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犯焉識》- 看電影也看原著,一家人最要緊整整齊齊

《陸犯焉識》-  看電影也看原著,一家人最要緊整整齊齊


《陸犯焉識》-  看電影也看原著,一家人最要緊整整齊齊

《陸犯焉識》寫的是一個知識分子的一生,半生倜儻半生牢獄,愛情在前半生是不滿與不甘,後半生是活下去的支柱。知識分子,是一個人,也是一群人。到也鮮明且有共性,不妨先看電影再看書,那樣不會有這麼多怨氣。

嚴歌苓的書其實只看過這一本。還是因為看了張藝謀導演,鄒靜之改編的電影《歸來》在先。

可以這麼說,小說與電影都是好看的。



《陸犯焉識》-  看電影也看原著,一家人最要緊整整齊齊

電影的時候,我和某人在這場111分鐘的電影裡哭了好幾鼻子。當然,不管是在哪些場景裡被感動到流淚,在許多看似犀利得有些矯枉過正的影評中,這些都被統一稱為“張藝謀式的虛偽煽情”。  

在我看原著之前,有人表示同情地好心提醒我“你認為電影不錯那是因為沒看原著。”於是在看完電影大半個月後,我終於捧起這本415頁的小說。


《陸犯焉識》-  看電影也看原著,一家人最要緊整整齊齊

完小說之後,我想說的是,電影是在去繁就簡,而鄒靜之此時的功力就顯現出來了。書中幾乎90%的內容,被鄒靜之濃縮成了一個逃犯拼死也要見到自己的女兒與妻子一眼,老戲骨陳道明的道行如此深厚,硬是把這一場戲演到如此不顯山不露水地悲涼,文革對人性的戕害與抹殺,就在女兒的舉報與夫妻一個被勞改幹部抓回去,一個被女兒與便衣生生阻撓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眼見對方卻不能觸碰,只差了這麼幾秒而已。  

幾秒便是再一次的生離死別,那個年代,誰都不知道,此生是否兩人還能再見,拼了性命,是為了見到她一眼,這是純粹的愛情,與現世已經無關。  

然而再見時,她已經不認得他。  

回到小說裡,有人說嚴歌苓寫對舊上海的老洋派生活的懷念是不夠適宜的,因為她不是張愛玲,那是張愛玲的世界,張愛玲才是最適宜緬懷那些繁花舊夢的最佳人選。其實,為什麼一定要與張愛玲相比呢?張自然是最好的,她就是那一場舊夢的主角,然而除了她,別人也是可以去懷想的,各人有各人的世界。  

在嚴歌苓這本小說裡,被放逐在高原荒漠裡的無期徒刑老囚犯老幾,與那些舊夢裡的公子哥大教授陸焉識,是兩個可以被無限放大又無限縮小的對比。一邊是血淋淋的踐踏與荒謬,一邊是不甘心的公子哥如何被繼母夾持,如何無望地回首自由,憐憫以及不愛地對待著自己寡味的妻子。 


《陸犯焉識》-  看電影也看原著,一家人最要緊整整齊齊

影裡說得多的是那個年代知識分子的愛情,這讓我想起外公與爺爺。而書中寫的,舊式知識分子的情懷與個性被放大,愛情,也可以被看作是完整表現這一代舊式知識分子形象的血肉。  

嚴歌苓為這個精通四個語言的語言學教安排了三段愛情與四個半女人。

在他留學美國的時候,意大利姑娘望達是他的初戀與初夜,而他已經是一個完成包辦婚姻的已婚男子。  

那時候年輕的知識分子們自然是要竭力反抗家長式包辦婚姻的,民國時期的那些知識分子們,對待愛情與性的態度遠比我們以為的要開放與坦然。

看看魯迅、蕭紅、徐志摩……  


《陸犯焉識》-  看電影也看原著,一家人最要緊整整齊齊

是我們的主人公陸焉識卻比他們的處境尷尬許多,從浪蕩的美國留學生活歸來後,陸焉識知道自己敵不過家裡那個“哭起來叫人心疼不忍”的繼母,假若他的“家長”是一個古板強勢的老爺父親,倒也罷了,這樣反而能叫他奮起反抗封建家庭的禮教,但一個一哭便梨花帶雨的繼母,在父親去世之後要被送回孃家的年輕寡婦,被當時只有14歲的他站出來如一個男人般承擔起了家族與留下這個被父親遺下的繼母。  

他怎麼能對一個年輕輕就為他家守寡的女人奮起反抗?因此來不及反抗掙扎便只得接受繼母安排給他的妻子,其實這個女子是個美人,亦是個珍寶,奈何那時的他只囫圇於意識的反抗中,看不到珍寶被掩藏的光芒。  

然而,儘管他在美國遇到了初戀,回國後又在上海淪陷時期隨任教大學遷至重慶遇到他的第二段愛情,獨立,鮮活,潑辣的四川女子韓念俞。  

男人總歸都是這樣的罷,不管如何愛,最終的責任都是在家庭上的,在他第一次為自己不諳世事的書生言論入獄國民黨監獄,依然為了不讓“她們擔心”,堅持按照既定節奏給家裡去信,兩年。韓念俞成了他與他的妻子的傳信使者。  

這段愛情以陸焉識被韓念俞弄出監獄後,被分手而告終。是呀,嚴歌苓寫女人當真是寫得透徹而冷靜。任誰也受不了,韓念俞很清楚自己愛的這個男人不會為了她而放棄家庭,出獄就已經是盡了她的責任與最後那一點愛了。

從此可以奔赴遙遠的美國去尋找新生活,再無拖無欠。 


《陸犯焉識》-  看電影也看原著,一家人最要緊整整齊齊

陸焉識呢?一個留美博士知識分子的愛情觀與舊式男子的傳統家庭觀的矛盾,一個“沒用場”的卻又不肯為權勢屈膝的書生,一個因為不諳世事的書生言論,直言擔當一再被打成死囚、無期政治犯,連累家人孩子大半生的知識分子。  

他生命中本應最開始就是她卻一直到被流放荒漠才明白這才是自己此生最愛的最後一段愛情,他與妻子馮婉瑜的愛情,在陸焉識漫長的二十年囚犯生涯中,成為他活下去的動力。  

書的最後三分之一其實是衝突最為核心的部分,可惜嚴歌苓處理得有些侷促,這與篇幅無關,只是看到這部分,總有讓人有遺憾之感,被釋放回家的陸焉識,從寄信回家等待妻子召喚到回家之後老年痴呆症的妻子對他“焉識”,又被兒子女兒孫子孫女嫌棄,這個被荒謬的時代碾壓過的家庭展現出對這個流放歸來的老人是如此無奈又如此殘忍。  


《陸犯焉識》-  看電影也看原著,一家人最要緊整整齊齊

人心酸。  

書的結尾與電影不同。  

電影是溫情脈脈的等待,而書則更為殘忍。  

作為一個沒有經歷過那種歲月的兒孫輩,我無法判斷哪一個結局更接近現實。  

無論如何,民國時期都是最美好的時期,那裡有熱情奔放的愛自由,有一大批大師,一大群純淨的知識分子。即使是在今天的人的筆下與電影中再現,也依舊沉靜美好,看似平淡卻蘊含了洶湧波濤,是這本書與這部電影的內質。儘管不完美,也依然令人感動,發人深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