間的緊張關係,要記住主角和對手並不一定都是人。

在採訪一個故事之前及整個報道過程中,都要考慮自己對這個故事的感覺。跟著感覺走,記住你對它們的分析,這些感覺將可能把你的報道和寫作引入你沒有預料到的新領域。

對於幾乎是所有人都相當重視的人或機構,應該保持一種健康的懷疑態度。這種立志在報道商業、金融機構和政府部門時,尤為重要。

第三步 讓故事吸引人的元素

時間:這是一個最容易被忽視的元素,如果我們能夠抓住過去和未來,我們的故事內容就得到了延展,就會有更多的讀者喜歡。

在有些故事中,過去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時間點。過去發生的事情可以主導記者在報道中態度,從而為整篇文章的語氣定下基調。

與故事相關的歷史數據,能讓我們對於現在的故事有更多的瞭解。

歷史材料有時還能產生出優秀的導語。

未來能給故事帶來延伸感和期望,只需簡單地問問故事的當事人和觀察者他們認為將會發生些什麼,我們就能為讀者勾畫出一幅有關未來的圖畫。

與其他材料相比,有關未來發展的材料往往是結尾的最佳選擇。

範圍:如何在之前選定的報道範圍之內去處理故事的內容,讓故事的內容得到全面可信的報道,一個記者在工作中必須接觸至的信息,以及他必須考慮到的事項。這樣的元素包括:

2.1 數量-- 這事到底有多大?

2.2 地點--在什麼地方發生的?有什麼樣的影響?

2.3 多樣性--展示事件所呈現的不同方式。依靠主要當事人的經歷體驗,這些人正是整個故事結構中最底端、最基礎的人物。

2.4 強度--被涉及的人、地方和機構參與得有多深,受到了什麼程度的影響。來源與多樣性相同。

變化:

3.1 提供不同類型的信息源。從事情的正反雙方去尋找信息源,但是要考慮這些信息源的可信度。那些官員、政治家、行政人員、智囊團和其他在某個方面與故事有聯繫的人,並沒有直接參與到故事之中,要少用。如果能深入到雙方的底層去挖掘信息,故事將擁有強烈的市井特質。

3.2 提供不同類型的論據。權威言論、事實依據、專家觀點都是支持記者論點的論據,但如果沒有精心的搭配,讀者可能會覺得整篇文章枯燥乏味,缺乏可信度。

正確的做法是把所有的論據混合在一起,一次只提供一部分,這樣故事更具說服力,表達也更加明確。在做採訪計劃時,應該選擇多個不同的角度,尋找一定數量的現象、引語和事例。

出於一些無法理解的原因,數字“三”總是有一種神秘的、正好合適的力量,好的作家一般都會使用三個語氣來說明觀點。“三個正好”的規律值得記者們牢記在心,尤其是需要用證據來支持某個具體的重要觀點時。

動感:最理想的動感是讓故事的情節按照“發生/影響/反作用”的結構順序自然發展。但是,如果這樣的發展順序現實中並不存在,還有一些其他類型的動感,是記者可以自給自足的。最常見的一種,就是對立元素輪番出現,形成交鋒的動感。

記者要運用寫作技巧,使讀者的注意力時而在抽象信息上,時而在具體信息上;時而在綜合信息上,時而在詳細信息上;時而在宏觀信息上,時而在微觀信息上。

在寫作中運用到的技巧源於最初的採訪報道,因此這些技巧在採訪報道階段同樣具有價值。

但是,如果故事的發展已經呈現出很強的動感,如果故事的主角已經採取了戲劇性的重要舉動,那麼對瑣碎細節的描寫和故弄玄虛的技巧只會削弱故事的魅力。

作為講故事的人,記者身處故事行業之中,做到絕對客觀是不可能的。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公平,以事實為基礎,而不是依賴於成見。

公平報道,並不是讓讀者找不到記者,讓記者遠離故事。沒有記者的直言不諱的故事是軟弱無力的。

對記者自身的強調也不是所謂的“個性化新聞”。所謂的“個性化記者”用帶有自己情感顏色的鏡片去觀察世界,描繪出在哈哈鏡裡才能看到的現實圖畫。

講故事的記者是誠實的,他的感情是真誠流露,他的態度受到事實和結果的支配,他從來不會讓自己的態度去支配事實和結果。

會講故事的記者是聰明的嚮導,他知道讀者的興趣所在,他與他們親密無間地交談,解答他們心中的疑慮。

第四步 計劃與執行

優秀的記者都會在採訪前為自己設置計劃,在開始寫作之前,再做一番計劃。每個人都有自己慣用的計劃方法,採取什麼樣的方法並不重要,唯一重要的事情是,你是有計劃的,不管這計劃是粗略的,還是詳細的。

我的方法是提出6個方面的問題作為計劃嚮導,這樣制定的計劃目標明確,並把不確定性和風險程度降到了最低。首先,深思熟慮的計劃會執行得很好,即使有突發狀況,只需對報道重點進行微調即可。其次,看起來雜亂無章的材料在計劃之後會變得簡單可行。最後,良好的計劃能把不太重要的因素省略掉,突出和強調最重要的元素。

Step1. 全面思考:提出6個問題,通常只有一兩個方面需要在寫作中完全展開,還有一兩個方面需要街道辦事處地關注一下,但在開始階段,應把這6個方面全部考慮到。

非人物類特寫:

歷史:

a. 這個故事的主線是否牽扯到過去?如果有的話,牽扯到哪些東西?

b. 這個故事是否與過去不同?不同在哪裡?

c. 這個故事是否是過去的繼續,怎樣繼續?

d. 如果歷史在我的故事中是潛在的相關部分,有沒有讀者覺得真實有趣的歷史細節供我使用?我能否簡潔地使用?

範圍:中心事件影響有多在,程度有多強,變數有多少?

A. 定量因素:

a. 我是否能夠用數字或者其他定量的表達方式來為我的中心事件規劃範圍?如果可以的話,哪些數字是最具有意義的?

b. 是否可以用評論和觀察來定義我的中心事件?

B. 地理因素:

a. 我的中心事件的地理範圍是什麼?國際的,國內的,區域性的,還是地方性的?

b. 哪些地方會是故事的熱點?

C. 多樣性/強度因素:

a. 我的中心事件大概有多少種不同的表現方式?故事中的人物、地點和機構對事件的參與程度有多深?

b. 我的中心事件的發展趨勢是怎樣的,增強還是減弱,擴散還是集中?

