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誇大的勝利:詳解諸葛亮第三次北伐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北伐被稱為“六出祁山”。但是,仔細梳理史料可知,諸葛亮執政時期率領蜀軍與魏國作戰一共只有七次,其中有一次是防禦(曹真伐蜀),一次未親自率軍出戰(魏延入南安)。因此,人們通常概括為諸葛亮五次北伐(其中只有兩次是出祁山),例如清人俞樾在《小浮梅閒話》中的說法。不過,也有人(如清人梁章鉅)認為,實際上只有四次北伐,建興七年的“第三次北伐”其實並不是一次獨立的北伐行動。(參見網絡百科資料)

在本頭條號前面的文章中,我們已經對第一次北伐、第二次北伐做了詳細的解析。本文將接著分析一下第三次北伐的實際情況,找出這次作戰行動的特殊之處,從而對其“名不符實”的緣由做出解釋。

一、相關的史料記載

所謂的“第三次北伐”發生於公元229年(蜀漢建興七年)春,諸葛亮派遣陳式進攻武都、陰平二郡。曹魏大將郭淮領兵來救,諸葛亮率軍駐紮於建威,牽制郭淮。魏軍知道蜀軍主力到來,便緊急撤退,蜀軍順利佔領二郡。

關於此事的記載主要見於《三國志》的“諸葛亮傳”和“後主傳”,以及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

七年,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遂平二郡。——《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七年春,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遂克定二郡。——《三國志·蜀書·後主傳》

建興七年,丞相諸葛亮遣護軍陳戒伐之,遂平武都、陰平二郡,還屬益州。……劉先主之入漢中也,爭二郡不得。建興七年,諸葛亮始命陳戒平之。——《華陽國志·漢中志》

不過,在《三國志·魏書》各篇中,包括“明帝紀”、“郭淮傳”等,都沒有提及此事。

二、蜀軍的進攻目標——武都、陰平二郡

武都、陰平二郡的地理範圍,大致可以與今天甘肅隴南市對應。這裡秦代屬隴西郡(設有武都道、下辨道等)。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始設武都郡,其後又以氐族之地置陰平道、剛氐道、甸氐道,屬廣漢郡。東漢安帝永初二年(108年),分陰平道、甸氐道、剛氐道置廣漢屬國。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擊敗馬超、韓遂後,將涼州併入雍州,將原廣漢屬國改設為陰平郡。

據《華陽國志》記載,在三國、西晉時期,武都郡轄有下辨縣(郡治)、武都縣、上祿縣、 故道縣、河池縣、沮縣、平樂縣、修城縣、嘉陵縣;陰平郡轄有陰平縣(郡治)、甸氐縣、平武縣、剛氐縣。兩郡各有民萬戶,又多羌戎之民。

被誇大的勝利:詳解諸葛亮第三次北伐

武都、陰平二郡的地理位置

由上圖可看出,武都、陰平二郡實際上是魏國隴右、關中地區與蜀國漢中(及益州)地區之間的一個交通樞紐,在這一區域內有祁山道(漢中通隴右)、陳倉道(漢中至關中西部)、陰平道(通往益州,就是鄧艾伐蜀的路線)等幾條戰略通道。

東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率大軍進攻漢中張魯,就是走陳倉道,經過武都郡地面,抵達陽平關。當時,武都郡被氐人控制,曹操先派張郃、朱靈擊退氐人武裝,打通道路,其後又親率大軍在河池消滅了氐王竇茂部。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春,劉備進攻漢中,親率主力進至陽平關,同時派遣將軍吳蘭、雷銅等攻取武都郡。這支分遣部隊與之前出兵的張飛、馬超部會合,駐紮於下辨(為武都郡治所在),結果都被曹洪率領的魏軍擊敗,吳蘭、雷銅被殺。

第二年,曹操放棄漢中,考慮到武都郡緊鄰漢中難以防守,就命楊阜、張既等人將當地居民萬餘戶、氐人五萬餘落遷出,安置到關中和隴右。因此,在公元219年至228年這一段時期內,武都、陰平兩郡應沒有魏軍駐防,人口也所剩無幾(可能還有少數氐人部落留下),成了魏蜀兩國之間的一個空白緩衝區。此後,劉備也沒有再進攻武都郡。

