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識滿天下”李白的朋友圈其實很驚人

李白從小愛好舞劍,十五歲開始正式學練劍術。李白一生寫了許多歌頌俠士之詩,讚美那些在國家危急關頭勇於捨身赴難而不居功、不貪爵祿之豪俠。代表作《俠客行》把詩人少年的豪情壯志,表現無遺。李白在漫遊各地期間,隨身佩劍,勤學苦練,在他很多詩中,都提到過其寶劍,如“高冠佩雄劍,長揖韓荊州”、“腰間延陵劍,玉帶明珠袍”等。李白迷愛寶劍,簡直形影不離。

“相識滿天下”李白的朋友圈其實很驚人

李白的一生可謂是漫遊的一生,到處都留下其尋仙訪道之足跡,也留下他歌舞宴飲、結交友朋之俠義豪氣。面對權勢,正直不卑;面對朋友,肝膽相照。

讀過李白的詩,可以感受到詩仙的朋友遍天下。但在李白的朋友圈中,有幾個名字必須真誠的點到。

李白和孟浩然皆有情有義,不願折腰侍權貴

李白曾經去安陸居住下來,在這段他自稱為“酒隱安陸,蹉跎十年”的時間裡,結識了隱居在鹿門山之孟浩然。他比李白長十二歲,當時已經詩名遠揚。李白和孟浩然皆隱居山林,以詩酒為樂;都是有情有義、不願折腰侍權貴剛正之人。

《新唐書》記載孟浩然一次因跟友人喝酒交談,耽誤了與朝廷要人韓朝宗之約,韓朝宗因此而大怒,不僅決定不再推薦孟浩然,而且要他離開長安。但孟浩然絲毫不為此事後悔。李白在《贈孟浩然》一詩中對孟浩然的坦蕩豪爽、“不事君”大加讚賞。在這首詩裡,李白講述他對孟浩然之敬意不僅源自孟浩然的卓然才華,還因為其不被功名所絆、寧願在青松白雲間隱居、讓人仰止之德行。

多年後,當李白再次在江夏與孟浩然邂逅,離別時,他們登上黃鶴樓,把酒言歡,李白寫下著名詩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重朋友情誼,對老友深深惦念之情躍然紙上。

李白與賀知章既是忘年交,又是道友

天寶元年,李白四十二歲,因京都詩人官任秘書監賀知章讀了李白的詩章,大為讚歎,向唐玄宗推薦,於是唐玄宗下詔徵赴長安。李白初到長安,賀知章一見嘆為“謫仙人”,聲名益振。玄宗召見時,也“降輦步迎,如見園綺”。

李白和賀知章還有一段“金龜換酒”的佳話。有一次李白在長安城的一家酒肆喝醉之後才發現忘記帶錢。賀知章見狀大笑三聲,取下御賜金龜,權當酒資,自此,兩人成為忘年交。

李白與杜甫相遇:策馬挽弓,詩酒年華

“一朝去京國,十載客梁園”。天寶三載(744年)春,李白離開長安後,再度開始了他的尋仙求道的遊歷生活。在洛陽他遇見了杜甫,在汴州又遇見高適,這三位詩人便一同暢遊梁園(開封)、濟南等地。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但兩人一見如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策馬挽弓,詩酒年華。

杜甫陪著李白跋山涉水的時候,正值李白人生失意之時,知己亡故,事業受挫,慶幸的是他遇上了杜甫。

篤於情誼之杜甫對李白無日不念,寫下不少懷念李白之感人詩篇。贈李白、憶李白、懷李白、夢李白、寄李白,杜甫寫及李白之詩竟有十餘首之多,而且幾乎每首都是嘔心瀝血、情真意切之名作。“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故人入我夢,明我常相憶。”千載之後讀這些詩句,仍然令人感慨。

在李白詩中,也常寫及杜甫,亦有“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等表達思念、友情之詩句。

李白與郭子儀肝膽相照,千古佳話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左右,李白遊太原,在此期間,李白慧眼識英雄,結識當時還在當兵的郭子儀。郭子儀軍罪在身,李白仗義向長官說情,為他脫罪。對此郭子儀深深感激。而後遂有郭子儀為李白解官脫罪之回報。二人肝膽相照,演繹千古佳話。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率軍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唐肅宗子唐代宗時,郭子儀又平定僕固懷恩叛亂,並說服回紇酋長,共破吐蕃,大唐江山賴以為安。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大唐因他而獲得安寧達二十多年,史稱“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皆賴李白仗義,使大唐多一棟樑大將。

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避居廬山。那時,永王李磷恰在此時出師東巡,抱著平定安史之亂的志向,李白應邀入幕。永王和肅宗爭位,不久敗北,被坐以謀反失勢。李白也因之坐系潯陽獄。

這時郭子儀請解官以贖,出面為李白說情,使李白免於死罪,改為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由於李白人品高貴,素負盛名,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宴請,大家都很尊重他,並沒有把他看作一遭流放之罪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