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問公司為你做了什麼,應問自己能為公司做什麼

1961年1月20日,美國最年輕的當選總統約翰R26;肯尼迪發表了著名的就職演說,其中那句“不要問你的國家為你做了什麼,而應問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些什麼”更成為經典名句,廣為流傳。

肯尼迪的這句話前面還有個鋪墊,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句話,我們先一起來重溫前面的那段話:“在世界歷史的長河裡,只有少數幾代人被賦予了在自由面臨最大危機時捍衛自由的使命,我不會畏縮於這一責任——我歡迎它!我也不相信我們中的任何人會願意與其他國家的人民或其他世代的人民易地而處。我們在這場努力中所傾注的精力、信念和奉獻將照耀我們的國家以及所有為之獻身的人,火焰所放射出的光芒必將普照全世界。”

因為要承擔一種使命、一種責任,要傾注精力、信念和奉獻,所以“不要問你的國家為你做了什麼,而應問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些什麼”。這是站在一個國家的高度來講的話,但它所折射出來的現實意義同樣適應於企業。


不要問公司為你做了什麼,應問自己能為公司做什麼


◇讓你的工作價值,遠遠超乎薪水之上

有很多剛進公司的新員工這樣想:“我進了這家公司,公司能為我帶來什麼呀?能給我多少薪水啊?能給我提供發展的機遇嗎?”而不去想自己能為公司做什麼,能為公司創造多大的價值,能否對得住公司發給的薪水。他們甚至對薪水斤斤計較,總覺得公司發的薪水少於自己的付出,公司佔了自己的便宜。於是就感到心理不平衡,就對公司有意見,就懈怠工作,卻不去想想公司為培訓他們,要花多大的成本。

一般來講,剛進公司的新員工,因為職業素養不高、專業技能不足、實踐經驗不豐富,創造的價值小,所以薪水就少。當你創造的利潤不斷增大,或者為公司的品牌知名度不斷增光添彩時,你所獲得的薪水自然隨之增多。與其盯著薪水攀比,不如想想如何承擔起自己的工作使命和工作責任,怎樣做好工作為公司創造更大的價值。

有這樣一個故事:在賓夕法尼亞的山村裡,曾有一位出身卑微的馬伕,他後來成為美國著名的企業家,他就是查理R26;斯瓦布先生。

斯瓦布小時候只受過短短几年教育,從15歲起,他就孤身一人在賓夕法尼亞的一個山村裡趕馬車謀求生路。兩年之後,他才謀得另外一個工作,每週只有25美元的報酬。在這期間他每時每刻都在尋找機會。功夫不負有心人,沒多久他成為卡內基鋼鐵公司的一名工人,日薪1美元。做了沒多久,他升任為技師,接著升任為總工程師。過了五年,他便兼任卡內基鋼鐵公司的總經理。到了39歲,他一躍升為全美鋼鐵公司的總經理。

斯瓦布由弱變強的秘訣是:他每得到一個位置時,從不把月薪的多少放在心上,他最注意的是把新的位置和過去比較一番,看看是否有更大的前途。

當他還是鋼鐵公司一名微不足道的工人時,他就暗暗下定決心:“總有一天我要做到高層管理,我一定要作出成績來給上司看,使他自動來提升我。我不去計較薪水,我要拼命工作,我要使我的工作價值,遠遠超乎我的薪水之上。”

斯瓦布先生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不去計較薪水而分散自己的精力,便得以拼命工作。使自己的工作價值超乎薪水之上,公司才會帶給你更多,加薪、晉升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一個人對薪水斤斤計較,甚至整天琢磨怎樣少幹活、多撈錢,就失去了工作的動力,甚至藏奸耍滑,使自己的工作價值小於薪水。這樣的員工怎能贏得上司的青睞呢?怎能獲得發展的機遇呢?他們只會喪失在公司發展的機會,遲早被公司淘汰。

有一個人大學畢業後進了一家公司,在財務部任職。老闆說,試用期是半年,幹得好,半年以後加薪。

他剛到公司上班時,幹勁特別足,每天干的活一點也不比老職員少。可幹了兩個月後,他覺得憑藉自己在公司能獨當一面的能力和工作量,完全可以獲得更高的薪水,老闆應該提前給他加薪,而不必等到半年以後。

從此他的工作態度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對待工作不再像以前那樣認真、細緻,月末單位趕製財務報表需要加班加點時,他對同事說:“你們加班是應該的,我的任務白天已經完成了。”言外之意,我的薪水低,沒理由和你們高薪族一起加班。

