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趙武靈王沒有禪位,趙國有可能滅秦一統嗎?

用戶58665399105


若趙武靈王沒有禪位,這還不夠,需要他能和蘇秦聯手,這樣趙國未必沒有希望


秦惠文王時期,秦國一直東向用兵,又南侵楚國,對北方防範較少,所以,趙武靈王在胡服騎射趙國軍力大盛後產生了一個驚天計劃,那就是想利用秦與魏齊楚等國交戰的時機,繞道九原騎邑,利用輕騎之優勢,偷越沙漠荒原,穿過戒備鬆懈的義渠部落(陝西北部),直接南襲秦都咸陽,幹掉它的指揮中心,然後聯合各國,瓜分秦地!好一個瘋狂的計劃!雖然有些風險,但運氣好時機好的話,這也不是不可能事兒。

當時,秦國政壇現正處於人才青黃不接(甘茂被逼走、樗裡疾剛去世,白起尚未成長;相國向壽只是楚懷王派來的庸才,華陽君、高陵君、涇陽君等權貴也都是攀附宣太后的政治垃圾,只有司馬錯和魏冉才具頗佳,可堪大任),王黨、後黨激烈爭權的階段。並且,秦昭襄王乃趙武靈王所立,秦趙關係正處於蜜月期,秦對趙也沒有多少防備;若在此時使得東方諸國合縱攻打秦之函谷關,而趙國九原騎兵偷偷從北面出其不意一擊,說不定真的能幹掉秦國呢?

圖:邯鄲趙武靈王廣場

所以個人以為,如果趙武靈王能多活十幾年,等到趙奢廉頗成長起來,然後把蘇秦這樣的超級間者、宗師級縱橫家納為己用,軍事外交雙管齊下,一舉玩死秦國可能性極大;就像後來秦昭襄王和蘇秦玩死齊國一樣。

當然,當時時機尚未成熟,所以這個誘惑力十足的計劃,充滿了許多不可預知的變數,一旦成功,那就是很好很強大,一旦失敗,卻是很糟很可怕。趙武靈王明白,如今戰國亂世,七雄各個不是省油燈,幾個城池幾萬軍隊的得失根本動不了萬乘之國的筋骨,只會徒然引發對方的報復,最後兩敗俱傷漁翁得利,根本沒有意義。因此,趙武靈王的戰爭宗旨是,要打就要打滅國戰,或者至少也要打的對方元氣大傷幾十年恢復不了元氣才行。

所以,這一次關乎趙國命運的軍事行動,趙武靈王必須要花大量時間詳細制定戰略計劃,並親自指揮,務必一局定勝負。

而其它任何人,他都不放心。

但是這樣一來就有個問題,趙武靈王要親自去以身犯險,萬一失敗,被殺或被擒,趙國沒了主事之人,那可是大大不妙!別忘了,列強們對趙國這塊肥肉可是一直虎視眈眈著呢!

於是趙武靈王一拍腦袋,做出了一個史無前例、驚世駭俗的決定——將王位內禪給十歲不到的太子趙何,也就是下圖這位趙惠文王,以使自己從煩瑣的政務中解脫出來,退居二線,專心謀劃秦國的事兒。

只可惜不久之後,趙國逆臣作亂,將年僅49歲的趙武靈王活活餓死了沙丘,而因為趙軍騎兵主力都在九原,救之不及,哀哉!


千古名將英雄夢


事實上,趙國是戰國時期唯一有能力與秦國相抗衡,並且唯一有能力滅亡秦國的國家。而趙武靈王,也是戰國時期唯一有滅亡秦國之心的六國君主。

趙武靈王在位期間,甚至為了滅亡秦國,以一國之君的身份,假扮趙國使者,出使秦國,親自前往秦國考察山川地貌,並擬定了滅亡秦國的作戰計劃,而這一切,都是因為趙武靈王的禪位錯誤而作罷,如果趙武靈王沒有禪位,那麼有沒有可能滅亡秦國呢?



只能說理論上有這個可能,但實際操作上很難。

趙武靈王15歲就即位為趙國國君,即位之初,趙國並不強大,甚至國力都還不如韓國,而趙國領土也被中山國一分為二,在對戰爭中,屢次敗於秦國、齊國、中山國等。

趙武靈王在趙國四面不利的情況下,選擇了與秦國結盟,扶持燕國公子姬職繼位為燕昭王,支持燕國與世仇齊國對抗,緩合趙國東部的軍事壓力。

在秦武王舉鼎而死後,扶持公子贏稷即位秦昭襄王,締結秦、燕、趙三國同盟,大大改善了趙國的外部環境,減輕了趙國面對中山國、齊國及其它諸侯國的外部壓力。



再之後,趙武靈王以國君身份,實行趙國曆史上最大的變革,胡服騎射,趙國國力日漸增強,趙武靈王制定了先滅中山國,再向北及西邊拓展國土的戰略,用了十年時間,消滅了中山國,解決國土被一分為二的問題,與此同時,趙武靈王收伏林胡與樓煩兩個胡族,大量招募胡人勇士為趙國征戰,並獲取大量的優良戰馬,再加上胡服騎射的效果凸顯,軍事力量空前強大,一時趙國成為東方六國武力最強的國家。

