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夸大的胜利:详解诸葛亮第三次北伐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北伐被称为“六出祁山”。但是,仔细梳理史料可知,诸葛亮执政时期率领蜀军与魏国作战一共只有七次,其中有一次是防御(曹真伐蜀),一次未亲自率军出战(魏延入南安)。因此,人们通常概括为诸葛亮五次北伐(其中只有两次是出祁山),例如清人俞樾在《小浮梅闲话》中的说法。不过,也有人(如清人梁章钜)认为,实际上只有四次北伐,建兴七年的“第三次北伐”其实并不是一次独立的北伐行动。(参见网络百科资料)

在本头条号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已经对第一次北伐、第二次北伐做了详细的解析。本文将接着分析一下第三次北伐的实际情况,找出这次作战行动的特殊之处,从而对其“名不符实”的缘由做出解释。

一、相关的史料记载

所谓的“第三次北伐”发生于公元229年(蜀汉建兴七年)春,诸葛亮派遣陈式进攻武都、阴平二郡。曹魏大将郭淮领兵来救,诸葛亮率军驻扎于建威,牵制郭淮。魏军知道蜀军主力到来,便紧急撤退,蜀军顺利占领二郡。

关于此事的记载主要见于《三国志》的“诸葛亮传”和“后主传”,以及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

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七年春,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遂克定二郡。——《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建兴七年,丞相诸葛亮遣护军陈戒伐之,遂平武都、阴平二郡,还属益州。……刘先主之入汉中也,争二郡不得。建兴七年,诸葛亮始命陈戒平之。——《华阳国志·汉中志》

不过,在《三国志·魏书》各篇中,包括“明帝纪”、“郭淮传”等,都没有提及此事。

二、蜀军的进攻目标——武都、阴平二郡

武都、阴平二郡的地理范围,大致可以与今天甘肃陇南市对应。这里秦代属陇西郡(设有武都道、下辨道等)。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始设武都郡,其后又以氐族之地置阴平道、刚氐道、甸氐道,属广汉郡。东汉安帝永初二年(108年),分阴平道、甸氐道、刚氐道置广汉属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击败马超、韩遂后,将凉州并入雍州,将原广汉属国改设为阴平郡。

据《华阳国志》记载,在三国、西晋时期,武都郡辖有下辨县(郡治)、武都县、上禄县、 故道县、河池县、沮县、平乐县、修城县、嘉陵县;阴平郡辖有阴平县(郡治)、甸氐县、平武县、刚氐县。两郡各有民万户,又多羌戎之民。

被夸大的胜利:详解诸葛亮第三次北伐

武都、阴平二郡的地理位置

由上图可看出,武都、阴平二郡实际上是魏国陇右、关中地区与蜀国汉中(及益州)地区之间的一个交通枢纽,在这一区域内有祁山道(汉中通陇右)、陈仓道(汉中至关中西部)、阴平道(通往益州,就是邓艾伐蜀的路线)等几条战略通道。

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率大军进攻汉中张鲁,就是走陈仓道,经过武都郡地面,抵达阳平关。当时,武都郡被氐人控制,曹操先派张郃、朱灵击退氐人武装,打通道路,其后又亲率大军在河池消灭了氐王窦茂部。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春,刘备进攻汉中,亲率主力进至阳平关,同时派遣将军吴兰、雷铜等攻取武都郡。这支分遣部队与之前出兵的张飞、马超部会合,驻扎于下辨(为武都郡治所在),结果都被曹洪率领的魏军击败,吴兰、雷铜被杀。

第二年,曹操放弃汉中,考虑到武都郡紧邻汉中难以防守,就命杨阜、张既等人将当地居民万余户、氐人五万余落迁出,安置到关中和陇右。因此,在公元219年至228年这一段时期内,武都、阴平两郡应没有魏军驻防,人口也所剩无几(可能还有少数氐人部落留下),成了魏蜀两国之间的一个空白缓冲区。此后,刘备也没有再进攻武都郡。

