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个典故中谈谈对王阳明心学理解

从几个典故中谈谈对王阳明心学理解

龙场悟道:

说起王阳明心学则不得不先从“龙场悟道”开始,王阳明当时正处于诸多人生困苦的际遇中,他躺在为自己打造的石棺中,通过不断回想反思当初所学和以往的人生经历与感悟,最终在龙场悟道,悟出“心即理”和“知行合一”。迈出了王阳明心学的第一步,这是他所学儒释道知识和其自身人生经历感悟的综合结果。

龙场训诸生:

之后王阳明在“龙场训诸生”中说道: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里和佛教禅宗的一则典故相似。

《坛经》中记载:“当时有风吹幡动。一僧说风动,一僧说幡动。诤论不已。惠能上前说:‘你们辩论不休的原因不是风动,幡动,而是你们作为修行人的心在躁动,心不清净啊!

在看到这两则典故时人们往往把眼光落于文中的“人心”二字,而相对忽略了文中的“花、风、幡”,恰恰这些才是更为重要的部分。他们借此阐明了自己学说里面的世界观,这便与道家学说产生了关系。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之曰:道。这说明在天地未生之时便有了道的存在,世上万物包括天地都在不断变化之中,只有“道”是恒常不变的但它却是无所不包具有演化万物的功能。

典故中用“花、风、幡”代指“道”,当人们看到这些时,“道”便被感应,“人心”得道!由于“道”的功能作用便演化出各人所见之相,而整个过程中“道”始终如常未曾有过变化,类似于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不过“道”远不止如此!

从几个典故中谈谈对王阳明心学理解

从几个典故中谈谈对王阳明心学理解

天泉四句证道: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存善去恶是格物。

所谓的天泉证道,便是上面的这 四句话。

自王明阳龙场悟道之后,他便不断的发展完善自己的学说,随后又提出了“致良知”的理论。众所周知,“格物”和“致知”是儒家学说的一大主题,可能由于年少时格竹子一事王阳明对此主题一直耿耿于怀吧。

由此王阳明心学基本完备成形,关于“心即理”和“致良知”,“心即理”从表面理解比较容易,但要注意此心是何心,是所有的心还是特指某一种或某几种,还有“致良知”,如何确定“良知”以及怎样去“致良知”,这些在王阳明晚年提出的“天泉四句证道”中有了很好的解答。

“无善无恶心之体”说明心的本性非善非恶,类似禅宗所说心性即佛性的不二法门,由此自然不存在上面所提出“心即理”有关的疑问。

“有善有恶意之动”心中起了意便有了善恶之别,这里面的“意”指的是心中有了执著若在进一步会转化为情绪,情绪一般包括:喜、怒、哀、乐、嗔等,这时便要像王阳明所提昌的那样打坐了,以求平复情绪,不过一旦起意有了各种各样的情绪之后,仅凭打坐是平复不了所有的情绪的,最终会留下一种特殊的情绪,那便是慈悲,慈悲便是人情,这是做人的根本,慈悲不只是对外在更是对自己。

“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是格物。”慈悲心一出来自然便知善知恶,顺着慈悲心去行存善去恶之事,时时修持不怠,日日新,月月新,日积月累达成至善。如同道教修行一般,纯阳之体称为仙,至善之体则为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