D. 全面因素:

其他事件對我的中心事件產生影響嗎?它們是突出了中心事件的重要性,還是淡化了中心事件的重要性?

原因:導致某事現在發生的因素

a. 經濟因素:是不是有金錢的關係在裡面?金錢的作用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結束?

b. 社會因素:文化、習俗、道德或者家庭生活的變化,是否影響到了這個故事?怎樣影響?

c. 政治/法律因素:法律、規則或者稅收上的變化,是否影響到了這個故事?怎樣影響?

d. 心理因素:自我意識、復仇意識和願望滿足是否是推動整個故事發展的主要動力?故事的主角是否受到很大的影響?(這項最容易被忽略,往往事件主角的心理和性格決定了事件的發展方向)

影響:事件導致的結果

a. 發生的事情會對何人何物帶來好處,會帶來什麼樣的好處?這種好處的範圍有多大?

b. 何人何物會受到傷害?什麼樣的傷害?傷害的範圍有多大?

c. 那些獲益者和受害者在情感上有些什麼反應?(此項通常被忽視,可以通過詢問當事人“對於發生的一切有什麼感受”或“有什麼看法”來了解當事人的反應,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完全不同)

作用-反作用力的形成及其行動

a. 誰會對發生的一切抱怨最多?

b. 有哪些實際的努力在彌補、抗擊、改變或者減弱事件的影響?這種努力的範圍有多大?

c. 這種努力的結果如何?

反作用是故事中最後一個動態因素,只有成熟型的故事才具有的因素,記者應把重點放在“做了什麼”而不是“說了什麼”上面。如果事件還在發展中,能找到的反作用因素就只有反對者的口頭抱怨和文字資料,只能選取一、兩個這樣的信息,分散地放在故事裡即可。總之,要“少說話,多行動;少觀點,多事實”。

未來-如果我的中心事件不受干涉,繼續發展下去,會發生什麼?

a. 對於我的中心事件,是否有關於其未來發展的正式研究和預測?這些研究和預測是怎麼說的?

b. 我的事件當事人和觀察者對於這個事件有哪些非正式的看法?當事人對於他們的未來如何看待?

c. 我能展現未來的可能情況嗎?(不下結論,只把可能成為預測未來的關鍵依據的材料呈現給讀者)

人物類特寫(強調行動與反作用)

歷史:

我的寫作對象的過去對於他的今天的現狀有什麼樣的影響?

性質:

A. 我的寫作對象具有哪些與眾不同的性質值得報道,個性、職業,還是其他方面?(在綜述中要強調)

a. 我的寫作對象有哪些行為舉動反映著這些性質?

b. 這些性質如何影響了寫作對象的拿去和生活?

B. 我的寫作對象具有哪些典型性?他與同類人有多少類似性?(在微觀特寫中要強調)

a. 他們是否具有共同特徵,哪些共同特徵?

b. 他們是否有同樣的經歷,哪些同樣經歷?

價值和標準

a. 我的寫作對象最相信什麼?他的這種信念在他實現目標的努力中有何影響?

b. 這些信念與同類人的信念是否相同?在哪些方面相同或不同?程度如何?

c. 這些價值觀、標準和目標都是從哪裡產生的?

影響

a. 寫作對象對於周圍人或同類人有何影響?這些影響是什麼,是正面還是負面的?

b. 寫作對象如何受到環境、周圍人或同類人的影響?同樣,這些影響哪些是正面,哪些是負面的?

反作用

a. 其他人對於我的寫作對象的行為和態度有什麼樣的反應?可能的話,用他們的行動來告訴我。

b. 寫作對象是如何回應環境、周圍人和同類人對他或她的影響的?同樣,用行動說明。

未來

a. 寫作對象認為他的未來會怎樣?

b. 其他人對於這一點怎麼看?

Step 2. 設置優先選項

如果事件還在發展中,要著重挖掘中心事件本身的細節,抓住最新信息。

如果事件已發展成熟,就要把重點放在影響和反作用上。

在報道之前就決定哪些是重點,哪些不是,是一件非常危險和主觀的事情,必須對計劃採取靈活態度,在工作中不斷修改它。

Step3. 採訪報道

如何進行有序的採訪?如何在採訪中突出優先項?如何通過採訪把採訪對象的價值在故事中體現出來?

在開始採訪時,記者首先想接觸“聰明人”。這些人能幫助記者完成整個故事的構思。他們不僅能引導記者把採訪報道深入化,還能為報道的主題提供真知灼見,他們見多識廣,能對記者的原始想法給予冷靜的批評。他們可能不會出現在最後的故事中,但他們常常能影響故事發展的方向。

記者還會遇到“論文人”。他們為研究機構工作,他們的存在完全是為了推動論文的傳播。聰明的做法是先讀他們提供的相關資料,真的覺得言之有理再去和他們或他們提供的專家交談。

如果是寫作特稿,上面兩類人都沒有幫助,真正需要的是“師傅”,即一位處在事件中心或者非常接近事件中心的人。他們知識淵博,能提供有用的背景信息,並找到其他能幫助記者的人,還能找到故事的主角。

當我們對故事有了廣泛瞭解後,就該深入到故事的最底層,收集所有能給故事帶來活力的細節、插曲和人物。當然,並不是所有時候都能接觸到底層,如果有機會能提前深入到底層收集材料的話,應該抓住這樣的機會。

有一類故事被稱為“閒逛型”,這類故事如果沒有關注焦點和中心人物,就無法完成。這種故事無法進行清單式採訪,更多的是依靠在長時間的閒逛中偶然接觸到的所見所聞來獲得信息,通過與信息源的接觸來打消他們的疑慮,從而表現出他們真實的一面。這類故事的風險在於,有可能我們在閒逛中一無所獲。

好的採訪意味著獲得事實,但好的故事有更多的要求。

在採訪過程中,如果你認為被採訪者的回答並不完整,或者對方的回答沒有表現出他們的真實想法和感受,就繼續等待,讓信息源來填補沉默,這時他說的話往往比開始說的話更有用。

第五步 組織材料和結構

在組織故事結構時經常忽略一些方面,包括突出故事的焦點、合理分配素材以及建立一條能夠把所有內容以最佳方式串聯在一起的敘述主線。

故事結構組織工作應該在一條法則的指導下進行,即“激進讀者參與法則”(Laws of Progressive Reader Involvement)。作者必須站在讀者的角度上思考問題,必須讓讀者對他的故事感興趣。

寫作前如何處理材料:

第一遍:泛讀材料。總覽全局,完成寫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主題陳述。

瀏覽所有采訪資料和相關文件信息,對整個事件有一個大體上的感覺,把不相干的材料或重複的材料放在一邊。

對主題陳述進行最後的修改,使其儘量簡單、清楚,突出故事的主要方面,強調動態元素,省略細節和說明。耐心打造主題陳述,讓它成為你寫作過程中的指導,讓你的思路更加清晰明確,並告訴讀者你在幹什麼。好的主題陳述中往往蘊藏著好的導語。

在第一遍泛讀的過程中,把分散的信息整合起來,把引起你關注的結論記下來,為你的論點服務。

第一遍泛讀也是為結尾尋找材料的好機會,新聞報道的結尾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可以隨時被省略。它就象油畫的外框一樣,去掉了它,油畫依然完整。所以,千萬不要把好素材放在最後,應該放在故事的主體中。

第二遍:精讀、標註索引。深入組織材料,按性質分類彙集成不同板塊。

要緩慢、仔細地閱讀所有材料,把被忽略的細節挖掘出來,給每個信息標註索引,按照不同性質給它們分類。這些類別與採訪階段使用的指南對應。

做法:準備幾張白紙,把計劃嚮導提出的六個部分分別列出來,每個部分留出足夠的空白。然後,一邊仔細閱讀所有的採訪記錄和文件資料,一邊用自己的方式在有用的內容旁邊做上記號,同時把主要信息記錄在白紙的相應位置上。

我是按照信息對於故事不同方面的強調作用進行分類,分別放在6個格子裡。對故事作用最大的格子裡條目最多,有的格子也可能是空的。如果一則信息包含兩個格子的內容,就在兩個格子裡分別做好摘錄。

作用:我不僅能夠知道我掌握了哪些信息,而且在記號的幫助下,還能知道這些信息是什麼性質的:是數字還是引語,是實際的觀察,還是生活中的實例。

索引是一項費時費力的工作,但是它為我的故事元素勾勒了一幅有序的圖畫,避免我在寫作過程中浪費時間和精力,讓寫作變得更加順利。

另外,給細節做好記錄還能幫助我有效地記憶它們,讓我在寫作過程中對我使用的數據、引語、事件瞭如指掌,如果我忘了,筆記也會提醒我。在我的初稿完成後,我會通過索引來檢查我故事裡的內容是否符合原有的記錄。

那些組織有序的文章形成的原因是:作者能夠成功地對材料進行劃分。在主題陳述之後的文章主體中,他們把材料分類彙集成不同的板塊,每一個板塊都反映了故事的某個特定方面。這些板塊正好與我們的採訪/寫作計劃嚮導給出的6大部分十分類似。他們做的實際上是組織文章結構的第一條重要原則:把一個故事中的所有相關材料聚焦在一起。這就是我們標註索引的作用。

這個方法能夠讓故事的表達更清楚,邏輯性更強,更有說服力,並賦予故事以力度。

把相關材料聚集在一起的作法幾乎適用於所有類型的材料,除了歷史部分的材料。如果歷史材料不十分重要,佔用筆墨不多,我會把它們放在一個部分裡。但更多時候,我把歷史材料分散使用,用在那些能與現實形成對比,或者能加強故事真實性、幫助讀者理解的地方。

敘述主線:故事是發展的、流動的、遞進的,它的方向就是我們為故事選擇的敘述主線。

我用的敘述主線有三種,有時它們會同時出現在一篇故事中,但總會有一種是控制故事結構的主線。這三種方式分別是:

板塊遞進主線:適用於沒有明顯主角,需要強調多個元素(行動、影響、反擊)的故事。

最好的線索在你的主題陳述中,在你對各個信息板塊強調地輕重之中。在主題陳述中得到最多強調的那部分內容,基本上就是你應該最先展開的內容。

a. 幼年型故事,即中心事件本身就極具新聞性,或者具有其他方面的重要性。

首先,就要從範圍部分著手,讓這一部分的內容緊跟主題陳述。

接下來,如果你感興趣的是中心事件背後的推動力,故事就應深入到原因部分的材料裡去。

然後,可以用影響部分和反作用部分裡的材料。

最後,選取未來部分裡的材料作結尾,如果有這類材料的話。

b. 成熟型故事,即中心事件已經被廣泛報道,不再是新聞,主題陳述中強調的是事件的影響以及/或者反作用。作者完全可以把中心事件作為一個給定事實,只需用少量筆墨介紹一下,讓讀者對整幅圖畫有大致瞭解就行了。

第一個要強調的重點,第一個需要精雕細琢的板塊,應該是影響部分。

c. 有些故事過早地出現中心事件有可能與整個故事的邏輯不符。即使中心事件具有很強的新聞性,作者還是會選擇首先向讀者介紹中心事件背後的原因,然後再來勾畫中心事件的範圍。

注意:一個故事重要的是有一個好的開頭,至於後面的內容按照什麼順序擺放,並不是太重要。完美無缺的敘述順序是不存在的,不同的敘述順序對於一篇故事同樣有效。只需精心設計一下最開始的一、兩個細節段落,讓故事自己告訴你下面該講些什麼。

文章結構組織的一個重要原則是:讓你已經寫出來的內容告訴你下面該寫什麼。你可以運用這個原則來組織同一個部分裡的相關內容,當一個部分完整展現以後,讓這個原則指導你進行下一部分的寫作。

另一條組織文章結構的原則:儘量把同一信息源的材料放在一個地方。就是說把某人提供的所有證詞,把與某個地方、人物或機構相關的所有事件,都集中在故事的同一個地方。這個原則能讓你的表達更清楚,自動避免了重複現象,還能突出材料的重要性,加深讀者對材料中的人物、地方或事件的印象。這個原則要靈活運用。

時間主線:多用於人物特寫報道中。

a. 人物特寫的主題陳述與非人物特寫不同,它不為概括故事內容,而要突出主題的特性。一般會列出故事主角的兩三個方面,說明主角的與眾不同(綜述型人物特寫),或典型性(微縮型人物特寫),它告訴讀者這個主角為什麼值得關注。

b. 如果故事中沒有突出的動態元素存在,離題是一個改變故事節奏的好辦法,實際的觀察、解釋說明、描述、指導或者分析,都是離題的不同方式。故事中最好的引語,實際上也是一種離題。但是這裡有一條比其他原則更加嚴格的原則:你可以經常離題,但不能離開太久。離題能夠帶來變化和信息,但是要用最簡潔的筆墨,省略重複的信息,選擇最有價值的元素,並且把信息集中報道,而不是散落在故事裡。大部分離題內容都在半個到一個半段落之間。

c. 時間主線的弊端:如果某個元素比其他元素重要,如果這個元素是新聞的核心內容,作者很可能想把這個元素提前,對其進行強調。但是如果受到時間線的約束,他可能無法做到這一點,尤其是在這個元素是時間比較靠後的情況下。另外,如果一篇故事需要重點強調主題的兩、三個方面,也不適合時間主線。