趙武靈王還制定了攻打強大秦國的戰略計劃:率領數萬騎兵,從雲中郡南下,繞開秦國重兵把守的函谷關,從秦國防守相對薄弱的陝北地區突入咸陽,以閃電戰攻滅秦國中樞,吞併秦國,進而再以秦國+趙國的實力,以居高臨下的地勢,一舉攻滅六國,統一天下。

趙武靈王的計劃不可謂不強大,也並非沒有機會,難就難在趙國的經濟實力不如秦國,趙武靈王的計劃更多的是偷襲,偷襲如果不被發現,並且成功了的話,趙武靈王是很有希望統一六國的。



但關健是,如果偷襲不成功,秦國發現了趙國的偷襲兵力,或者秦國擋住趙國的騎兵偷襲,那麼趙國的這支偷襲騎兵部隊,是無法長久與秦軍作戰的,論戰爭潛力,趙國不如秦國,論經濟能力,趙國也不如秦國,趙國的唯一機會就偷襲,而不能持久,如果偷襲失敗,趙國就有可能亡國。

當時的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剛剛享受變法帶來的強盛果實,國力日漸增強,而且秦國的地盤當時以關中為主,漢中、巴、蜀為大後方,戰爭潛力巨大,而且國境內有戰略縱深,大概率事件就是:

趙武靈王偷襲秦國之初,節節勝利,到了後期,陷入缺衣少糧的地步,而且由於秦軍的頑抗,趙軍銳氣已失,很可能就是趙武靈王的失敗,一旦失敗,趙國有亡國之險。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公元前305年,趙武靈王起三軍,御駕親征,以得力大將牛翦為先鋒,先向婁煩發起攻擊。
雙方邊打邊談,經過幾次來回拉鋸談判,婁煩王非常識時務,脫離匈奴投降趙國,趙氏家族一次性增加成千上萬騎兵,多了縱橫戰國的一支精銳之師。
過去的婁煩騎兵,每逢夏秋之交,就會南下搶掠一番,搶奪的重點是糧食和女人。

圖-胡服騎射後趙國西北部
草原上每到冬天就會冰雪覆蓋,牛羊的數量會減少,只有從中原搶奪一批過冬的糧食,婁煩人才能過好冬季。
另外草原上與自然界的婚配體系很接近,強者恆強,有能力的戰士可以有多個配偶,普通的騎兵戰士則不得不為女人而奮鬥拼搏。
現在婁煩向趙國稱臣,婁煩騎兵為趙國所用,趙國則提供糧食和女人,雙方各取所需,吳越同舟。
趙武靈王採用恩威並施的方法,收編樓煩的軍隊為趙國所用,很快他又如法炮製,將另一個北方大族林胡收編。
林胡人、婁煩人,從此不需要南下搶糧,照樣可以把軍糧吃的飽飽的,婁煩人、林胡人再也不需要南下搶媳婦,因為他們逐漸融入趙國這個大家庭。
婁煩、林胡騎兵雖然行動迅速,衝擊力強,運輸能力不俗,但是遊牧民族從來不搞冶煉,他們很少使用青銅和鐵製的兵器,就連做飯都是用石頭做器皿。加入趙軍後的婁煩、林胡騎兵,裝備大量趙國先進的武器,戰鬥力大有提升,後來李牧大破匈奴的基本班底,就是這些婁煩、林胡騎兵。

圖-胡服騎射後趙國北部
趙國北部疆域大幅擴張之後,增加了雲中、雁門、五原、九原四個郡,代郡的範圍也大幅擴大,我們來看看這些新增的疆域。
首先是最西部的五原郡,首府是五原,這裡是趙國乃至後來漢朝初期西北第一郡。
趙國在五原郡狼山上修築高闕要塞,高闕是趙國西北大門,後來趙國以此為起點,逐漸向東修築長城。到了漢朝時期,霍去病多次從高闕要塞出發,向西向北進入大漠突擊匈奴。作為中原西北地帶長城的起點,高闕要塞的戰略地位,與明朝東部的山海關類似,都是當時天下雄關。
從西往東第二個郡是九原郡,治所設在九原,也就是今天內蒙古包頭附近。九原郡歷史上是出猛將的地方,三國第一猛將呂布就出自這裡。巧合的是,傾國美女貂蟬同樣也是九原人。
九原郡以東,是雲中郡,治所在雲中。
雲中郡最著名的一座城邑是原陽,這是今天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的前身。趙武靈王將原陽打造成騎兵訓練基地,由大將牛翦坐鎮,專門為趙國訓練騎兵,輸送精英。
雲中郡往東是雁門郡,雁門郡背靠雁門山,南有新城,北有大同,遙相呼應。
雁門郡處於秦漢王朝北方的中央地帶,也是漢朝與匈奴戰爭的多發地帶,在秦一統之前,這裡屬於趙國範圍。
除了新開闢的這四個郡,趙國原代郡也向北擴張不少,北方五郡,五原、九原、雲中、雁門、代郡,以代郡作為指揮中心,總領這五個郡的事務。
在北方拓地千里之後,趙武靈王的目光重回中原,他最想滅的諸侯,並不是東邊的齊國、燕國,也不是南方的楚國,更不是兄弟國魏國、韓國,而是西邊的強秦!