及劉備取漢中以逼下辯,太祖以武都孤遠,欲移之,恐吏民戀土。阜威信素著,前後徙民、氐,使居京兆、扶風、天水界者萬餘戶,徙郡小槐裡,百姓襁負而隨之。——《三國志·魏書·辛毗楊阜高堂隆傳》

太祖將拔漢中守,恐劉備北取武都氐以逼關中,問既。既曰:“可勸使北出就谷以避賊,前至者厚其寵賞,則先者知利,後必慕之”。太祖從其策,乃自到漢中引出諸軍,令既之武都,徙氐五萬餘落出居扶風、天水界。——《三國志·魏書·劉司馬梁張溫賈傳》

在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蜀軍主力走祁山道進攻隴右,也經過了武都郡,並沒有受到什麼干擾。第一次北伐失敗後,魏軍有可能追擊蜀軍到武都、陰平,迫使留在當地的少數氐人部落歸順魏國。但是,由於這裡人煙稀少,魏軍可能並未在此駐軍(最多隻會建立一些前哨據點)。

注:有網友認為,諸葛亮北伐時的武都郡仍有民萬戶,依據是《諸葛亮集》中有一段話:“祁山去沮縣五百里,有民萬戶。矚其丘墟,信為殷矣”,認為這是指從祁山到沮縣之間五百里地面上(大部分屬武都郡範圍)有民萬戶。然而,這段話其實出自《水經注》卷二十《漾水、丹水》,細看《水經注》的上下文可知,諸葛亮說的是祁山一帶有民萬戶,這主要是指祁山堡以西的南蚜北蚜二城(今禮縣永興鄉附近),見《水經注》原文:“上下有二城相對,左右墳壠低昂,亙山被阜。古諺雲:南蚜北蚜,萬有餘家。諸葛亮《表》言:祁山去沮縣五百里,有民萬戶,矚其丘墟,信為殷矣。”因此,這一記載並不能說明當時武都郡的人口情況,後者當時應仍是荒無人煙的狀態。

三、所謂“第三次北伐”在時間、空間上都與第二次北伐緊密銜接

從時間上看,諸葛亮第二次北伐發起於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冬十一月,十二月蜀軍圍攻陳倉城,連攻二十餘日而不克,因此到撤軍時應已是建興七年(公元229年)春正月。

“十二月,諸葛亮圍陳倉,曹真遣將軍費曜等拒之。”——《三國志·魏書·明帝紀》

明年春,亮果圍陳倉,已有備而不能克。——《三國志·魏書·諸夏侯曹傳》

而《三國志·蜀書·後主傳》則寫明:“第三次北伐”發生於建興七年春。顯然,第二次北伐和第三次北伐在時間上緊密銜接。諸葛亮率領的數萬大軍剛從陳倉撤離,不久就又出現在建威,很可能是在撤軍途中就轉而執行新的任務。如果蜀軍先撤回漢中休整,再出兵征伐的話,則回到漢中應已是二月,再出兵就是三月往後了,進攻武都、陰平的行動就很難在當年春季內完成。

從空間上看,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路線是陳倉道,而第三次北伐的進攻目標(武都、陰平二郡)就在這一路線附近。實際上,陳倉道本身就在武都郡的範圍內(見上圖),從陳倉道中段如河池(今徽縣)、沮縣(今略陽縣)等地向西,沿西漢水上溯,就可到達武都郡的核心區域下辨(今成縣)、建威(今西和縣)等地。因此,第三次北伐在空間上也與第二次北伐緊密銜接,諸葛亮大軍可能是從陳倉後撤至河池、沮縣等地,就轉而向西進軍。此前,蜀軍退兵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缺糧,而沮縣緊鄰漢中,又有西漢水與下辨、建威等地相通,糧食供應是可以保證的。

如上所述,當時的武都、陰平二郡實際上是荒無人煙的地區,魏軍可能只留有一點象徵性的兵力(各前哨據點總共可能有數百人),因而陳式率領的蜀軍也不會太多(可能有一兩千人)。而魏將郭淮(官職為雍州刺史)率領的援軍則是魏國在隴右的駐軍,大概有一兩萬人的兵力。諸葛亮率領的蜀軍主力則應有數萬人。這一戰的基本情況應當是:陳式率軍首先發起進攻,郭淮率隴右魏軍前來拒戰,但是諸葛亮大軍不久即抵達建威,堵住了由祁山到武都各縣的通道,郭淮軍不敢與蜀軍主力對抗,只好撤退。蜀軍就此奪回了武都、陰平二郡。