主題線:這種形式的敘事順序關注的是具體信息。

主題陳述告訴了作者哪些內容是重要的,可以把最具戲劇性的元素放在最前面,如果幾個重要元素之間相互關聯,可以把它們交織在一起,也可以分別對待。

有的故事會用一種類型的敘述主線,還有許多故事會同時使用兩條甚至所有的三條主線。以一條主線為主,在故事的展開過程中選擇其他主線來寫其中的一部分故事。

第六步 處理導語、數據和引語的訣竅

一、導語的處理

任何的導語--尤其是第一段,如果導語不止一段--不僅僅要抓住讀者的注意力,還要讓他產生往下讀的願望。

只要是與故事有關的內容,並且能夠激發讀者的好奇心,任何形式的導語都可以。導語可以是引人注目的,也可以是文筆優美的描寫。

拋開這些吸引人的因素不談,在我看到的優秀導語中,許多都含有一個共同特質--神秘。

第一段首先拋給讀者一個懸而未解的問題,迫使他到後面的段落中去尋找答案。

一條使用引語的導語,同樣也可以是神秘的。注意導語裡沒有細節,也沒有與主題陳述相混淆的內容。省略細節的導語不僅簡潔明瞭,而且可以讓吸引讀者的神秘感更加突出。

多數情況下,讀者之所以會產生好奇,不是因為作者在第一段中說了些什麼,而往往是因為作者在第一段中省略了什麼。省略的元素可以是各種各樣的:一個動機、一個證明、一個例證。

如果導語包括了好幾段內容,作者可能會在第一段裡製造神秘,在第二段裡解答讀者的部分疑問,到第三段才完全揭開謎底的面紗。

有的導語看似輕描淡寫,實際上卻是精心設計的。

雖然神秘的導語能夠吸引到讀者,但千萬記住過猶不及。儘量避免僅僅是故弄玄虛,毫無實質性內容,全部都是未解的謎語,或者全部都在為後面的內容做廣告,即最常見的“公告牌型”或“吹噓型”。

選擇什麼類型的導語,要取決於故事的性質。

如果故事含有硬實的新聞價值,作者應該讓這種價值開門見山地表達出來。

多數特寫故事都缺少硬新聞的那種中心新聞事件,所以作者在選擇導語時,更傾向於趣聞式的或者舉例式的。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它們容易操作,另一部分原因則在於這兩種導語既能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又比較簡單安全,不用費太多力氣。

舉例式導語的使用標準包括:

簡潔:導語中的例子必須清楚明瞭,能夠被立刻理解。

最理想的舉例式導語就像一個吸引魚兒上鉤的魚餌,其長度最多 一、兩行。如果魚餌不能做到優美簡潔,最好放棄,改用其他形式的導語。用更簡單的信息代替複雜的例子,把複雜的例子留到後面再用。

與主題表達方向一致

有內在趣味:只有精彩的生活片斷才能讓導語光彩照人。

有焦點:被導語中的描述所吸引的讀者,會期望導語中的內容與故事的主體有密切關係。

導語中選擇的事例應該反映出故事主題的某個方面,因為導語實際上是為整個故事設定的基調。

如果導語中的事例選自故事的關鍵部分,而且很快就在後面得到了重點強調,讀者會有一種導語中的承諾終於兌現的感覺。

如果故事的關鍵部分中選不出非常好的例子,而其他部分剛好有一個非常生動又能順利引出主題陳述的小片斷,當然要把它用在導語裡。

如果一條導語遵守了所有的原則,但依然像白開水一樣平淡,它就犯了一個最致使的錯誤:對讀者沒有吸引力。

寫好一條概括性的導語絕非易事。作者可以選擇一種比主題陳述更加輕鬆、更具戲劇性的語氣來撰寫導語。導語中可以省略主題陳述中的一個或多個重要元素,為故事製造一種神秘氣氛,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實際上是把主題陳述包裝成一條概括性導語。

例:

360名亞瓦派印第安人生活在狹小的保護區裡,他們的祖先曾經在亞利桑那州1000萬英畝的土地上馳騁。如今,他們終於第一次打贏了與白人的官司。這個白人想往印第安人的口袋裡送上3300萬美元,但那些印第安人卻叫他滾開。

例:

洛杉磯-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打發空閒的時間,你可能要花上一些時間去聽一位新出現的專家來告訴你該如何使用剩餘的時間。不過,記得帶錢。

二、數據的處理

太多的數據無異於毒藥,作者在處理數據時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掉那些無關緊要的數據。

在許多新聞故事中,數據為整個新聞定性,有時候數據本身就是新聞。

在進行特寫報道時,必須改變對數據的態度,因為特寫故事不僅僅侷限在數字上。

我們應謹慎選擇、仔細運用數據,重視那些能增強整個故事力量的數據;如果數據的具體信息不是很重要,就把它變成簡單、形象的大概數。

數據處理的竅門:

用比率來代替龐大的數據:數字越小,越容易被記住,而數字越大越抽象。

用最簡單的方法把意思表達清楚

提供一個參照對象,讓數字更形象。如果某個數額巨大、難以記憶的數字對於故事十分重要,作者應該提供一個參照對象,讓這個數字的意義更清楚,更形象。

三、處理人物和引語

有太多的故事因為擁擠的人物而變得混亂不堪,這樣的錯誤很可能會毀了一個調查性故事。

到底誰有資格出現在故事中?一位優秀的作者在這個問題上應該鐵面無私。

我們進行廣泛的採訪,不是為了說服讀者,而是為了說服自己。可能有大部分受訪者都不會出現在最後的故事裡,但我們通過對這些人的採訪得出了更簡單、更省力、更確切的表達。讀者需要的正是這樣的東西,而不是那些人滔滔不絕的講話。

引用的每一句話採取高標準、嚴要求,將有益於整個文章。因為去掉了無關緊要的人物,故事的脈絡變得更加清楚。人物的行為成為故事的主導內容,故事的發展步伐更加明快。由於沒有了其他廢話的干擾,所選用的優秀引語更加突出,作用更加明顯。