及刘备取汉中以逼下辩,太祖以武都孤远,欲移之,恐吏民恋土。阜威信素著,前后徙民、氐,使居京兆、扶风、天水界者万余户,徙郡小槐里,百姓襁负而随之。——《三国志·魏书·辛毗杨阜高堂隆传》

太祖将拔汉中守,恐刘备北取武都氐以逼关中,问既。既曰:“可劝使北出就谷以避贼,前至者厚其宠赏,则先者知利,后必慕之”。太祖从其策,乃自到汉中引出诸军,令既之武都,徙氐五万馀落出居扶风、天水界。——《三国志·魏书·刘司马梁张温贾传》

在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蜀军主力走祁山道进攻陇右,也经过了武都郡,并没有受到什么干扰。第一次北伐失败后,魏军有可能追击蜀军到武都、阴平,迫使留在当地的少数氐人部落归顺魏国。但是,由于这里人烟稀少,魏军可能并未在此驻军(最多只会建立一些前哨据点)。

注:有网友认为,诸葛亮北伐时的武都郡仍有民万户,依据是《诸葛亮集》中有一段话:“祁山去沮县五百里,有民万户。瞩其丘墟,信为殷矣”,认为这是指从祁山到沮县之间五百里地面上(大部分属武都郡范围)有民万户。然而,这段话其实出自《水经注》卷二十《漾水、丹水》,细看《水经注》的上下文可知,诸葛亮说的是祁山一带有民万户,这主要是指祁山堡以西的南蚜北蚜二城(今礼县永兴乡附近),见《水经注》原文:“上下有二城相对,左右坟垅低昂,亘山被阜。古谚云:南蚜北蚜,万有余家。诸葛亮《表》言:祁山去沮县五百里,有民万户,瞩其丘墟,信为殷矣。”因此,这一记载并不能说明当时武都郡的人口情况,后者当时应仍是荒无人烟的状态。

三、所谓“第三次北伐”在时间、空间上都与第二次北伐紧密衔接

从时间上看,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发起于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冬十一月,十二月蜀军围攻陈仓城,连攻二十余日而不克,因此到撤军时应已是建兴七年(公元229年)春正月。

“十二月,诸葛亮围陈仓,曹真遣将军费曜等拒之。”——《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明年春,亮果围陈仓,已有备而不能克。——《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

而《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则写明:“第三次北伐”发生于建兴七年春。显然,第二次北伐和第三次北伐在时间上紧密衔接。诸葛亮率领的数万大军刚从陈仓撤离,不久就又出现在建威,很可能是在撤军途中就转而执行新的任务。如果蜀军先撤回汉中休整,再出兵征伐的话,则回到汉中应已是二月,再出兵就是三月往后了,进攻武都、阴平的行动就很难在当年春季内完成。

从空间上看,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路线是陈仓道,而第三次北伐的进攻目标(武都、阴平二郡)就在这一路线附近。实际上,陈仓道本身就在武都郡的范围内(见上图),从陈仓道中段如河池(今徽县)、沮县(今略阳县)等地向西,沿西汉水上溯,就可到达武都郡的核心区域下辨(今成县)、建威(今西和县)等地。因此,第三次北伐在空间上也与第二次北伐紧密衔接,诸葛亮大军可能是从陈仓后撤至河池、沮县等地,就转而向西进军。此前,蜀军退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粮,而沮县紧邻汉中,又有西汉水与下辨、建威等地相通,粮食供应是可以保证的。

如上所述,当时的武都、阴平二郡实际上是荒无人烟的地区,魏军可能只留有一点象征性的兵力(各前哨据点总共可能有数百人),因而陈式率领的蜀军也不会太多(可能有一两千人)。而魏将郭淮(官职为雍州刺史)率领的援军则是魏国在陇右的驻军,大概有一两万人的兵力。诸葛亮率领的蜀军主力则应有数万人。这一战的基本情况应当是:陈式率军首先发起进攻,郭淮率陇右魏军前来拒战,但是诸葛亮大军不久即抵达建威,堵住了由祁山到武都各县的通道,郭淮军不敢与蜀军主力对抗,只好撤退。蜀军就此夺回了武都、阴平二郡。

