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日記 讀後的思考 (3)——理解:讀、作者溝通之橋樑

方方日記

讀後的思考 (3)

——理解:讀、作者溝通之橋樑

雖然讀者缺乏對作者的理解,言辭火藥味有些過猛,但是作者如果“善解人意”,權且把其中大部分的批評理解成是對自已愛之切,是“希望愈大,失望愈深”的報怨,是 “恨鐵不成鋼”的愛之恨,簡單回敬批評自己的讀者:禁足受限。稍善意一點回復:解禁之後,待深入生活,有了素材定會呈獻”,估計分歧也就冰消雪融,即使是讀者對方方沒有積極發表抗疫偉大斗爭的作品不滿,心中有氣在方方積極回應以後而產生希望並在等待中淡化消氣,人們對創作要有生活、出作品有一個時間過程不會茫然無知,也略知一二。從讀者的希望中作家還可以拓寬觀察生活的視野,挖掘新的創作題材,開拓中創作領域,從中拮取精神養分,鼓舞自己的創作激情。創作出能夠讓讀者感奮和振作的精神巧克力。很多偉大的作品都是這樣產生的。作家的社會價值,自身的社會責任與義務的在這樣的作家創作生涯中淬練和完美體現。

另一方面,作者也同樣缺乏對讀者的理解。理解是讀、作者心靈相通的橋樑,也是相互溝通的媒介。有個成語叫做:將心比心。作家方方在日記裡寫道自己在家隔離疫情膠著時的沉悶心情時,也曾希望有希望有疫情拐點的消息來提振一下情緒、也希望今年元宵在家隔離央視節目能一如既往有元宵晚會,能在花花綠綠、紅紅火火來緩緩人們悲痛的心情,能有一點喜慶的東西來慰藉自己……。


方方日記 讀後的思考 (3)——理解:讀、作者溝通之橋樑


是的,人同此心,情同此理。

下面引述一個真實的事例:2008年汶川發生7.6級di震,震區災情嚴重,中央迅速派出慰問團趕赴災區,進行慰問,開展救助,並號召當地人民投入抗震救災。但是當時國力不足,救災離不開災民生產自救。當時面對大量親人在地震中死去,所有的房屋在di震中坍塌,家家沒了,倖存者中有的也傷的傷,殘的殘,處於極度悲痛、失望之中。針對如此情況,中央立即派去了心理專家趕赴汶川。對其開展心理輔導,但開始收效甚微。於是改變方法,採取重點突破的辦法。有一個女孩,其父母、哥都被地震奪去了生命,她家的房屋和鄰里的房屋一起變成了廢墟,舉目無親、無家可歸的小女孩痛不欲生,要和父母親人們一道去死。心理專家就重點做此女孩的心理輔導,結合當地政府的無微不致的生活上安排,通過艱難心理輔導,終於使她走出了陰影,逐步振作起了精神。然後再通過她以現身說法的形式去再做其他倖存者的心理輔導,最終收到了奇效,讓一度陷於極度悲痛、絕望的災民先後從巨大悲痛的陰影裡走了出來。投入了對di震中受傷人員的救護,投入了家鄉的各項救災活動和災後重建。

所以,在人們正在承受悲痛的極限中,最最需要的是什麼,道理十分淺顯。

讀者花費時間來看自己的東西,批評自己怎麼沒寫……,恰恰是讀者希望看到的,是讀者的需求,在那全國被新冠壓城城欲摧的緊張、悲哀、恐怖氣氛籠罩中的人們的渴望!

對此我不認為是作者有意對自己、對讀者採取雙重標準,開具如此截然相反醫治痛苦的處方:自己自食能夠刺激多巴胺分泌的巧克力,給別人卻是加劇悲哀的痛苦荷爾蒙。這一點上,讀者也應該理解作者:作者也是人,也有悲哀和情緒,當太多的悲傷壓抑時,也很難走出痛苦的陰影。紀實《南京大屠殺》的美籍華裔年輕女作家張純如因在調查過程中,心靈一次次遭受痛苦的折磨和重創,不能自拔而最後選擇了自殺!況且,作家方方已步入老年,老年的感情較青年更加脆弱。這也是讀者特別是年輕氣盛的青年讀者應當給予理解。

持方方是在配合美國反華之類批評意見的讀者,則顯現太明顯的主觀和牽強!其中有較濃的強加意味,可以看作是不講事實的“有罪推定”,這恐怕也是作家方方難以接受,反批“極左”的原因。這類讀者似乎有點太低估美國反華伎倆的卑劣了,美國若是需要的話,任何人、任何東西不要,僅要慣用的卑劣的手法,就能憑空造出許多善良的人們絞盡腦汁也想像不出的所謂事實:諸如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有大規模殺傷武器、敘利亞政府軍對平民、兒童使用化學武器……實話實說,我沒有從方方日記裡看見“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也沒有看到有能夠被利用的所謂的“化武”。

古人云:話不投機半句多。讀者和作者之間滾雪球一般滾出來的分歧,歸根到底還源於方方的話不投機,就省了 “禁足受限”4個字的正面回覆,卻用其它諸多其它非直接的方式來迂迴,來為自己進行辯解, “禁足受限” 4個字代之以“曲線自救”,結果卻是引發出越來越多的分歧。

方方在日記中引出了一個“個體寫作者”的新概念。這是不是方方在非直接回復和辯解之一?它非但不能化解讀者為什麼只寫負面瑣事的疑問,倒給讀者增加了更多的問題,從而使得人們支裡霧裡:難道是今年深化事業單位改革,和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一樣,實行個體寫作戶、集體寫作戶、合資寫作戶多種形式並存?改革以後寫作題材也實行了包產到人?輪到個體寫作戶就只有一些負面瑣碎的東西的可寫?

中國發展太快,變化太大,而且行業、職業都跨界,對此知之甚少,不敢妄議,但疑問重重,有一頭霧水的感覺……

隨後上傳

方方日記 讀後的思考 (4)

——滾雪球:讀、作者分歧的演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