隨著故事裡的人物數量減少了,那些剩下的人物會在讀者心中佔據更加重要的位置。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個人特徵,作者可能希望對某個相對更重要的人物進行一些細節描述,用簡短的詞語勾畫出人物的形象特徵,以確保讀者能夠記住這個人物。

在重點突出一兩位主角的同時,作者往往還會淡化其他人物的形象,一方面反襯出主角的重要,一方面也不想讓配角搶了主角的風采。

淡化配角的方法:不讓他們說話,而是默默用行動來證明作者的觀點;匿名引用,不要多,否則像電話簿,且要用在不太重要的信息上,或那些主要用於支持其他證據的引語上,否則不能令人信服。

選擇引語的標準:一句合格的引語至少應符合下列一條或多條標準

可信度:信息源的陳述相當重要,或者他在某方面有相當的經驗或研究,能夠做出專家水準的解釋。他的資歷使他的言語比你說的話更有分量,但是如果沒有與實質內容結合在一起, 資歷就會變得一錢不值。

情感回應:在直接引語中注入情感。讓一個人在講話過程中能夠真情流露,這才是好的引語。

鮮明有力:信息源的表達要尖銳有力度。偏激的、形象的、市井的話語更加真實可信。

多樣性:引語有時是故事中的輔助工具,有時是陳述的最後那一記重拳。這取決於你選用引語的性質。但若引語中既無實質內容又缺乏情感或力度,最好捨棄,做輔助工具也不行。

有時信息源的身份顯赫,但表達方式欠妥,作者應指明其名字和頭銜,但對他的話進行解釋和加工,成為間接引語。

有時得不到多方面的證據支持,只能多次引用同一個信息源,則儘量把最有力、最真實的陳述作為直接引語,其他話轉為間接引語,造成一種多樣化的假象。

在選擇引語時,一定要選擇簡短、犀利的,不要冗長、枯燥的,且儘量裁減到只剩下核心部分,千萬不要在一句話中多次引用不完整的句子。

四、處理結尾

在撰寫新聞故事時,必須在結尾通過某種方式對故事的主題再次做出闡釋,絕不能像小說一樣有戲劇性的展現。

最好的結尾不出下面三種類型:

前後呼應型

提醒讀者讓他記住故事的中心思想或關鍵元素,但往往使用間接方式,通過非事實性證據--象徵、情感回應、觀察後的評論甚至還有詩歌的片斷,有時只需一個簡單的總結。

展望未來型

若收集的材料中,這方面的材料很好,可用於結尾。

在主體中沒有用處的推測和展望,能成為結尾處發人深思的材料。

展開拓展型

介紹給讀者一些值得深思的新東西,讓他們的視野在瞬間擴大,這樣會擴大故事的影響力,讓整個故事更值得記憶和回味。

五、處理作者自己

為作者量身定做的角色:

概括者/總結者

注意事項:作者千萬不要誇大其辭,他的結論在強度和戲劇性上不要超過支持該結論的材料。

當報道一個非常專業的領域或關注度很高、非常有爭議的問題時,聰明的記者會放棄清楚的概括和結論,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意見穿插在整個故事或某個具體段落之中。

在其他情況下,記者完全應該把害怕犯錯的恐懼拋到一邊,清楚、直接地告訴讀者他掌握的證據說明了什麼。

作者在每個部分做出的概括和結論將成為連接整個故事的骨骼,並影響到故事的中心思想。

裁判

作為一個會講故事的人,記者必須有能力控制一個故事或一個段落中互相爭辯的雙方,否則一場衝突若變成毫無意義的口水戰,讀者很快就會厭倦。

為避免這種情況,記者應該會在關鍵時候做出自己的判斷,同時對沖突的處理採取另一種方法。首先,把雙方的批評和指責匯聚到一起;然後,把大部分無理中傷的話去掉(只留一兩句來展示衝突雙方的感情深度)。同時,把不能證實或毫無根據的話去掉,剩下的就是爭論的核心內容。然後,他開始讓雙方輪流發言,每方每次只能發射一枚炮彈,而不是象乒乓球比賽那樣,雙方在一個問題上來回反覆。這種方式讓雙方的論點、論據更加有力,也更容易被讀者理解,整篇文章也更緊湊有力。

觀察者

在處理故事的中心章節時,記者要像嚮導一樣,引導讀者得出結論。

在中心以外的地方,他還是故事中的另一個信息源。

如果記者對自己掌握的一切非常滿意,他可以對一些不是太重要的內容進行簡單評論。

如果沒有可信度更高的信息源出現,讀者有時也會接受記者對某些重要問題的判斷。

不過,作為觀察者的記者不應把自己的觀點建立在純粹的預測、模糊的二手資料或個人的知識儲備之上。他的觀點應來自故事和其中人物的真實感受和體驗。

記者不應在故事中出現得太多,他的話會分散讀者的注意力,也會放慢故事的節奏。

第七步 讓字和句抓住眼球

如果一個非常普通的故事擁有美麗的文字,它會就一個好故事。

而一個擁有精彩的構思、令人信服的事實、具有說服力的闡述及完好的故事結構的好故事,如果擁有了完美的文字表達,就將成為讓讀者回味無窮、久久難忘的故事。這應該成為每個記者最終的奮鬥目標。

遣詞造句的第一步是正確使用語法、句法及正確運用詞語。

第二步是遣詞造句的藝術,運用文字的力量讓故事在特定位置產生特定效果。需要考慮以下問題:

具體:詞語和句子要具體、明確,避免抽象、概括。如“問題、情況 、反應、利益”這些抽象概念。

選擇具體的名詞和生動的動詞的同時要避免浮誇,選擇恰如其分的詞語,讓詞語的準確含義與描寫的真實情況相一致。

苛刻:惜墨如金。在寫作的過程中,時時關注具體的表達和具體段落的邏輯 關係,拋掉冗餘的和沒用的內容,從而得到更多的文字空間並找到故事的節奏。在文章收尾時,評判整篇文章的簡潔程度和整體節奏及可信度,使文章更有說服力或吸引力。簡明扼要是寫作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準,而自我批評就是檢查這條標準最好的老師。

描寫:描寫是文章中最能展示作者才華的部分,但往往也是文章的矛盾所在。訓練有素的作者在向讀者展示描寫時,往往是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這些目的中,最關鍵的一個就是推進故事發展。而有的描寫段落,儘管文字優美、內容清晰,但對於整個故事的動態發展來說,都是一種打擾和離題的表現。

