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胡麗講學習培訓思考


胡麗博士在3月21日上午的第五屆學習技術大會上做主題演講,對2019——2020培訓行業的現狀及未來做了剖析,提出不少學習培訓方面的觀點和思考。現結合自己的學習體會,再做一些梳理。

1.培訓與業務如何融合。這個問題是老問題,是一個梗。無論怎樣去融合,總還是感覺隔了一層窗戶紙,戳不破。老師給出了一個“企業業績增長項目操盤流程”,主要環節包括:發起績效改進項目招標;業務部門提報項目;建立項目價值證據鏈;項目路演篩選;試點項目;試點結果論證;推廣應用;項目結果評價。在試點項目中,要設置參照組、實驗組。對實驗組要進行幾個基本動作:方法培訓、跟進輔導、校驗糾偏、輸出方案。類似這樣的項目,我理解,其核心要義是在業務部門和培訓部門之間建立一種更直接的連接,好比承包、嵌入。上接戰略、下接績效,直指業務結果。關於業務與培訓要融合的話題,以及接不住、隔層窗戶紙的問題,我認為各個工作都存在,不僅僅是培訓和業務之間。這當中的要害,我感覺要把握好幾點:一是培訓部門要有績效意識、效果意識,要有乾貨,要管用,要能夠促進績效,在理念上要讓自己成為績效中心、利潤中心而不是成本中心。不能有吃閒飯、搭便車、混日子的思想。二是組織和業務部門也要樹立正確的培訓價值觀。培訓產品畢竟不同於一般的業務類產品,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無限誇大其功效。三是要防止培訓被甩鍋。事情做不好,總要找個理由、找個鍋、找個替罪羊。培訓往往會成為這個鍋。要注意。在培訓融合業務這件事上,既要盡力而為、奮力進取,又不能包打天下、包治百病。

2.培訓“造場”與業務方“自組織”。培訓說到底是學習者自己的事。業務方“自組織”是最簡便易行的培訓場域,也可能是最有效的培訓場域。在這樣的場,培訓人應如何做呢?要注意三個能力(CLO)、三個任務(SME)。三個能力是:諮詢技巧+領導力+組織發展。三個任務是:設定目標+監控節點+賦能於人。這樣的造場,類似於授權,放手讓別人做同時要緊緊盯著確保不出錯,比自己直接做,要難得多(雖然自己直接做很爽)。又類似於教育孩子,孩子的路歸根結底要自己走,你作為監護人要引導而非代辦,要放養,不能圈養,因為你要的是雄鷹,而非溫室裡的花朵。

3.如何做好關鍵人才梯隊培養。老師給出了一個“關鍵梯隊人才培養升級模式”。首先是“管理導向輸入”,包括:組織戰略目標解讀、組織發展策略理解、人才測評反饋校驗。由此得出一個“人才培養目標”。其次是“人才培養通道”,包括:自我覺察方法技術(團隊學習),輔導跟進(教練、導師、影子),標杆參與(同業、跨界)。何為導師?一般有雙導師,專業導師,+職業導師。何為影子?我理解,很可能是指夥伴、同學、一起學習的人,也可能指榜樣、模範、身邊的學習楷模。第三是“項目成果輸出”,包括:人員評價與反饋、項目效果評估。然後進入“管理決策輸入、人才培養數據採集分析應用、企業知識管理”。由此形成一個循環。老師強調對關鍵人才尤其是中高管,不能用簡單的“塞、填鴨”的方式,要啟發,重在心性的自我覺察。我理解,就是要開啟心智,建立好的認知模式、行為模式,令其自我奮發、自動自發。自我是根本、是主,輔導影響及標杆影響是協助、是次。這是個很淺顯的道理。

4.無界化對學習方式、學習工具、學習產品的啟示。互聯網消滅了距離,無界化是大勢所趨。體現在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學習方式、學習工具是誰創造的?是專家,更多的是用戶自己。業務專家比培訓專家會有更多的創造。怎樣的學習方式更有效?一定是更接近業務本身的,比如各種以挑戰性任務驅動的學習項目、培訓項目(本質上是行動學習)。學習產品怎樣做到拿來即用?樹立開發即營銷的理念,一定要讓學習者參與到開發中,產品開發的過程,就是營銷的過程。怎樣讓學習者愛學習?靠發文件、行政命令,一定是錯的。要做吸引力,比如遊戲化。要立足於走進學習者的內心。這樣發個海報就可以了。學習歸根結底是學習者自己的事,強扭的瓜不甜,靠行政命令是最笨的辦法,往往也會是最沒用的辦法,除了催生形形色色形式主義,培訓預期的效果很難達到。

5.如何理解朱日和式以戰代訓。培訓方好比藍軍,向參訓部隊、學員發起攻擊。讓學員在實戰中學會實戰。類似於在工作中學習,學習隱藏在工作中,已看不到學習的影子,但學習無處不在。朱日和式培訓就是以一種激發力、提煉力,讓“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的進行更有效、成果更彰顯。

6.培訓人如何找準自己的角色。培訓人常會有一個困惑:培訓在企業中應當做什麼,才是真正的角色、作用?面對領導批評和同事質疑,培訓人往往會忍不住跳到水裡去亂撲騰幾下,也未必能激起幾朵水花。重點應當抓四個點,就是:策略一致性;文化趨同性;數據驅動性;組織聯動性。培訓服務戰略,責無旁貸,“凡變革、必賦能”,應當是常態。培訓適應文化,當然也是題中應有之義,入模子培訓由來已久,“先染色、後賦能”,當然也是必須的。數字、數據,時代大勢,當然是一個點。組織聯動性,我理解是個兜底條款,是說整體,培訓是個局部,局部要服從服務於整體,無需多說。培訓工作除了生產人才這個主業,其實還有兩個副業:一個叫發現人才,就是通過培訓,客觀上形成一個識人機制,本來就是人才,但養在深閨無人識,一培訓發現了。另一個叫生產知識,在生產人才的同時也就生產了知識,課程就是知識,老師、教練、學員在學習過程中都是生產知識的主體,把知識組織化、知識管理制度化體系化,進而推動知識運用、成果轉化常態化,組織就會成為學習型組織,就會很強大。

7.兩支隊伍、三個體系、一個梗。兩支隊伍,一個是培訓管理隊伍,一個是內訓師隊伍。三個體系,一是內容資源體系,二是培訓運營體系,三是培訓質量評估體系。一個梗,是說企業培訓需求與教育培訓體系幾乎是完全隔離的,未打通。這是一個系統性問題。也就是說,在整個培訓行業,價值意識、市場意識是比較差的。我國人均培訓時長為45.18小時(按每天7小時計算,約6.5天),高於美國的人均,但由於這個梗的存在,並不能說培訓效果就比人家好。關於課程體系是否要全覆蓋,在業界有爭論,尚無定論,傾向於要分行業,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比如互聯網行業,變化極快,就不宜自己搞能力模型、課程體系。當然還是要培訓,也不能靠拍腦袋培訓,行業的或者行業標杆的一些東西本身是可用的。關於課程開發的模式,應當是課程開發人員+業務專家,二者共同設計,要結合。而不是內訓師自己開發。這也可算是打破種種“梗”的一個努力吧。

(2020.4.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