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 形意拳创始人答:一对多咋办?---《倚山武论》压轴之问答

心意形意创始人姬龙峰之谱---《倚山武论》,拳论部分除了与之前公开的各家谱有相同处外,更有让人眼前一亮的部分拳论:与大多公开的不尽相同,显得极为珍贵。对具体技术习练细节的对比、比较、校正也有着异乎寻常的价值。值得专心玩味。

拳论部分,一问一答,贯穿始终。与其他古谱一样,文字并不太多,但诡异的是,有人在介绍、注解此部分时,从当中某处就下一定语,认为:“问答到此便结束了,后面是谱论”。造成这个错误论断的原因,暂不得而知。

心意 形意拳创始人答:一对多咋办?---《倚山武论》压轴之问答

《倚山武论》(崔虎刚注释出版)

其实,《倚山武论》拳论部分,最后一自然段,也是拳学问答。其内容很接地气,也是从学者,包括至今日的学习者,也大多会在学习之余,特别感兴趣,常常问老师的问题:被人围攻时,一对多时,怎么办呢?初读谱至此时,不由得大吃一惊:让人感慨万千,人性,其实古今差别并不是太大,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共性的思维、共性的好奇心上,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失、岁月的演变与发生特别大的改变!虽然四百年已过!从古至今、初学时亘古不变的都会问及此。

姬龙峰祖师之答,也极为高超,让人拍案叫绝!充分体现了有德有才的大儒素质:所答语言回复了学生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升华,让所答之论断,不局限于学生所提问题。以此为契机,抓住此兴趣点,让从学者明白更多的拳学道理,而不露说教灌输的痕迹。这种循循善诱的答问方式,有幸聆听才学兼备的德高望重者的教导时,常常会如此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

原文是这样的:

心意 形意拳创始人答:一对多咋办?---《倚山武论》压轴之问答

《倚山武论》最后一个问答

《倚山武论》答一对多的办法

何曰谟曰:前边是窟阱,后边火烧身。此言何谓也?答曰:盖言前边人执刀,后面人拿枪,顷刻间即关生死。曰为人奈何?曰不惧不忙,前用燕子取水,后用斩手炮拳,一气贯住,以勇当先。或加左右夹攻,连裹带践,十字急横,前后梢拳。何言五擗拳,五裹拳?均为此偹,须应留心。

1、此处出现火烧身:前边是窟阱,后边火烧身。为对仗之句,意思明确,是指遇人围攻、情况万分紧急时。后来的谱中有:遇敌犹如火烧身,其意似有变。姬祖在回答时,把学生问的问题,从另一角度再叙述一遍,极为高明,有助于对问题本身的理解和把握:大概是指问的是,前边人执刀,后面人用枪,即关生死之时,应该怎么处理?

2、策略是不惧不忙,冷静应对,具体的方法是:前用燕子取水,后用斩手炮拳。此处前用燕子取水的理解,与此意之解完全相同的民国六年(1917年)出版的《心一拳术》,[作者:双鹤系心意拳马建章弟子-李泰慧],书中对燕子取水的含意有极为详细的诠释,而且还用生活中劳动现象作为例子进行说明,正好注解了姬祖的具体应对方法中,前用燕子取水是指什么意思,两谱一起研读,相映成趣,互相佐证,便能准确把握这个含义。其意是指前击用轻、灵、巧,一击即退,为虚,但并非是假,因为又有极大的杀伤力。

《心一拳术》中描述此段,极为精彩,有理、有类比、有实战的具体交手过程描述讲解。

燕有取水之利

熟看燕颉颃蜻蜓点水,时四月,陇头上观农插秧针,取水之式,手法出入迅速,点若弹击,练习形势,研究其理,而心领神会,斯得之矣。火烧身、惊鱼抖手法、丢插等力,与起如箭、落如弓,追风赶月不放松,抢急如飞箭者,其法其意,皆同吾拳,何取乎燕? 绿其缘,杨春水时,临波款款轻飞,随点随起,不即不离,毫无痕迹可寻,其所重者,轻而妙、捷而利之谓也。前湘省有崔文玉者,拳术亦甚著名,求教于吾师。因较手势,崔欲先上,彼师施展身势、运动手法,几如生龙活虎,崔视之,无丝毫破绽,竟不敢进。又欲师先上(向来吾师发虎声最雄,大能震数里。年八十有二,在普庵寺动拳发喊,钟磬皆鸣),师即大吼,随声而上,以手点其胸,崔倒退数十步外,起而请曰:“吾被击退,究不知何以倒者,敢请再领教可也?”,吾师复用风吹大树百枝摇之手法击之,崔复应手倒于矮凳上。崔起,再拜受教。停数日,方辞去。师始用以击崔者,即燕取水之点法也。尝闻师言:“与敌相角,须有重轻,若敌甚无礼,必伤其要害”者,则用动法,动则如雷霆震撼,有排山倒海之势,使敌遭之,立成碎粉。若求教,而相试者,则用柔法,柔则身轻如风,往来若飞,犹画家轻描淡写、笔锋著纸全不费力,但使敌倒退十数步外,毫无痛苦之状耳。此在平日练习时,须深明动静刚柔之理、开合缩长之法、进退左右之势。由规矩而造纯熟,由纯熟而臻神化,然此非苦心孤诣,深造之以恒者,不能望其肩背也已。[摘自《心一拳术》]

3、前用燕子取水,后用斩手炮拳。此处前轻而后重,看似击前,实为后面重击之过渡,有策略和技巧上的含义,充分体现了姬祖在《倚山武论》中对实战的总的原则的归纳:兵行诡道,兵战杀气,无不取胜。在枪法中,一枪对九枪之训练法, 与此高度类似,一枪对九枪的枪林,非硬进直上对攻,更是用到战略战术 ,充分利用视觉的盲点、大脑思维习惯的惯性特点。

4、姬祖在回答完学生的问题后,又加以拓展升华:或加左右夹攻,连裹带践,十字急横,前后梢拳。其他与此类似的左右夹攻时,用什么方法去应对。连裹带践之法,与前面第一个问答相呼应。即是后世汗牛充栋的钻裹践、所谓的老三拳的方法,其实在姬祖的《倚山武论》中讲的很清楚了,不同的是,姬祖之释,具体、清晰,读懂之后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实在让后世故意或是只能将之阐述得玄之玄者汗颜。【姬祖作为心意形意创始人,其所著谱《倚山武论》一个特点:没有后世人讲拳那么复杂 ,那么玄虚难懂】

此最后的问答,文字少,信息量却很宏大。此仅略作分析分享,旨在抛砖引玉,以望更多有识之士予以阐释,以充分发掘姬祖本人拳谱的重大价值。(文:罗斌)

【特别鸣谢:顺庆内家拳唐昶、双鹤系心意拳胡圣奎】

心意 形意拳创始人答:一对多咋办?---《倚山武论》压轴之问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