描寫還能為故事的主題提供其他方面的證據,從而推動故事的發展,烘托故事的主題,給故事帶來活力。

對處於次要地位的人物、地點和事件,聰明的作者有可能從中選出一到兩個能夠留給讀者深刻印象的進行描寫,因為 這些事物雖然與故事的主題沒有緊密聯繫,但是能夠滿足作者的另一個目的--讓讀者參與進來。

有時,作者還會利用描寫來製造戲劇性的對比效果。這種描寫的對象往往是在其他情況下不會關注的對象。

提高描寫水平的方法:

精確想象:用準確清晰的詞語在讀者心中勾畫出一幅高清晰度的圖畫。

人物原則:與地方和事件相比,讀者還是更喜歡人物,所以只要條件適宜,作者 就應該想方設法把反映人性特徵的情節注入到他的描寫中去。

動畫處理:任何事物,讀者都更傾向於動態的,所以即使故事中沒有人物的元素,講故事的人也會想盡辦法讓其他元素動起來,通過生動的描寫賦予事物以生命。

打破常規:打破通常的語言規則而進行文學描寫,從而讓自己的表達更清楚、更準確、更容易被讀者理解。

交談感:讓讀者感覺作者在和他單獨聊天。當作者把自己的故事變成交談而非講座,他們會發現自己的故事將不再是平淡乏味的,而他們的語言也不再是中規中矩的。只要心中有具體的讀者,作者就自然而然地傾向於使用明白的語言,簡潔明瞭。

在說話的時候,人們傾向更簡單的詞語,更短小精幹的句子,把別人的原話進行意譯而非直接引用。

善於提問的作者能夠讓讀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並通過提問來鞏固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聯繫。

善於交談的人經常會使用流暢的口語來增加談話的精彩度,甚至還會使用俚語,記者也一樣,只要這是最合適的表達方式。

連貫性:當一個故事擁有了連貫性,讀者就像是坐在了衝浪滑梯上一樣,沿著作者搭建好的通道直衝下去,等他們抵達通道的末端時,往往會露出興奮而驚訝的表情。

要讓自己的文章變得暢通無阻,作者必須提防三個潛在的障礙:

a. 過渡段落:擅長講故事的人,總是首先試著不用任何過渡詞語來完成內容和段落的轉換。只要他的材料是事先整理好的,並且有清楚的提綱告訴他怎麼寫,他就能順利完成故事,根本不需要在過渡段落上煞費苦心。

在任何段落或故事中,第一句話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為後面的內容建好 了框架。如果第一句話是空洞的過渡句,而沒有提到任何新的發展,故事的連貫性就被無故中斷了。

根據故事中隱藏的細微線索來發展你的故事,是避免出現過渡障礙的最好辦法。

b. 來歷出處:

我們有時需要標明信息源的身份和來歷以證實信息的可靠性,而沒有必要的頭銜稱謂會淡化故事的力度。

決定保留哪些名稱頭銜時,作者要問自己兩個問題:我確定我對信息的表達是真實的嗎?即使是真實的,讀者讀到這一信息時會感到吃驚嗎?

如果第二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就應把信息源的來歷說明。

如果你的信息根本刺激不到讀者,你就要完全依靠自己對信息的確定性做出判斷了。來自權威信息源的信息不必解釋其具體來源;來自非權威信息源的存在分歧的表述,要說明具體來源,而得到受訪群體廣泛支持的觀點則可作為事實,不需引出具體信息來源。

c. 解釋說明

在所有故事中,作者都會不時地停下來,對一些細小的地方做出解釋。這些解釋往往是缺乏吸引力的細枝末節,但不可一概忽略,任何可能產生疑惑的地方都要進行解釋。但作者必須掌握分寸,只對讀者必須瞭解的內容進行解釋,並一定要簡單明快。

一定要記住:如果讀者問的是時間,你不用告訴他們鐘錶的製作原理。

精心設計的結構

a. 速度感

希望達到這種效果的作者,他採用的句子形式就像一輛有多節車廂的貨運火車一樣。句子的主語(或者一個主語+動詞)是車頭,帶動後面的一串賓語和從句。這樣的句子能用最小的空間傳達最多的信息。簡單的貨運火車式句型能夠清楚、快速地把讀者引向結論。

例:他對野外生存用的各種物件不屑一顧,那些冷凍乾燥的食物華而不實,上百美元一雙的靴子他從來不穿。

這樣的句子結構還能幫助作者製造一種動作的連貫感覺,讓讀者感到有很多動作同時發生或者在迅速連續地發生。

故事中有許多信息都是靜態的、平淡的,把平淡的短句變成詞組或從句,把它們和有運作的主句掛在一起,不但能節省文字空間,還能讓整個句子變得更加吸引人。

例:在鮮血、灰塵和嚎叫中,這頭牛 的牛角被鋒利的去角器割掉;在皮肉燒焦的氣味中,這頭牛的身上被烙上標記;它的耳朵也被 牛仔用小刀劃上了獨特的記號;同時,它還被閹割了。

作者在寫作時總會本能地使用“掛鉤”的方式來避免那些平淡乏味的段落。他們最常用的手法就是把描寫和行動連接在一起。

例:遊客在冬天大量湧入麋鹿保護區,這時公牛的叫聲就像軍隊的號角一樣嘹亮。

可以用掛鉤的方式,在句子中間插入解釋性的文字,打破句子的平淡。

例:“流水床”-讓兩家、三家甚至四家人擠在一所公寓裡面生活,輪流睡覺-不僅會帶來嚴重的健康問題,還會讓學校變得更加擁擠。

我們還可以用“掛鉤”把引語和動作連接起來,增添句子的活力。

例:"我們已經學會了和飢餓一起生活。“戈梅斯一邊說著,一邊打發一個兒子到附近的土豆田裡看看,希望找到一些收割時剩下的東西。

b. 力量感:

如果希望得到強調的效果,可能選擇的方式很多。如:

放慢故事的前進步伐,在需要強調的地方使用比必需更多的詞語來表達意義。

把一個可以用長句表達的意思分成若干短句來表達,每個短句都往強調的重點上敲了一錘。

可以使用一連串獨立的從句。

”重複“是作者在突出故事內容時最依賴的手段。

作者還可以通過恰當處理關鍵詞語在句子中的位置,來給故事增添力量。關鍵詞語要達到最大的影響力,就應該被放在句子的開頭或結尾。

c. 變化感和節奏感

讀者喜歡故事的內容和結構有變化--時而輕快活潑,時而細膩委婉,時而簡潔明瞭。

變化的句子長度和結構能夠幫助作者實現他的目的,他還可以把突出速度感的我代替突出力量感的段落交錯在一起。

在揭示結論、進行總結時,我通常會使用簡短的陳述句或簡短的貨運火車式句型。這種主動的表述和簡單的結構使我的材料能夠得到清晰肯定的表達。

如果我要處理的是不確定的內容、困難的處境、複雜的原因和動機或者某種相關的解釋時,我傾向於選擇更長、更復雜的句型,有時候還是被動語態的。這樣的形式通常能夠更好表達細緻的內容,而且可以使用更少的詞語。它們能給我帶來一種非常難得的特質,叫“節奏”。

"重複”可以製造一種前進的節奏感。

還有一種能夠帶來節奏的重複形式叫做“平行結構”。用同樣的邏輯關係來表達不同的元素,而且每一個元素採用的是同樣的語法結構,這就會形成一種平行結構。這種結構的句子長度都差不多,從而形成一種平衡的節奏。

例:蝗蟲吞噬了猶他州的田地,洪流淹沒了艾奧瓦州的鄉村,炙熱烤焦了亞利桑那州的棉花。

貨運火車式的句型也可以形成平行結構。

一個由好幾個相關句子組成的段落也可以形成平行結構。

即使是一個冗長、複雜的段落,我們也可以通過擱置在段落中心的一個簡單的平行結構,來為整個段落帶來節奏感。

以上討論的是1200-2500字的稿件的處理方式,基本上報紙上刊登的特稿作品和許多雜誌上的文章都屬於這一範圍。下面將通過一篇文章來學習如何把一篇長達萬字,分上下兩部分的文章處理得環環相扣、引人入勝。

第八步 萬字以上的長篇故事

這篇故事的主題並不是一個能夠讓編輯怦然心跳的題目,它講的是一位富有的德克薩斯寡婦,獲得了一位友好的傳教士和一位實業家的幫助,她希望把大部分財產捐贈給一個幫助窮人的基金會。不料她的財產掀起了爭奪風波,她的初衷受到阻礙。這個故事的主角中沒有什麼重量級的人物,也不是個有時效性的故事,整個故事要追溯到25年前。

這個故事的導語是概括性的,因為包括太多的複雜內容,除了普通的概括,很難有其他方式能把所有事情說清楚。所以,我們只簡單地告訴讀者這是一個“充滿欺詐、搶劫和無情的貪婪”的故事,“參與審理這一案件的德克薩斯州總檢察長把整個事件稱為德克薩斯州歷史上'最有趣的醜聞‘。”

故事的第二段告訴讀者這個故事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矛盾非常複雜,但並沒有講述細節。作者選擇按部就班地從頭說起,首先按順序介紹了三位故事的中心人物,整個事件的起因-傳教士也是教會的籌款人帶女主角去南美看到那些窮人的生活,促使女主角全面更改了遺囑,把原來留給親戚和本地教會的財產設立了幫助拉丁美洲窮人的基金會。結果是,做完這一切的第二年女主角就因病去世了,而那個傳教士‘利奧兄弟’“因為他一心想要幫助她完成心願,反而受到了來自教會的刁難”,在此過程中提供過幫助的教會中一位實業家“因為壓力而屈服,而‘利奧兄弟’則一直堅持到今天”。那筆3-5億美元的龐大基金的一小部分“被分配給了德克薩斯當地的宗教和世俗機構,但是沒有一分錢花到了拉丁美洲的窮人身上”。在這裡作者有意忽略的是這些事情是如何發生的,為什麼會發生,這是故事拋出的第二個謎團。

接下來,作者使用副標題暗示讀者故事將發生轉折,副標題在兩個跳躍的信息之間起到過渡段落的作用。“德克薩斯VS紐約”暗示了事件演變成兩個地區對基金會管理權的爭奪,“兩個寡婦”闡述了女主角和她小姑子間的矛盾,以及小姑子為奪取牧場管理權進行的反擊,德克薩斯的相關人員聯合起來發起訴訟要奪回原本應歸其所有財產。

作者通過人物的發展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每次引入新角色時,我們都會暫停故事的前進步伐,簡要介紹一下這個剛剛出場的新人物,以及導致他捲入故事中的原因。這樣的介紹很重要。但是,這種闡釋角色和動因的文字不能太多,它們要和故事的發展結合在一起,而且整個故事必須 是在不斷髮展的。

在下面這一部分“邪惡的同盟”中,講述了“企圖撤銷伊斯特太太的遺囑的邪惡同盟”針對基金會管理權和遺囑發起的若干訴訟。這些訴訟延續了二十年,在羅馬教廷的壓力下,那位實業家和德克薩斯人作了筆交易,退出了這場鬥爭。在德克薩斯法官的不公正判決下,一些原告得到了好處,而一些人到死也沒撈到一分錢,而有此糾紛一直沒得到解決,而基金會也因此長期處於癱瘓狀態。

在講述審判公正性的問題時,我們不得不聽取專家的意見,說明對此案的處理至少是不符合常規的,而且必須是來自可信度很高的信息源的觀點。

在整篇文章中,作者一直在試圖根據他們所處的不同立場給故事中的人物分類。其中有“紐約人”和“德克薩斯人”的對立,有德克薩斯人內部的一個小集團“艾利斯銀行小組”和“墨西哥後裔”。在一個充滿了各種不同人物的故事中,這種分類的方法有助於讀者形象地記憶這些人物,各類人物不同的名稱就像商標一樣,提醒著讀者他們不同的動機。

在這一部分快結束時,作者告訴了讀者在開頭提到的女主角的遺產被用於紀念一群律師是如何實現的。前面的表達是給讀者的允諾,這一部分最後的段落就兌現了這個諾言。

“主教的交易”通過提到新一任當地主教把讀者的思緒從過去拉回到接近現在的時間點上。主教的特徵沒有直接點明,而是通過他手拿權杖的樣子、清洗教區的行動、手下牧師的評語這些更加有趣、更加令人信服的方式勾畫出主教的形象,這比直接的陳述要精彩得多。

