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釉地刻繪黃釉龍鳳紋長頸瓶

定窯在今河北曲陽縣,宋屬定州,故名。始燒於唐而終於元,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醬色釉瓷和綠釉瓷等品種,宋代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白瓷產品特徵及鑑定要領是:

1.唐、五代定窯產品胎色灰白,較粗,胎釉之間往往敷一層化妝土,釉色白中泛青。定窯器物以碗為主,碗身較淺,唇口多見。底足見有平底、玉壁形足和圈足三種,平底碗一般外施黃釉內施白釉;玉壁形足碗裡外施白釉,底足無釉露胎;圈足碗則足端無釉,足內有釉。尤以印花魚鳥紋海棠式碗別具一格。器外底有的刻劃“易定”和“官”字款。

2.北宋定窯產品:(1)胎薄而輕,胎色潔白。(2)白釉呈乳黃色,積釉處多見淚痕,隱現黃綠色。器外壁薄釉處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稱“竹絲刷紋”)。(20)器形以盤、碗、碟、盒和枕為多,還有淨瓶、海螺等佛前供器.(4) 主要裝飾技法有印花、刻花、和剔花,印花以花卉紋為多,常見蓮、菊、萱草、牡丹、梅等,也有鴛鴦、龍鳳、獅子等動物圖案,畫面嚴謹整齊,講究對稱,印花定器是宋瓷中的佳品。刻劃花常見蓮紋、水塘雙魚和蓮池遊鴨等,刻劃花紋多裝飾在器物的一面,或裡或外,裡外都刻劃紋飾的極少見。(5)北宋早、中期定窯覆燒法尚未出現,使用匣缽仰燒,器物口沿均有釉,有些器物的底粘附著墊燒的砂粒或支燒痕。北宋後期廣泛使用覆燒法,口沿上多不施釉,俗稱“芒口”,其它部分滿釉。芒口處往往鑲上金、銀、銅的邊圈,芒口為定窯產品的一大特徵。 (6)北宋定窯器底有刻劃“官”、“新官”及“尚食局”等字款的,多見於盤、碗、小罐等外底部。

20.金代定窯產品胎質細白,釉色多呈乳白色,胎釉與北宋定窯並無多大差別。但裝飾大為遜色,無論印花還是刻劃花,均差於北宋產品,少有佳作。紋飾流行印花石榴紋、印花犀牛望月紋及刻劃花萱草紋,還有纏枝石榴、纏枝菊、鴛鴦紋等等。盤、碗內心印雙魚,器內壁鴛鴦蓮花或牡丹飛鳳也常見。燒造方法除一部分產品繼續採用北宋後期的覆燒法,燒製“芒口”瓷外,一部分產品則採取砂圈疊燒法,器物的內底(以盤碗為多)刮釉一圈露胎。金代定瓷產品有紋飾,較好的一般採用覆燒法,反之,往往採用沙圈疊燒法。

4.宋代景德鎮所仿定窯,稱為“粉定”,亦採用覆燒法,口沿無釉,用金屬鑲包口沿,刻劃花水平也較高,幾可亂真。區別之處是景德鎮仿定瓷釉面光亮,無淚痕特徵,足內可見放射狀痕。

紅釉地刻繪黃釉龍鳳紋長頸瓶

紅釉地刻繪黃釉龍鳳紋長頸瓶

紅釉地刻繪黃釉龍鳳紋長頸瓶

紅釉地刻繪黃釉龍鳳紋長頸瓶

該藏品的髮色為明代的皇權顏色!硃紅!以硃紅為地,又寓意為皇家大地均為朱家皇朝!黃色的紋飾,歷代均是皇家的御用色系!紅色地,黃色紋,給觀者產生強烈的皇權震撼!而紋飾是龍鳳紋!更彰顯出是皇家的御用之物!在明代皇權突出的年代,一般大臣貴族是斷不敢亦不能擁有如此重要精美的瓷器的!

該藏品的題款極具成化朝的寫款韻味!與雞缸杯的寫款有異曲同工之妙!古拙典雅!隨性靈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