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原生時代的本土迴響


雲原生時代的本土迴響


IT能力對於企業級用戶的價值,從來都是體現在其對現實業務的影響。從這個角度看來,雲計算在改變企業級用戶數據存儲方式、計算資源調配邏輯的同時,也使得企業IT和業務的融合更具可操作性——基於雲計算的雲原生(Cloud Native)讓應用上雲變得不再遙不可及。

雲原生的概念最早是2013年首次提出,2015年,由谷歌牽頭成立了雲原生計算基金會(CNCF)成立,應該說是行業內最具權威的組織。“CNCF對雲原生的定義,簡單來說,就是:雲原生技術有利於各組織在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雲等新型動態環境中,構建和運行可彈性擴展的應用。”於爽,青雲KubeSphere容器平臺產品經理日前在北京辦公室接受採訪時強調,所謂雲原生實際是一種構建和運行應用程序的方法,是一套技術體系和方法論,其中涉及到的代表技術包括DevOps、持續交付、微服務和容器等。

而作為一種全新的應用程序開發模型,起點是利用開源堆棧(Kubernetes+Docker)進行容器化,進而基於微服務架構提高其靈活性和可維護性,並應用DevOps實現持續迭代和運維自動化,最後通過雲平臺設施實現其彈性伸縮、動態調度和資源利用率優化。因此在整個雲原生的技術體系當中,由谷歌開源的Kubernetes作為支撐雲原生的基礎設施平臺尤為重要。

“Kubernetes是雲原生最基礎的支撐平臺,能夠管理雲平臺中多個主機上的容器化的應用,讓部署容器化的應用簡單並且高效。但是Kubernetes只是提供了資源運行最基礎的平臺——可以把它理解為毛坯房,沒有傢俱和家電,只能保證企業最基礎的應用,但是因為企業用戶後續還會涉及到監控、日誌、告警,甚至開發工具鏈、微服務管理工具等,因此會變得非常複雜。”於爽認為,雖然從雲原生到“DevOps+持續交付+微服務+容器”,從應用邏輯企業用戶獲得了一種更高效、靈活的軟件開發模型,但是從工具層面,雲原生並沒有從根本上降低了企業用戶的IT實踐難度:“企業最終要解決業務創新,要把業務在Kubernetes上運行起來。因此在KubeSphere的設計開發過程中,我們的目的就是:首先降低平臺落地的成本;其次是降低用戶使用的成本。”

KubeSphere是青雲從2018年開始的項目,“KubeSphere就像是Kubernetes的發行版,可以類比為Linux和Ubuntu。目前在中國市場,還只有KubeSphere的定位是Kubernetes的發行版,我們希望可以給用戶提供一個通用的分佈式Kubernetes發行版。”於爽強調,雖然有很多廠商也提供類似的平臺,但市場上的產品往往更多集中在“解決方案視角”,都是針對特定的用戶場景來做二次開發和定製。但“KubeSphere是全開源的,意味著它的目標是滿足社區用戶的通用需求。”

在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裡,KubeSphere就從2018年7月的1.0版本,一路高速迭代到了2019年4月的KubeSphere 2.0版本。並在2個月後,2019年6月,開始向用戶交付KubeSphere公有云服務(QKE,QingCloud KubeSphere Engine),用戶可以在青雲的公有云平臺上,一鍵部署企業級的Kubernetes集群,同時整合KubeSphere各種業務能力。最近,2019年11月,KubeSphere又發佈了2.1版本,除對現有功能做了加強,又提供了很多新的企業級功能。

於爽強調KubeSphere最大的價值在於開箱即用:“大家對開箱即用的理解是不同的,打個比方:有些人認為的開箱即用即是提供一個工具箱,那麼如果你是物業人員,修水電、水管、電線,那麼所有工具都可以在工具箱裡拿到。但其實工具箱裡的所有東西都是瑣碎的,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講,如果不瞭解水電設備的知識和原理,那麼即便拿到工具箱,也沒用。”

而KubeSphere的邏輯是在Kubernetes之上構建一個分佈式操作系統,用於數據中心、可插拔的企業級多租戶容器平臺。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業務需求,選擇KubeSphere提供的可選的功能組件。“這實際上就屏蔽掉了後端的技術細節,盡我們最大的可能幫助用戶節省了學習成本,用戶可以迅速上手,從而可以聚焦自身的業務應用。”

事實上,對於青雲來講,從最初的公有云到私有云,再到容器、雲原生,其技術和產品的發展路徑一直都有明確的指向性。而作為企業用戶,對於雲計算的作用從提高IT能力到提高業務能力,則意味著對包括青雲在內的服務提供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KubeSphere的及時推出,一方面保證了企業用戶“應用上雲”的需求得到了重視,另一方面,也為青雲核心的雲計算服務業務提供了更直接的市場關注。

“KubeSphere對於青雲的戰略定位,從商業上並不是很強的戰略意義。就像Kubernetes對於谷歌的戰略意義,首先是希望擴大谷歌的技術影響力。”基於這樣的產品和企業定位,於爽說強調,在新的一年,KubeSphere一方面會繼續在開源方向不斷推進,讓更多用戶使用、瞭解KubeSphere;另一方面,青雲也會大力發展合作伙伴,結合典型應用場景,與更擅長解決專業問題的合作伙伴一起構建這個功能和生態。“技術上,我們在2020年會在公有云上交付更多圍繞容器、Kubernetes、雲原生的功能,並儘可能屏蔽所有後端的複雜性。同時,在2020年第三季度,我們還會發布KubeSphere 4.0版本,會有一些跟企業用戶關聯度更大的功能,並且會在業務場景上,提供AI模型市場,把青雲的AI算法、第三方AI算法,通過這個市場很好地提供給終端用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