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來朝,縱橫天下”的大明王朝為何一步步走向衰落?

明朝初期雖長期實行過“海禁政策”,但是伴隨著鄭和下西洋以及對外貿易的密切,明朝逐漸發展成為一個

“四方來朝,縱橫天下”“出口大國”,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明朝時期的經濟發展。但與此同時,相對於西方國家的飛速發展,同一時期的明朝就顯得“黯然失色”,後因為封建體制的弊端,最終在世界貿易中被淘汰出局,大明王朝最終覆滅,不復存在。從一個受盡海外各國尊崇的貿易大國到走向覆滅,這期間存在的原因,遠遠不止在於西方各國的發展飛速。一個王朝的覆滅,經濟是主要原因,歸根到底,這一切還是要從明王朝自身說起。

一、各種隱藏的隱患,經濟體制明顯落後

明朝時期的“洪武之治”在中國封建歷史上可謂是一大盛世,它是在明朝的開創者朱元璋統治下出現的。眾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寒,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對於貧民的疾苦,明太祖深有體會。在改革經濟政策時更偏向農民,因此,在他統治下的經濟政策就相對來說比較保守。

“四方來朝,縱橫天下”的大明王朝為何一步步走向衰落?

強調“重農抑商”,實行“海禁”政策是明太祖主要的經濟原則。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大力鼓勵農業的發展,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發展達到高峰。社會狀態相對安定,農民生活得到極大改善。但與此同時,大洋彼岸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由於新航路的開闢,西方國家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國際之間的貿易往來愈發頻繁。明初時期的“海禁”政策顯然錯失了很多貿易機會。但到了隆慶元年,明朝開始“對外開放”,逐漸開始與西方各國進行貿易往來。

中國的商品由於價格低廉且具有實用性,而深受西方國家的喜愛。西方各國紛紛購買中國商品,與中國進行貿易往來。那時的明王朝“後來居上”,漸漸成為了國際上的“出口大國”。一時間,明朝的經濟發展得到飛速發展,商業在其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儘管如此,從明太祖就開始實行的“重農抑商”政策還是沒有改變。明朝社會的發展還是以農業為主,經濟制度明顯已經跟不上明朝經濟的發展,與同時期的西方各國的經濟發展相差甚遠。

二、白銀的大量流入導致通貨膨脹、物價飛漲

由於明朝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體,隨著明朝對外貿易的逐漸發展,在國際貿易交往中,明朝進口的商品遠比出口的要少得多,商品只出而不進,這就使得當時國際流行的通用貨——白銀大量流入明朝,取代了當時明朝的銅錢作為主要流通貨幣。

“四方來朝,縱橫天下”的大明王朝為何一步步走向衰落?

由於明朝貨幣體制的不完善,大量流入的白銀沒有得到很好的處理,導致白銀肆流,物價飛漲,很多普通百姓由於沒有足夠的白銀購買國內的商品,國內商品的需求不足,造成通貨膨脹。當時的明王朝的經濟體制已經接近崩潰的邊緣,統治者也很快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頒佈了一系列經濟政策,但結果卻適得其反。

對於國內出現的通貨膨脹,崇禎皇帝想通過改革來挽回當時岌岌可危的社會局面,他下令“開源”、“節流”。加大對百姓的稅收力度,這一舉措無疑使得本就一貧如洗的百姓們苦不堪言,社會狀態也越來越不穩定。

除此之外,他還裁撤冗官,提倡節約,並以身作則,當時的大明王朝形成了一股勤儉節約的風氣。這些舉措看似緩解了當時的明王朝的“經濟危機”,為當時的國庫增加了點收入,但實則是“雪上加霜”。對於農民,突然增加的稅收加重了他們的生活負擔,社會底層長期處於動盪不安。

“四方來朝,縱橫天下”的大明王朝為何一步步走向衰落?

對於被裁撤的官員,在他們得知自己是因為朝廷要減少國庫的負擔而裁撤自己的官位,心中不免會有不平衡,因為自己本身就沒有犯錯,無緣無故丟掉了職位,朝廷還不給具體的交代。因此,那些走投無路的官員迫於生活的壓力,不免走向極端,與朝廷作對,領導各地方的農民發生起義。李自成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人物,最終他帶領起義軍攻入北京城,大明王朝自此覆滅。

三、糜腐的官宦風氣,是壓死明朝這隻“大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一)宦官橫行,倚仗專權,敗壞官場風氣

明朝時期的宦官權力可謂達到封建時期的頂峰。這還要從明太祖朱元璋說起,由於自己出身的低下,朝廷滿腹經綸的士大夫們對“大字不識”幾個的朱元璋難免會看不起。因此明太祖漸漸依賴於身邊的宦官,給予他們權力。

“四方來朝,縱橫天下”的大明王朝為何一步步走向衰落?

