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張力角度分析,孩子學習上遇到困難,父母延遲幫助好不好


從心理張力角度分析,孩子學習上遇到困難,父母延遲幫助好不好

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重要。”可不少父母卻經常扼殺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最糟糕的是,他們還誤以為幫了孩子大忙。

這樣幫孩子,會讓他越來越笨

“媽,這道題怎麼做啊?”只要上網課,笑笑就不停地喊媽,有時題目還沒讀完,就喊媽媽過來幫忙,笑笑的媽媽很耐心,每次都給笑笑認真地講,笑笑聽得也很認真,但是下次再遇到類似的題目,她還是不會,依然會喊媽媽過來幫忙。

生活中有這樣一類孩子,他們每天都會製造各種各樣的問題,卻不會解決問題,牛奶弄灑了,喊媽媽過來幫忙擦乾淨;瓶蓋擰不開,要爸爸過來擰開;雞蛋太熱了,不敢剝皮,喊奶奶來忙……

有些家長非常勤奮,也非常有耐心,對孩子的要求總是有求必應,第一時間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但這樣做真的不是幫助孩子,反而會讓他的腦子越來越懶,越來越不愛思考,人也就越來越笨了。

從心理張力角度分析,孩子學習上遇到困難,父母延遲幫助好不好

這是為什麼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回憶一件事,每次我們看電視劇的時候,是不是每一集的結尾都會留下一個懸念呢?你迫切地想知道下一集的內容是什麼,你會早早地等在電視機前等下一集的播放。

還有我們聽評書的時候,經常會聽到這句話: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這會讓你欲罷不能,總好像心裡有什麼事情一樣,盼望著早一點聽到“下回分解”。可是,當電視劇劇終了,評書聽到最後一回了,你還會對它們念念不忘嗎?

這就是心理學中提到的概念——心理張力,這一概念是有被譽為現代社會心理學之父的德國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提出來的,他認為,人有一種自然傾向去完成一個行為單位,如讀完一本書,解答一道數學題等,這種心理傾向稱之為心理張力。

每一個被喚起又沒有得到滿足的心理需求,都會產生一個張力系統,張力系統的存在會督促人們去完成尚未做完的事情,當事情做完後,心理張力也會隨之消失。

從心理張力角度分析,孩子學習上遇到困難,父母延遲幫助好不好

當孩子遇到不會的題目,我們第一時間給他講解,他就不會主動去思考了,只是被動地接受父母教給他的知識,這道題做完了,也就把這道題忘記了,並不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為缺少思考的過程,下次遇到類似的題目,孩子自然還是不會。倘若每次孩子遇到不會的題目,我們都會馬上給他解答,他不僅不會思考,還會越來越懶惰,遇到事情不想去解決問題,而是把問題拋給別人,這也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感與擔當。

如何培養孩子的思考力

思考是思維的一種探索活動,思考力是在思維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具有積極性和創造性的作用力,一個人能否有效思考,思考力的高低,將影響一個人解決、處理問題的能力。

當下不少父母有這樣一個誤區,希望孩子多學知識,多掌握知識,考試的分數更高一些,而這些只說明孩子接收信息的能力比較強,孩子記憶好,孩子會學習,卻不一定能讓孩子提高思考力。

從心理張力角度分析,孩子學習上遇到困難,父母延遲幫助好不好

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不同於書本上的題目,可以找到一個標準的答案,它需要我們積極地思考,自己去解決問題,這才是人生重要的課題。

所以,我們要改變一種認知觀念,即讓孩子學會思考,比學會多少知識,做會多少題目更重要。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思考力呢?

昨天,兒子做作業的時候遇到這樣一道題:仿照下列句子,用加點的字造句。

例句:鄉村的夜晚,一輪明月掛在夜空中,這一切顯得多麼唯美,多麼寧靜,多麼安詳啊!

兒子看了兩眼就說不會,我讓他再想一想,他便玩了起來,到了下午五點鐘,他和小夥伴們約好了去樓下玩,就開始著急了,和我商量能否抄一下答案,並承諾一定把這個句子背下來。我明確告訴他不可以,孩子不停地嘟囔,“就這一道題了,做完就完事,他們都在樓下等我了。”

從心理張力角度分析,孩子學習上遇到困難,父母延遲幫助好不好

我讓孩子先下去玩,回來繼續完成這道題,6點多鐘,孩子回來了,有些不高興地說:“作業就差一道題,玩都玩得不開心,就想著這道題。”嘮叨完,自己又去想那段題了,過了一會兒,他告訴我寫完了,還想出了好幾個句子。

《論語》有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思是說,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裡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

孩子有時不願意思考,是因為惰性,而不是他不能做到,所以,當孩子遇到困難時,不要第一時間去幫助他,先讓他思考,若實在解決不了,我們要做的不是代替他解決問題,而是啟發他,我們必須明確孩子是解決問題的主體,正如孔子所言“引而不發,躍如也。”

孩子從出生開始,就在為解決問題而努力,比如,餓了會哭鬧,通過這種方式來引起父母的注意。孩子總會為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不斷努力,但是當父母給孩子的需求都滿足了,他就不會努力。所以,做父母一定要懶一點,這樣孩子才會更勤快,把孩子照顧得太好,並不是什麼好事。

從心理張力角度分析,孩子學習上遇到困難,父母延遲幫助好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