半年過去了,還是沒有加薪的跡象,他憤憤地離開了公司。

後來這家公司的同事私下跟他聊天:“真遺憾,你白白錯失了一個加薪晉升的良機。老闆看你工作紮實,業務能力又強,本來想在第三個月就準備給你提前加薪,半年後,如果幹得好,還有意提拔你為主管會計。”

一個多麼好的發展機遇,就因為對薪水斤斤計較而喪失掉了。有些人,自以為自己有較高的專業技能,就把這當成了跟老闆談判的資本,還沒為公司創造多大價值呢,就要求獲得高薪,一時得不到滿足,就算計“給多少錢,幹多少活。”有哪個老闆欣賞這樣的員工呢?老闆欣賞的是那些有工作使命感、敢於承擔責任、全力以赴的員工!

《聖經》中有一句話:“你用什麼量器量給別人,別人也必會用什麼量器量給你。”你能為公司創造什麼樣的價值,公司就會給你什麼樣的回報。當你的工作價值超乎薪水之上時,你一定會從公司獲得非凡的發展機遇。


不要問公司為你做了什麼,應問自己能為公司做什麼


◇不是公司養你,是你養公司

有的人有這樣一種思想,一進入一家公司,就找到了依靠,從此有公司養著了。這種觀點正確嗎?

先看一個小故事:

長江大廈是李嘉誠擁有的第一幢工業大廈,是他贏得“塑膠花大王”稱號的老根據地。在他從地產和股市贏得更大的成功後,人們都以為他早已放棄了塑膠業。

一次,香江才女林燕妮準備開辦廣告公司,四處尋找辦公地點。她跑到長江大廈看樓時,發現李嘉誠竟然還在生產塑膠花,不禁暗暗驚訝,且大惑不解。

眾所周知,這時的塑膠花早過了黃金時代,根本無錢可賺。長江實業此時盈利已十分可觀,就算塑膠花有微薄小利,對長江實業來說,增之不見多,減之不見少,並沒有什麼大的關係。

林燕妮思考再三,終於明白了李嘉誠的用心——照顧老員工,給他們一點生計。

後來長江大廈租出後,塑膠花廠停工了,老員工仍被安排在大廈裡幹管理事宜。

有人問李嘉誠為什麼還揹著老員工這個包袱。李嘉誠說:“一個企業就像一個家庭,他們是企業的功臣,理應得到這樣的待遇。現在他們老了,作為晚輩,我們就該負起照顧他們的義務。”

許多人讚歎道:“李先生的精神確實難能可貴,在當今香港,不少老闆等員工老了就一腳踢開,你卻不同。這批員工過去靠你的廠生活,現在廠沒了,你仍把他們包下來。”

李嘉誠急忙解釋道:“千萬不能這麼說,老闆養活員工,是舊式老闆的觀點。現代企業的觀念應該是員工養活老闆﹑養活公司。”

這是一個關於感恩的故事,反映出了李嘉誠先生的為人經商之道,同時也傳達出了一種新理念:現代企業是員工養活公司,只有員工養活了公司,公司才能養活員工。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時代,企業失去了“政府保護”,員工失去了“鐵飯碗”。企業只有依靠全體員工共同努力,才能贏得利潤,企業才能生存下去,員工的生活才有保障。也就是說,只有員工創造出經濟效益,員工才能獲得應該得到的薪水,企業也才能運轉下去。如果企業垮掉了,自然是樹倒猢猻散,員工另謀生路。

所以,進入公司以後,不要抱有“萬事大吉”的思想——薪水有公司發,福利有公司發,養老金有公司交著,以後就由公司養著了。這種思想容易滋生人的惰性,會讓人不思進取,得過且過。應該樹立養活公司的思想,一旦工作不努力,公司的經濟效益就會受損失,公司就岌岌可危。只有全力以赴,盡職盡責,公司才能持續健康地發展下去,自己才能把公司提供的發展機會變為現實。

記住:當你養活了公司,公司才能養活你。


不要問公司為你做了什麼,應問自己能為公司做什麼


自檢

你對薪水斤斤計較嗎?是否也算計“給多少錢,幹多少活”?

你認為是公司養你,還是你養公司?

當你也樹立起“讓自己的工作價值遠遠超乎薪水之上”的觀念時,你準備如何在工作中實踐這種理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