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團”服務 看病不愁 -宣城

“多虧了鄉衛生院和縣中醫院及時檢查和治療,才沒有出大問題!放在以前,遇到這種情況不敢想象。”今年67歲的詹後義,家住郎溪縣姚村鄉潘村村,說起自己的看病經歷,他對縣鄉兩級醫療服務連連稱讚。

前不久,詹後義半夜突發肚子疼,如廁出血,嚇得立即打電話給村醫。在村醫和家人的護送下,詹後義來到姚村鄉衛生院。鄉衛生院值班醫生對他進行了測量生命體徵、輸液等初步的對症處理,並立即與“醫共體”牽頭單位郎溪縣中醫院取得聯繫。很快,詹後義被轉診到中醫院。中醫院為其開通“綠色通道”,經腸鏡檢查確診為“下消化道出血”,一週後治癒出院。

自2017年以來,郎溪縣全面推動縣域醫療服務共同體工作,郎溪縣人民醫院、郎溪縣中醫院、宣城和平醫院與區域內基層衛生院組成“醫共體”,目前已經鄉鎮全覆蓋。“醫共體”各成員單位之間實行“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機制,開通“綠色通道”,優化服務流程,有效整合兩級醫療機構資源;推動醫療服務工作重心下移,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不斷完善城鄉醫療服務體系,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自中醫院‘醫共體’成立以來,我們不僅在轉診便捷上下功夫。還針對基層醫務人員開展了以傳幫帶、技術培訓等形式的幫扶,對基礎差的衛生院量身制訂醫療水平幫扶計劃,通過這種‘輸血’方式,提高基層衛生院的管理服務和醫療水平。”郎溪縣中醫院副院長廖衛順介紹。

“醫共體”建設不僅實現了上下級醫療機構間的聯動,也實現了醫保、醫療、醫藥的聯動,讓老百姓在家門口,花更少的錢,享受更方便、更高水平的健康醫療服務,真正打通了醫療服務“最後一公里”。截至目前,該縣選派骨幹專家人次800餘人次,鄉村醫生培訓場次300餘場次,鄉鎮衛生院硬件投入140餘萬元,新農合報銷率由2016年的60%提高到7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