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問新冠肺炎”系列報道——《科技日報》用科學引導受眾

“追問新冠肺炎”系列報道——《科技日報》用科學引導受眾

“追問新冠肺炎”系列報道——《科技日報》用科學引導受眾

2020年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

在舉國上下萬眾一心抗擊疫情的同時,也不免出現了各種流言、謠言在網絡上熱傳。回應熱點、答疑解惑,不僅是各級政府官員的職責,也是媒體的職責。老百姓有疑問、有情緒,最好的做法就是直面情緒、正視問題、解疑釋惑。

《科技日報》從1月28日起,在新媒體(微信公眾號和微博)推出“追問新冠肺炎”系列報道,針對疫情防控熱點、焦點問題進行選題策劃,為公眾的關切和疑惑作出科學解讀,注重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和權威公信力,追問多個領域的專家,從科學角度分析解讀,為讀者解疑釋惑,理性引導公眾。同時,及時報道解析科研支撐防控疫情新進展,提振公眾抗疫信心,注重傳播科學防控知識,消除公眾恐慌,收到良好的宣傳效果。截至3月31日,該專欄已刊發稿件40篇,閱讀量逾200萬 。

貼近生活抓選題

科學理性解疑慮

《科技日報》“追問新冠肺炎”系列報道,策劃選題就從人們最急切想知道,但又得不到答案或者容易被誤導的話題入手,發揮記者們平時積累和與有關專家聯繫緊密的資源優勢,暢通媒體與科學麵對面對話渠道,及時發出權威聲音,澄清事實真相,在疏解民憂的同時化解大眾的焦慮。

新冠肺炎因其突發和病毒新型,人們對它知之甚少,因此給大眾帶來的恐懼與憂慮極易形成熱點、焦點,引發熱議。如,男性更易感是否有科學依據、治癒後是否會二次感染、病毒潛伏期為什麼有長有短、A型血是否真的更容易被感染等等。《科技日報》對這些問題不迴避,及時作出解讀性報道。

話題選擇不以大小為依據,而以公眾疑惑程度為依據。在疫情發展前期,很多人都在疑問:有點咳嗽發燒了怎麼辦?怕去了醫院反而感染,不去又擔心延誤治療時機。1月31日,“追問新冠肺炎”的第4篇報道就以《發燒咳嗽了,到底要不要去醫院?》為題,邀請北京兩位擁有新冠肺炎診治經驗的一線專家,從專業角度明確告知公眾:流行病接觸史才是關鍵和37.8℃的硬指標,引導輿論科學對待疫情、消除公眾恐慌情緒、呼籲節約醫療資源。

直面傳言和謠言

增強報道權威性

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的媒體環境下,網絡上難免有不少打著科學的幌子蹭流量的文章,他們的混淆視聽造成公眾心理恐慌。這時,人們迫切需要聽到權威意見和科學的結論,渴望有一錘定音。而對這類問題的採訪和解讀,面臨著找有關權威專家採訪難、多方求證難等問題,這時更需要記者們迎難而上,不退縮。

《科技日報》“追問新冠肺炎”系列報道正是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而生,報道選題直面各種傳言和謠言,以採訪對象的專業性和權威性示人,通過科學解讀和權威發聲一錘定音,為及時粉碎傳言、謠言,正確引導輿論,發揮了作用。

例如,“2003年非典易感人群是青壯年,今年新冠肺炎易感人群是中老年人,那不是一批人嗎,多大仇啊,追殺了這代快20年……”這個段子在網上流傳,引發熱議。2月3日第9期的“追問新冠肺炎”就推出《新冠肺炎“追殺”中老年?男性更易感有科學依據嗎》一文,記者通過採訪國家醫療專家組成員王貴德,分子病毒學專家、參加過抗擊非典的南方醫科大學教授趙衛以及一線呼吸科專家,第一時間詳細解讀易感人群和致死人群的不同,為什麼大眾會有這種印象,以及男性為何更易感的原因。網友點贊該文“客觀、理性、專業,通俗易懂”,點擊量超過10萬 。

再比如,有消息稱“從新冠肺炎患者的糞便樣本中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引發公眾對病毒傳播途徑發生變化的猜測和憂慮。《科技日報》“追問新冠肺炎”在2月13日發出第17篇報道《糞便中分離出新冠病毒意味著什麼?是傳播途徑發生變化了嗎?專家:民眾不必過度緊張》,用科普話語深入細緻解析問題,藉助權威專家答疑釋惑。

結合熱點作科普

報道嚴把科學關

新冠肺炎無疑是一個新生事物,自然也會帶來很多新的說法和新詞語。有些詞彙因其專業性較強,名詞術語生澀難懂,公眾難辨真偽,莫衷一是。用權威專家的真知灼見解讀網民熱議的新話題,在新聞報道中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公眾科學素養,既是科技宣傳應有之義,也是突發熱點報道中有待破解的難題。

面對談新冠肺炎色變的社會現狀,《科技日報》“追問新冠肺炎”系列報道對有關疫情防治藥物研究進展、出現的各種新詞語等都及時跟進,進行了嚴謹科學的報道,務求真實準確。

2月11日,武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呼籲,希望痊癒者捐獻血漿,幫助危重病人。2月13日,《科技日報》推出《痊癒患者血漿,對臨床救治和研究對應藥物起什麼作用?》不僅詳細介紹了痊癒者血漿對臨床、對研究的作用,也通過專家詳細的解讀,傳遞了捐獻血漿對捐獻者身體影響很小的信息。

當疫情主戰場轉移到海外後,一些國家的抗疫政策引發熱議,如英國提出的“群體免疫”一詞讓很多人感到疑惑。《科技日報》及時策劃,在3月14日推出“追問新冠肺炎”第34篇報道《消滅新冠病毒,群體免疫是否可行?》,專家解釋稱,從純粹專業角度講,群體免疫策略是可行的。但這樣的政策存在很大的風險,因為新冠肺炎的很多特性還不知道,這是一場“豪賭”,很可能是得不償失,付出的醫療成本代價更重。

近年來,各種重大突發事件新聞報道中,涉及的科學問題越來越多,而每遇熱點,各種流言也更多、情況也更加複雜。那麼,如何科學消除各種流言的不良影響,提升全民科學素養,則成為主流媒體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媒體首先要提升記者編輯的科學素養,充分發揮專家型記者的優勢和作用,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才能更好地保障報道的專業性、科學性和正確導向,發揮科學報道“謠言粉碎機”作用。

同時,面對網絡上充斥的各種流言,堵不如疏,尤其是對於熱點事件中的科學話題,媒體可以和科學家一起,從科學角度分析解讀探討,理性疏導民眾情緒,從科學技術角度構建一個更加強大、自信的中國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