被誇大的勝利:詳解諸葛亮第三次北伐

第三次北伐戰況示意圖

四、對此次作戰行動的評價

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的確可以說是一次“名不符實”的行動。

第一,這次作戰行動在時間、地點(路線)上與第二次北伐緊密銜接,實際上和第二次北伐是一次連貫的行動,但是其規模卻遠小於陳倉圍攻戰,因此可以說是第二次北伐的延伸或分支行動。將之稱為一次獨立的北伐,可謂名不符實。

第二,這次行動從表面上看是攻取了兩郡之地,然而當地早已荒無人煙,魏軍幾乎沒有駐防兵力(最多隻會有一些前哨據點)。因此,蜀軍實際上是佔領了兩國邊境地帶上的一個空白緩衝區。也正是因此,魏軍雖派出了援兵,最終卻不戰而退了,兩軍根本沒有真正交手。從這個角度講,稱之為北伐也是名不符實。

事實上,這次作戰行動並沒有產生多大的影響,魏國對此事完全不重視,魏國史書中根本沒有記載。那麼,蜀國史書為什麼會對此大書特書呢?這應該是出於國內政治的原因。在上一年的第一次北伐中,蜀軍兩路戰敗,尤其是主力大軍在街亭戰場上遭到慘敗,這不僅使軍隊士氣低落,也使得丞相諸葛亮在政治上十分被動。因此,諸葛亮除了斬馬謖等將領外,也自貶三等,降為右將軍,“行丞相事”。冬春之交發起的第二次北伐,原本想乘關中魏軍兵力虛弱之機攻下陳倉等地,打一場勝仗,不料又遭到郝昭頑強阻擊,被迫撤軍。可以想見,如果蜀軍就此敗退回漢中,諸葛亮將有何面目見後主及百官呢?在這種形勢下,諸葛亮迫切需要一場軍事勝利來鼓舞軍心士氣、鞏固自身地位。因此,儘管奪取武都、陰平二郡的勝利成色略顯不足,蜀國還是將之誇大宣傳為一場重要的勝仗。其後,劉禪也正是以此(以及擊斬王雙)為理由,發佈詔書恢復了諸葛亮的丞相職務。蜀國內部的一場政治危機也就由此度過了。

詔策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重違君意,聽順所守。前年燿師,馘斬王雙;今歲爰徵,郭淮遁走;降集氐、羌,興復二郡,威鎮兇暴,功勳顯然。方今天下騷擾,元惡未梟,君受大任,幹國之重,而久自挹損,非所以光揚洪烈矣。今復君丞相,君其勿辭。”——《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被誇大的勝利:詳解諸葛亮第三次北伐

五、附語:《三國演義》中的“第三次北伐”完全失實

如果說《三國志·蜀書》誇大了勝利,那麼《三國演義》中對所謂“第三次北伐”的描寫就更加離譜了。

在小說中,諸葛亮先是乘郝昭病重偷襲拿下陳倉,嚇死了郝昭(徹底找回了面子);然後出斜谷、取建威,大軍在祁山下寨;“遂令姜維引兵一萬取武都,王平引兵一萬取陰平”,拿下了二郡;又率主力截住了郭淮、孫禮率領的援軍並將之擊潰;最後還誘敵設伏擊敗了司馬懿。這個故事已經完全脫離了歷史事實,一言以括之,就是“意淫”罷了。

被誇大的勝利:詳解諸葛亮第三次北伐

不知是故事情節需要,還是因為作者不識地理,《三國演義》中的地理座標被完全搞亂了。“陳倉正北是街亭”(陳倉在關中,街亭在隴右),“拿下陳倉再攻散關”(次序反了),“由陳倉出斜谷到建威”(陳倉道和斜谷道是兩條路),“兵在祁山攔截來援魏兵”(隴右魏軍的一大據點就是祁山堡),都可以說是地理上的笑話。地理上顛倒錯亂,對行軍作戰的描寫也就必然是一團糟了。

文末附帶說一句,《三國演義》小說有太多的虛構和渲染,可謂“三分史實、七分想象”,想通過讀演義小說來了解真實歷史,是註定要被搞糊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