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来朝,纵横天下”的大明王朝为何一步步走向衰落?

明朝初期虽长期实行过“海禁政策”,但是伴随着郑和下西洋以及对外贸易的密切,明朝逐渐发展成为一个

“四方来朝,纵横天下”“出口大国”,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明朝时期的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相对于西方国家的飞速发展,同一时期的明朝就显得“黯然失色”,后因为封建体制的弊端,最终在世界贸易中被淘汰出局,大明王朝最终覆灭,不复存在。从一个受尽海外各国尊崇的贸易大国到走向覆灭,这期间存在的原因,远远不止在于西方各国的发展飞速。一个王朝的覆灭,经济是主要原因,归根到底,这一切还是要从明王朝自身说起。

一、各种隐藏的隐患,经济体制明显落后

明朝时期的“洪武之治”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可谓是一大盛世,它是在明朝的开创者朱元璋统治下出现的。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对于贫民的疾苦,明太祖深有体会。在改革经济政策时更偏向农民,因此,在他统治下的经济政策就相对来说比较保守。

“四方来朝,纵横天下”的大明王朝为何一步步走向衰落?

强调“重农抑商”,实行“海禁”政策是明太祖主要的经济原则。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大力鼓励农业的发展,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发展达到高峰。社会状态相对安定,农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与此同时,大洋彼岸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国际之间的贸易往来愈发频繁。明初时期的“海禁”政策显然错失了很多贸易机会。但到了隆庆元年,明朝开始“对外开放”,逐渐开始与西方各国进行贸易往来。

中国的商品由于价格低廉且具有实用性,而深受西方国家的喜爱。西方各国纷纷购买中国商品,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那时的明王朝“后来居上”,渐渐成为了国际上的“出口大国”。一时间,明朝的经济发展得到飞速发展,商业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如此,从明太祖就开始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还是没有改变。明朝社会的发展还是以农业为主,经济制度明显已经跟不上明朝经济的发展,与同时期的西方各国的经济发展相差甚远。

二、白银的大量流入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由于明朝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体,随着明朝对外贸易的逐渐发展,在国际贸易交往中,明朝进口的商品远比出口的要少得多,商品只出而不进,这就使得当时国际流行的通用货——白银大量流入明朝,取代了当时明朝的铜钱作为主要流通货币。

“四方来朝,纵横天下”的大明王朝为何一步步走向衰落?

由于明朝货币体制的不完善,大量流入的白银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导致白银肆流,物价飞涨,很多普通百姓由于没有足够的白银购买国内的商品,国内商品的需求不足,造成通货膨胀。当时的明王朝的经济体制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统治者也很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对于国内出现的通货膨胀,崇祯皇帝想通过改革来挽回当时岌岌可危的社会局面,他下令“开源”、“节流”。加大对百姓的税收力度,这一举措无疑使得本就一贫如洗的百姓们苦不堪言,社会状态也越来越不稳定。

除此之外,他还裁撤冗官,提倡节约,并以身作则,当时的大明王朝形成了一股勤俭节约的风气。这些举措看似缓解了当时的明王朝的“经济危机”,为当时的国库增加了点收入,但实则是“雪上加霜”。对于农民,突然增加的税收加重了他们的生活负担,社会底层长期处于动荡不安。

“四方来朝,纵横天下”的大明王朝为何一步步走向衰落?

对于被裁撤的官员,在他们得知自己是因为朝廷要减少国库的负担而裁撤自己的官位,心中不免会有不平衡,因为自己本身就没有犯错,无缘无故丢掉了职位,朝廷还不给具体的交代。因此,那些走投无路的官员迫于生活的压力,不免走向极端,与朝廷作对,领导各地方的农民发生起义。李自成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人物,最终他带领起义军攻入北京城,大明王朝自此覆灭。

三、糜腐的官宦风气,是压死明朝这只“大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宦官横行,倚仗专权,败坏官场风气

明朝时期的宦官权力可谓达到封建时期的顶峰。这还要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由于自己出身的低下,朝廷满腹经纶的士大夫们对“大字不识”几个的朱元璋难免会看不起。因此明太祖渐渐依赖于身边的宦官,给予他们权力。

“四方来朝,纵横天下”的大明王朝为何一步步走向衰落?

