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從高考人數看未來趨勢

1、高校招生人數與高考人數持平,無需努力也能上線

2019年6月正是在2001年左右出生的孩子們參加高考的時期,本次高考人數1031萬,實際招生人數也是1000多萬,6.24~6.25各省分數線也已公佈,一本線在550~500分不等,當看到今年各省市的專科線竟然只有160分、150分、120分不等,我是覺得這是讓每個人都有大學讀的節奏,專科類已沒必要劃線。甚至感慨:現在不讀個985/211就等於白讀。

我在上一篇 列舉了從1977年一直到2018年的高考人數和錄取人數和曲線圖。從2000年(375萬考生)開始到2009年高考人數呈約45度角上升趨勢,到2009年左右人數穩定在了1000萬左右。招生人數也從200多萬呈約30度角上升到了900多萬。這些數據裡面包含了許多好的信息和不好的信息。

在1970s~1990s區間家家戶戶生3~5個孩子,那時讀小學一個班擠70多人,幸虧是國家控制了很低的升學率,在小學升初中篩掉了一半,在初中升高中有篩掉了一大半,只留下了僅剩下不足25%學生進入到了高中階段讀書有機會參加高考,但到2000年左右,全國高校招生才200多萬,985/211重點院校錄取人數在30萬左右,25%*10%=2.5%,按同齡人總數看,也就是說只有2.5%的人能進入重點大學。

在1990s~2000s這段時期全國家家戶戶獨生子女,三個村合併一個小學,初中義務教育強制實施入學率100%,高中的擴建和新增,導致初中升高中階段刷掉大約30%~40%,目前還剩下900~1000萬。高校也擴招了。985/211重點院校錄取人數在70萬左右,約佔7%左右。教育部2019年公佈全國普通高校2956所,包含了大專和職業院校,我們保守估計按平均每校只招3500人,2956*3500=1034.6萬。

這就意味著:招生人數大於高考人數了。

換句話說:文憑的水分越來越重了。幾乎不用怎麼努力就能考上大學了,稍微努力一點就能上個本科,再努力點點就能考上985/211的重點大學了。高考已從以前的選拔考試(100個人選20個人可讀高校),轉化成了等級考試(100個人全部有學校讀,只是讀的學校級別層次不同罷了)

2、高校將有可能面臨裁剪或裁撤

由於許多大型高校每年招生8000~9000人,這就導致了一些層次比較低的學校面臨著空置無生源了,要進一步擴增高中階段入學規模,保證從小學到高中直通,100%參加高考,才能解決高校空置的問題,當然會導致高考人數達到1800萬左右。

再看看我們的身邊的相同的故事。

2019年香港高考總人數5.9萬人創歷史新低,2010年左右香港高考人數總12萬左右,驟降一半。然而香港有10所法定大學(港大,中文,理工,科技,城市,浸會,嶺南,教育,樹仁,公開),前8所是比較出名的八大校。不包括民辦類和職業類院校。目前香港所有院校招生人數已經大於了高考總人數,導致了絕大多數人稍微努力就能上名校,而少數非名校則生源極少,老師需要像推銷員一樣去拉生源,甚至面向大陸招生擴充生源。

早在2015年,臺灣就出現嚴重生源不足現象,臺灣教育主管部門推測在8年內關閉60所大學,在2015~2019年每年裁撤6~8所大學,有的大學被合併。

再回頭看看大陸的情況,也許會出現裁撤大學的情況。幸虧是2015年放開二胎政策,不然很大概率在10年之後也會面臨相同的情況。

觀察者-從高考人數看未來趨勢

3、就業門檻再升高,以985/211優先。

再回過頭來看看現在就業市場的,隨便點開一個招聘網的一個招聘工程師職位,上面赫然註明一句話:統招985/211或國外著名院校畢業優先。有許多企業為避免輿論雖然沒有寫明,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這樣乾的。讓許多雙非院校(非985,非211)的畢業生沒有機會找到工作,只能被迫去讀研究生。然而事實很殘酷,許多名企寧可選名校本科生,也不要二流院校的研究生。其實就是一個:“在100000人中選拔前100名,與在500人中選拔前100名,孰強? ”的問題根深蒂固,短時期無法改變。

就業歧視鏈大致形成, 985>211>美國常春藤>普一本>普二本>澳洲本科生>專科>非統招學歷>高中/中專>初中。

已經在人們心中,逐步形成一條非明文的事實標準:學歷≈≈能力。

如果你是老闆,兩個應聘者:一個清華,一個高職院,你也會選清華,毫無懸念。

4、高等院校畢業生質量兩極分化逐步形成

畢業院校的差異,是人的品質差異,絕不單單是‘學歷’差距。參加全國高考統招換來的第一學歷,是每個人骨子裡的各種品質(細心耐心恆心勤奮等)通過18年時間積累拉開的差距——品質差距證明,代表的是人骨子裡潛沉和持之以恆的本性。考三流院校玩3年高中都能考上,但考清華北大即便是學習成績很好的學生,考十年也未必能考上,這就是差距。考99分和考100分的差距,表面上是1分的差距,實際上差的是背後十幾年潛沉和持之以恆地主動性學習+規劃+謹慎細心的積累,而這個持續性積累行為,還會一直持續下去伴隨一生,因為它已經是深入到了骨髓裡了,成為了一個人骨子裡的屬性。而這一點,是二三流院校研究生沒有的品質。也不是一個二三流院校畢業後再備戰兩年考個985/211的研究生就能彌補回來的。

當進入985/211重點院校的那批學生髮現身邊同學全都比自己還要勤奮,他們不得不拿出加倍的勤奮,為搶通宵自習座位而提前佔位,形成一個良性循環。而進入三流高校的那批人發現身邊的人比自己玩得更瘋,他們也怠懈放鬆了,寢室和教室都在睡夢裡度過,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兩極分化的局面也就形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