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南甜北鹹”,可為啥北方不吃鹹豆漿鹹豆腐腦呢

我還記得小時候遼寧的表哥來我家玩,看到鹹豆漿和鹹豆腐腦的時候驚恐的眼神,勸他嘗一嘗,彷彿要他命一般的擺手拒絕。這件事也超出了我的認知,咦,原來還有人不吃鹹豆漿豆腐腦??!!

明明“南甜北鹹”,可為啥北方不吃鹹豆漿鹹豆腐腦呢

長大後工作關係走南闖北,漸漸深入瞭解各地地理歷史環境不同,才方理解了口味背後的原因。

要論吃甜這事,事實上莫論南北方,全人類都喜歡——這是人類基因裡帶著的愛。

跑到中國北方去看看:

老北京的糕點,是不是能甜的齁到你?

粽子,北方人更好裡面藏著小棗的,肉粽?拒絕;

湯圓必須是大量芝麻餡兒+糖的,肉湯圓?你別嚇我了。

明明“南甜北鹹”,可為啥北方不吃鹹豆漿鹹豆腐腦呢

再跑到南方去看看:

好像炒什麼都必須加點糖,還能做出不加醬油只加糖的“紅燒肉;

無錫蘇州的肉包子裡是加糖的;

春筍上市,油燜筍裡不加糖?那鮮味哪裡來?

但是南北方人對甜的愛不一樣。

北方人第一次跑到上海吃包子,把肉餡兒吐了出來,這什麼味道?又甜又鹹?

上海人:糖吊鮮的呀,沒有糖怎麼鮮的起來?

明明“南甜北鹹”,可為啥北方不吃鹹豆漿鹹豆腐腦呢

所以,大家都欣賞甜味,但區別在於,北方人無法理解南方人“糖可以提鮮”這個口味。

所謂南甜北鹹,並不是絕對的說法,更多是指中餐的正菜上的味道。

再說回豆漿豆腐腦,這倆作為一種沒有味道的點心,北方飲食的邏輯是加糖,因為操作簡便,味道又好;如果做成鹹的,就有點太麻煩了,因為只加鹽則味道過於單薄,意味著鹹豆漿豆腐腦需要更多輔料來配合。

看看鹹豆漿裡的常規食材輔料:蝦皮、紫菜、小蔥、榨菜丁。

南方自古物產豐富,且越往南越愛往吃上動腦筋。所謂的鹹,並不是簡單放鹽,而是需要豐富的佐料來搭配:碗中要事先放好小蝦皮、紫菜片、榨菜末和小蔥花。蝦皮最好是舟山產的淡蝦皮,可以白口當零食吃而不覺鹹的;紫菜要江蘇的,專用來放在小餛飩湯裡“吊”鮮味的那種;榨菜是寧波餘姚的,鹹鮮微甜,沒有辣味;小蔥花則必須羊角蔥,細嫩。

臨吃時,老闆舀上一勺滾燙的豆漿衝入碼好佐料的碗中,再加入鹹豆漿的靈魂——醬油。不是廣東人燒菜的生抽老抽,是上海人做紅燒大排、油爆蝦、油燜筍的醬油。瞬間,豆漿會如被滷水點過的豆腐一樣,呈現絮狀。初次見到此物的外地人常常會不忍卒視,覺得這東西簡直就像嘔吐物——這又讓我回想起了大連表哥寧死也不嘗一口的決絕。

明明“南甜北鹹”,可為啥北方不吃鹹豆漿鹹豆腐腦呢

所以,總結一下:

甜這味道,大家都喜歡。只不過北方也不能理解南方人“糖吊鮮”的口味,也拒絕甜鹹並存的口感。

豆漿豆腐腦只加糖就能獲得美妙滋味的簡單步驟,無法滿足南方人為吃折騰的執著勁兒,因此整出了往豆漿豆腐腦里加醬油、蝦皮、紫菜、榨菜丁、肉鬆等等鹹味搭配的騷操作。

最後再補充一句,鹹豆漿豆腐腦,更多的在江蘇、浙江、上海見到,再往南的福建廣州一帶,索性連豆漿也不太喝了,畢竟人家的早茶文化更勝一籌(也就是更折騰了);往安徽、湖南一帶走,仍以甜漿居多,大約是身處內陸,從前物流不發達的時候蝦皮紫菜也不是那麼容易獲取,還是直接放糖更易獲取好味道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