這一部分的最後4段,在排版時用圓點和前面的段落間隔開,單獨構成一個類似收場的部分。這4段沒有任何感情色彩,沒有融入任何作者的感受,沒有華而不實的點綴--而這正是這段文字的力量所在。完全客觀的事實陳述-本地主教、“利奧兄弟”、拉丁美洲鄉村的現狀,讓這些段落產生了一種自然而然的情感力量,而這樣一種情感正是基於讀者對前面故事的瞭解。

結尾段落是對故事開頭的呼應,我們又回到聖地亞哥的窮人中間,原本良好的動機卻產生如此醜陋的結果,而這個良好的動機是導致整個故事發生的原因。

至此,整個事件已全部講述完畢,而文章並沒有結束。下面作者用另一個故事來講述上述事件引發的羅馬天主教教廷內部的衝突。“利奧兄弟”是這兩個故事的關鍵人物。

故事以“利奧兄弟”所屬的天主教西多教會“特拉普教派”的信徒誓言開篇。“尊敬的神父,我保證一生崇善,直至死亡。”揭示了故事的主題:“信徒誓言”的含義到底是什麼?對於這條特拉普信徒誓言的不同解釋讓“利奧兄弟”和教會的上層人物發生了矛盾,同時也讓傳教士的內心發生了矛盾。這種矛盾衝突貫穿了整個故事,也是整個故事的內在邏輯。在這裡作者提出了故事的主題陳述:這個頑固的人為什麼不能屈服,讓自己得到解脫呢?接下來的故事都在解答這個問題。

和上一個故事一樣,作者為了增強故事的懸念感而在開始的段落中設置了預示,“當伊斯特太太於1961年2月11 日病逝時,他開始了長達25年的辯護,歷經磨難”。

在接下來的段落中,作者在語言上突然變化,用口語化的表達反映了當事人的心態。用插入語表明出場人物的身份以顯示其重要性。

在長篇、複雜的故事中,作者通過對發生的事情給予一個簡短的總結,來提醒讀者他們的位置。

在這篇故事中,人物的直接引語用得很少,但是他的人物形象因為一個又一個事件、一次又一次的失敗而變得豐滿。

在故事快要結尾處,作者引用了那位實業家的信,他對自己的行為做了評價。這是整篇故事中最長的一處直接引語,也是最具啟迪性的,它自身的價值和沒有被其他無關緊要的引語埋沒掉,使它的存在非常突出。

這個始於25年前的故事的結局是:“利奧兄弟”失敗了。這兩個故事給了我們一個引人注目的答案。我們被這樣的故事深深打動了,因為這種能夠成功打開一個人心靈窗口的新聞報道,一個把善與惡、弱勢與強勢同時提取出來的新聞報道,是難得一見的優秀新聞作品。它沒有停留在事件的表面,而是深入到人性的核心層面,不斷地探求。

所有被稱為偉大的故事,都來自偉大的創意,幾乎在所有偉大的故事創意中,都有一種人性的展現。

第九步 如何有效地修改

你的故事寫完了,但它可能還是稍微長了一點,有些地方還是粗糙了一些,但是不要急於修改。一篇剛剛打印出來的文章,因為和作者的距離太近,無法和作者的感情隔離開,也就無法讓作者看清楚,無法進行編輯和修改。當你終於冷靜下來,開始以編輯的目光審視自己的故事時,千萬不要心急。

在故事的編輯和修改上,沒有什麼固定的程序和做法,對我自己有效的方法是-“三步修改法”:

內容的修改

快速閱讀故事,首先看哪些地方需要補充,有沒有忽略一些起支撐作用的信息,有沒有地方需要解釋得更清楚一些。這樣做為了確定所有能夠讓故事變得清晰和可信的材料都已經包含進去了。

結論和連貫性的修改

注意結論和總結,包括主題陳述,是否表達了想要表達的內容?是否像支持它們 的論據材料一樣強勁有力?

注意過渡段落、出處介紹和解釋說明性材料。有任何囉嗦或模糊不清的地方,都要刪繁就簡、重新打造。

注意輔助角色是否必要,還是隻會拖慢故事節奏,如為後者就要毫不留情地刪掉或用其他元素取代。

節奏和細節的修改

整句、整段甚至整章節地刪除故事內容帶來的問題比它解決的問題要多得多,我總是能夠通過逐字逐句的刪減來節省出10-15%的空間,但花費的時間會比較多。

我尋找那些細小而多餘的結構,比如“根據這樣的事實”直接改成“因為”;

我把佔用空間的被動結構變成節省空間、又增加力度的主動結構,如“他感到他被賦予了一種責任”改成“他感到有責任”;

我儘量使用貨運火車式的句型和“掛鉤”;

我把潛伏的冗餘信息剔除出去;

把兩句相連的話變成一句話……

我還會給導語“瘦身”,去掉所有多餘元素。

慢慢地,一個更加出色、更加輕快的故事現形了。

如果故事還是太長了,我會刪除一些不重要的內容。

首先要檢查的是文章中非中心的部分,刪除這裡的內容不會讓讀者遺漏太多重要信息。可以用一句簡單的陳述代替原來羅列的一長串證據。

如果這樣的刪減還是達不到版面要求的篇幅,就不得不從故事的中心部分刪減材料了。

現在,你的最終作品已經擁有了好故事的品質,已經在最後的編輯加工中閃爍出了光澤,還可能已經擁有了另一種我們還未曾提及的品質--風格。這種風格可能就是你自己。

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找到風格的定義--讀者從作品中清晰感受到的作者本人的個人魅力與性格特徵。但這隻中一個純粹的定義,在此之外的東西,需要每一個作者自己用心去探索、去體驗。

曾經,我因為害怕讀者無法接受自己的作品,或者說是接受我們自己,而抑制自己的個性。我考慮的不是那些對我的文章感興趣的聰明讀者,他們能夠讓我在文章中做我自己,我考慮的是一群由編輯們帶領著的沒有任何特徵的讀者。為了討好他們,我不得不拋棄一些我最自然的表達方式,去揣測和採用他們的表達方式,儘管他們中的多數人我從來沒有見過。

這就是為什麼我要多次強調作者在自己故事中出現的重要性。這本書想要強調的最關鍵內容,實際上是記者的態度,記者對自己、對讀者、對那些打斷他們談話的陌生人的態度。如果他因為害怕冒犯他們而改變自己的表達方式去迎合一屋子的人,而不是某個具體的人,再多的寫作技巧和策略都無法幫助他。他將永遠無法在他的新聞作品中留下他個人的印記,在充滿擔憂的土地上,永遠生長不出風格。


《《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經典語錄讀書筆記摘抄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