在宦官阶级中,只要能讨得皇帝的欢心,那么他就相当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正因为如此,一些图谋不轨的官员为了巩固自己在皇帝面前的地位,去拉拢贿赂皇帝身边中用的宦官。久而久之,宦官的权力逐渐变大。统治者也无暇管理,奢靡的官场风气就此开始演化。

(二)克扣军饷,明朝战士们也难逃贪官的魔爪

明朝时期的贪污腐败现象远不止在朝廷内部,就连军营也在劫难逃。贪官们的手甚至都伸到了军饷上面,军营里的军人们没有拿到自己应得的工资,就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没有得到保障,而他们平常所做的事情却是又苦又累。

长此以往,能有几个人愿意眼睁睁看着原本属于自己的钱在贪官们的手里挥霍无度。更让人心寒的是,明朝的战士们还没到战场就已经活活被饿死或者冻死。贪官的糜腐已经导致军营的管理制度崩溃,军事实力已经如此不堪,以至于面对农民起义军时,朝廷没有强大的军队来抗衡,皇帝官员们只能落荒而逃。

(三)官位不靠科举,靠钱贿赂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从隋朝就使用的选拔官员的方法,因其自身所具有的公平性和公开性,一直被历代历朝所沿用。但到了明朝,每到快要科举的时候,一些人为了谋取官位,就抓住官员们的腐败特点去利用并且贿赂他们,依靠他们为自己买通在朝廷的人脉关系。

“四方来朝,纵横天下”的大明王朝为何一步步走向衰落?

当这些人“上位”成功后,当初那些腐败的官员就变得更加贪婪,向这些人索要更多的钱财。而这些刚当上官的人凭借自身家产是远远不够偿还的,最后用来偿还的钱还是来自国家。就这样层层压榨,官场风气就这样一天天腐败下去。

四、自然灾害频发,明王朝的没落不仅有人祸还有天灾的助推

明朝时期,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明显高于其他朝代。在崇祯时期,由于天气的变化无常,导致北方旱灾严重,而南方却因雨水丰富发生洪涝。就这样“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归根究底苦的还是农民。

全国上下一起颗粒无收,农民叫苦连天。但对于这些情况,明朝统治者不仅没有下令救济农民,反而加重对农民的税收。对于明王朝的结局,就连“老天”也不肯帮忙。

五、明王朝兴衰的影响及对后世的启示

对于大明王朝从“出口大国”到被世界各国抛弃在后,最后被满清灭亡,这其中形成的巨大反差产生的影响可谓深远而悠长,给后世的满清王朝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启示。尤其是在宦官专权上,清朝尤其重视。自明朝以后,宦官再无如此之大的权力。尽管在巅峰时期的明朝享受着“四方来朝,纵横天下”的待遇,但是由于经济制度的落后,财政问题的懈怠、统治者的管理不当、宦官的权力巨大以及官场的腐败等相关问题,明朝最终还是难逃覆灭的命运。

总体来看,经济上的管理不当是导致明朝没落的主要原因,其次就是官员们的管理不当和对农民、战士的压榨。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经济的支持和物质的保障,即使表面上没有任何恶性变化,但实际上,这时的国家只是空壳罢了,稍微遇到些困难,一切问题就会不断出现,最终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与此同时,官员们的腐败直接导致了社会各个阶层遭遇到种种不公平的待遇。这其中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更加重了问题的复杂性。

“四方来朝,纵横天下”的大明王朝为何一步步走向衰落?

一个国家的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赢得民心和军心。在这两者上,明朝做到了绝对统一,两者都同时失去。进而还变本加厉,不仅对两大阶层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还不断压榨,来填取国库。这样用“小窟窿”去补“大窟窿”的方法,最后终于演变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无论它曾经多么辉煌,但这丝毫不影响最终的灭亡。因此,统治者们一定要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并且能够虚心向外界学习,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变革,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明史》

《大明一统志》

《大明会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