被夸大的胜利:详解诸葛亮第三次北伐

第三次北伐战况示意图

四、对此次作战行动的评价

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的确可以说是一次“名不符实”的行动。

第一,这次作战行动在时间、地点(路线)上与第二次北伐紧密衔接,实际上和第二次北伐是一次连贯的行动,但是其规模却远小于陈仓围攻战,因此可以说是第二次北伐的延伸或分支行动。将之称为一次独立的北伐,可谓名不符实。

第二,这次行动从表面上看是攻取了两郡之地,然而当地早已荒无人烟,魏军几乎没有驻防兵力(最多只会有一些前哨据点)。因此,蜀军实际上是占领了两国边境地带上的一个空白缓冲区。也正是因此,魏军虽派出了援兵,最终却不战而退了,两军根本没有真正交手。从这个角度讲,称之为北伐也是名不符实。

事实上,这次作战行动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魏国对此事完全不重视,魏国史书中根本没有记载。那么,蜀国史书为什么会对此大书特书呢?这应该是出于国内政治的原因。在上一年的第一次北伐中,蜀军两路战败,尤其是主力大军在街亭战场上遭到惨败,这不仅使军队士气低落,也使得丞相诸葛亮在政治上十分被动。因此,诸葛亮除了斩马谡等将领外,也自贬三等,降为右将军,“行丞相事”。冬春之交发起的第二次北伐,原本想乘关中魏军兵力虚弱之机攻下陈仓等地,打一场胜仗,不料又遭到郝昭顽强阻击,被迫撤军。可以想见,如果蜀军就此败退回汉中,诸葛亮将有何面目见后主及百官呢?在这种形势下,诸葛亮迫切需要一场军事胜利来鼓舞军心士气、巩固自身地位。因此,尽管夺取武都、阴平二郡的胜利成色略显不足,蜀国还是将之夸大宣传为一场重要的胜仗。其后,刘禅也正是以此(以及击斩王双)为理由,发布诏书恢复了诸葛亮的丞相职务。蜀国内部的一场政治危机也就由此度过了。

诏策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燿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幹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被夸大的胜利:详解诸葛亮第三次北伐

五、附语:《三国演义》中的“第三次北伐”完全失实

如果说《三国志·蜀书》夸大了胜利,那么《三国演义》中对所谓“第三次北伐”的描写就更加离谱了。

在小说中,诸葛亮先是乘郝昭病重偷袭拿下陈仓,吓死了郝昭(彻底找回了面子);然后出斜谷、取建威,大军在祁山下寨;“遂令姜维引兵一万取武都,王平引兵一万取阴平”,拿下了二郡;又率主力截住了郭淮、孙礼率领的援军并将之击溃;最后还诱敌设伏击败了司马懿。这个故事已经完全脱离了历史事实,一言以括之,就是“意淫”罢了。

被夸大的胜利:详解诸葛亮第三次北伐

不知是故事情节需要,还是因为作者不识地理,《三国演义》中的地理坐标被完全搞乱了。“陈仓正北是街亭”(陈仓在关中,街亭在陇右),“拿下陈仓再攻散关”(次序反了),“由陈仓出斜谷到建威”(陈仓道和斜谷道是两条路),“兵在祁山拦截来援魏兵”(陇右魏军的一大据点就是祁山堡),都可以说是地理上的笑话。地理上颠倒错乱,对行军作战的描写也就必然是一团糟了。

文末附带说一句,《三国演义》小说有太多的虚构和渲染,可谓“三分史实、七分想象”,想通过读演义小说来了解真实历史,是注定要被搞糊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