在宦官階級中,只要能討得皇帝的歡心,那麼他就相當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正因為如此,一些圖謀不軌的官員為了鞏固自己在皇帝面前的地位,去拉攏賄賂皇帝身邊中用的宦官。久而久之,宦官的權力逐漸變大。統治者也無暇管理,奢靡的官場風氣就此開始演化。

(二)剋扣軍餉,明朝戰士們也難逃貪官的魔爪

明朝時期的貪汙腐敗現象遠不止在朝廷內部,就連軍營也在劫難逃。貪官們的手甚至都伸到了軍餉上面,軍營裡的軍人們沒有拿到自己應得的工資,就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都沒有得到保障,而他們平常所做的事情卻是又苦又累。

長此以往,能有幾個人願意眼睜睜看著原本屬於自己的錢在貪官們的手裡揮霍無度。更讓人心寒的是,明朝的戰士們還沒到戰場就已經活活被餓死或者凍死。貪官的糜腐已經導致軍營的管理制度崩潰,軍事實力已經如此不堪,以至於面對農民起義軍時,朝廷沒有強大的軍隊來抗衡,皇帝官員們只能落荒而逃。

(三)官位不靠科舉,靠錢賄賂

科舉制度是古代中國從隋朝就使用的選拔官員的方法,因其自身所具有的公平性和公開性,一直被歷代歷朝所沿用。但到了明朝,每到快要科舉的時候,一些人為了謀取官位,就抓住官員們的腐敗特點去利用並且賄賂他們,依靠他們為自己買通在朝廷的人脈關係。

“四方來朝,縱橫天下”的大明王朝為何一步步走向衰落?

當這些人“上位”成功後,當初那些腐敗的官員就變得更加貪婪,向這些人索要更多的錢財。而這些剛當上官的人憑藉自身家產是遠遠不夠償還的,最後用來償還的錢還是來自國家。就這樣層層壓榨,官場風氣就這樣一天天腐敗下去。

四、自然災害頻發,明王朝的沒落不僅有人禍還有天災的助推

明朝時期,自然災害發生的次數明顯高於其他朝代。在崇禎時期,由於天氣的變化無常,導致北方旱災嚴重,而南方卻因雨水豐富發生洪澇。就這樣“旱的旱死,澇的澇死”,歸根究底苦的還是農民。

全國上下一起顆粒無收,農民叫苦連天。但對於這些情況,明朝統治者不僅沒有下令救濟農民,反而加重對農民的稅收。對於明王朝的結局,就連“老天”也不肯幫忙。

五、明王朝興衰的影響及對後世的啟示

對於大明王朝從“出口大國”到被世界各國拋棄在後,最後被滿清滅亡,這其中形成的巨大反差產生的影響可謂深遠而悠長,給後世的滿清王朝帶來了許許多多的啟示。尤其是在宦官專權上,清朝尤其重視。自明朝以後,宦官再無如此之大的權力。儘管在巔峰時期的明朝享受著“四方來朝,縱橫天下”的待遇,但是由於經濟制度的落後,財政問題的懈怠、統治者的管理不當、宦官的權力巨大以及官場的腐敗等相關問題,明朝最終還是難逃覆滅的命運。

總體來看,經濟上的管理不當是導致明朝沒落的主要原因,其次就是官員們的管理不當和對農民、戰士的壓榨。一個國家如果沒有經濟的支持和物質的保障,即使表面上沒有任何惡性變化,但實際上,這時的國家只是空殼罷了,稍微遇到些困難,一切問題就會不斷出現,最終造成意想不到的後果。與此同時,官員們的腐敗直接導致了社會各個階層遭遇到種種不公平的待遇。這其中引發的一系列問題更加重了問題的複雜性。

“四方來朝,縱橫天下”的大明王朝為何一步步走向衰落?

一個國家的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贏得民心和軍心。在這兩者上,明朝做到了絕對統一,兩者都同時失去。進而還變本加厲,不僅對兩大階層出現的問題置之不理,還不斷壓榨,來填取國庫。這樣用“小窟窿”去補“大窟窿”的方法,最後終於演變成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無論它曾經多麼輝煌,但這絲毫不影響最終的滅亡。因此,統治者們一定要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並且能夠虛心向外界學習,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變革,不斷前進。

參考文獻:

《明史》

《大明一統志》

《大明會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