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风向”渐转变 大宗商品会否企稳?

新华财经上海4月6日电(记者陈云富)在连续大跌后,商品市场的跌幅连续放缓。最近一周,国内市场跟踪一篮子商品价格表现的商品综合指数跌幅继续收窄,投资者关注的是,随着油价的“风向”逐渐转变,商品市场是否正逐渐企稳?

到3日收盘,国内市场大宗原材料价格大面积反弹收高,尤其是原油、石化类商品涨幅居前,一系列原油中下游产业链上商品塑料、PP等商品涨幅都超过4%,带动跟踪一篮子化工类商品表现的化工商品指数罕见单周收涨近2.5%,是连续三周大跌后,首次大幅上涨。

不仅化工产品,包括钢材、有色金属等工业原材料,在市场大幅波动以来,市场的涨跌几乎都关乎原油,最近一周的市场亦如是。“化工品的止跌更多是上游的原油市场情绪改善。”对此,期货分析师王超认为,在此前的“价格战”后,近期美、俄和沙特等方面都释放出减产的可能性,让市场在前期的恐慌后,重新找到“救命稻草”。

数据显示,最近一周国内原油期货价格加速上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上市的原油期货主力合约收报每桶283.5元,较前一周上涨超过13%,创下了上市以来的单周最大涨幅,显示出市场的强劲回升势头。

事实上,国际市场上油价的反弹更为强劲。纽约、伦敦两地油价连续三个交易日大涨,累计较周内的低点反弹超过30%,涨幅最大的纽约市场期间反弹幅度一度接近45%,显示出市场对未来达成减产缓解市场过剩的强烈预期。

业界分析普遍将油价的大涨指向美国斡旋下三方可能达成相应的减产协议。“虽然按美国总统特朗普声称的可能减产1500万桶产量,占到三方产量的40%以上,投资者对这一数字已渐渐产生怀疑,但市场似乎也在相信各方可能会推动一减产以稳定市场。”国泰君安期货原油分析师王笑认为。

不过,农产品和工业原材料的分化仍在持续,在此前的连续上涨后,最近一周农产品市场则有所回调,油脂、饲料类商品都大幅回落,尽管国际市场限制粮食出口的经济体仍在增加,谷物类商品的涨幅也明显放缓,使农产品综合价格指数较前一周下跌了1.3%。

业界预期,未来一周,原油市场的动向或仍是商品市场的“风向标”。“目前市场仍在关注即将召开的欧佩克和俄罗斯会议,市场预期会减产1000万桶。”金联创首席研究员钟健认为,如果减产协议在会议上得到落实,可能带动原油迎来新一轮上涨,反之则可能继续向下。

一些机构分析预计,短期内双方达成大面积减产的协议可能性还不大。“一方面是前期刚刚还在进行‘价格战’,突然双方就达成比此前减产幅度大得多的协议,这一可能性有多大本身值得怀疑,另一方面,即使达成1000万桶的减产可能性,在各方的激烈博弈下,仅凭一次视频会议就分配好各方的比例,也难度太大。”对此,上海一家私募基金投研部门负责人表示。

业界预期,对于原油市场来说,短期内各方最多或达成一种联合稳定市场的“声明”,从而给剧烈波动的市场以一定的安抚。“但在乐观预期消退后,市场的弱势或会持续。”有专家指出,事实上,在页岩油气大发展、新能源等技术推进的环境下,原油市场的供需形势正发生变化,加上新冠肺炎疫情使市场压力进一步凸显,仅凭原有的“欧佩克+俄罗斯”减产或已难回到原有的市场运行轨道上来。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油价“风向”渐转变 大宗商品会否企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