圖-秦國東部形勢
過去東方諸侯攻打秦國,一般是兩條通道,一條就是借道韓國,攻打函谷關;另一條是借道魏國,渡過黃河進入河西。
不論是函谷關還是黃河天險,都不容易突破,易守難攻,需要付出比秦軍大幾倍的代價,絕不划算。
趙國兼併林胡和婁煩之後,在北方開闢了五郡,其中九原郡和雲中郡就在秦國的北方。此時的趙國有了第三條攻打秦國之路徑,從九原郡或雲中郡出發,南下通過陝北高原,快速抵達關中咸陽,絕對可起到奇兵的作用,讓秦國防不勝防。
趙武靈王是個實幹家,他想滅秦國,不侷限於紙上談兵。主父喬裝為趙國使者趙招,入秦進行實地考察。
趙武靈王入秦的目的,主要是兩個,一是勘查地形,為此趙武靈王還配備了幾個勘查和作圖工匠,將沿途的地形全部載入圖軸之中。第二個目的,趙武靈王還是想看看自己所立的這個秦昭襄王,到底是何許人也,是雄主還是實力平平的庸君。

圖-趙武靈王假象滅秦路線
趙武靈王來到秦都咸陽,見到了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應該慶幸,趙武靈王幾年後就不幸被自己人餓死,要不然他這個秦國國君,有可能就成了亡國之君。

地圖帝


“戰國時期唯一能阻擋秦滅六國之人”這個非主流評價,主要就源自趙武靈王的一個未能實施的軍事計劃。據《史記.趙世家》記載:“主父欲令子主治國,而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胡服騎射一下子讓趙國開了掛,領土大了三倍,趙武靈王的膽子也肥了十幾倍。居然喬裝打扮成趙國使者,親自深入秦國境內,打探當地的山川地形和兵力部署,制定了一個極為大膽的滅秦計劃——親率數萬胡服騎射後組建的趙國特種部隊,從趙國新佔領的雲中郡、九原郡南下,快速通過秦國防守相對空虛的北部(今陝北地區),直插秦國的心臟地帶關中地區。很多人認為,如果不是因為趙武靈王死的早,這個計劃沒能實施,秦國很可能就滅亡了,也就沒有了後來的秦滅六國。


這種說法很明顯想象的成分太大,根據當時的天下格局來看,趙武靈王的這項計劃的風險極大,成功的概率比中彩票還低,即使成功收益比種地還低。原因有三點:

其一,趙國騎兵長途奔襲,吃飯的事不好解決,必須要做到速戰速決,一旦秦國裝孫子不出頭就沒辦法了,而且騎兵數量有限,輸出傷害太低;

其二,秦國這個時候發展的那叫一個芝麻開花節節高,在秦宣太后羋八子(羋月的原型)跟穰侯魏冉的治理之下,全國軍民團結一致、眾志成城地正在狂揍楚國、韓國、魏國,趙軍輕易打不下來關中,就算打下來會因為國力不如秦國無法長期佔領,最終被攆回老家;

其三,天下除了秦趙之外還有五個想搞事情的傢伙在呢,都一個比一個猴精,不會讓趙國一家獨吞秦國,肯定會出面攪和。

不過,趙武靈王的的確確算得上是秦國的一個大麻煩,而他讓自己內部人給搞死的結局也足可以讓秦昭襄王做夢笑醒好幾回的了。

圖 秦滅六國 示意圖

趙武靈王在面對接班人的問題時,完全沒有了推行胡服騎射時的魄力和果斷,瞎折騰,先是廢了長子趙章,直接立幼子趙何當國君(趙惠文王),自己做主父(類似後來的太上皇),後來又後悔可憐趙章,居然想到一個餿主意——把趙國一分為二,長子做代王,幼子做趙王。正所謂不作就不會死,趙武靈王這番折騰算是埋下禍根,直接引發了沙丘宮變,長子被殺,自己居然被活活餓死。

趙武靈王雖然是一代雄主,不過也逃脫不了絕大多數人年輕時銳意進取,年老昏聵糊塗的規律啊。而他的“胡服騎射”固然光芒萬丈,但卻沒能從根本上扭轉秦國商鞅變法以後擁有的國力和制度優勢,無法阻擋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的歷史洪流。

參考文獻:《史記.趙世家》


歷史大學堂



可能性不大,幾乎是沒可能!

趙武靈王絕對是戰國時期甚至是整個中國歷史上最具雄才大略的君主之一。他推行的胡服騎射,開創了漢人學習胡人的的先河,在趙國率先建立起中國第一支制式騎兵部隊,使趙國一躍成為山東六國之首,有了與秦國抗衡的實力。

然而,趙國的改革,更多的側重於軍事,強調以武興國,故趙國的國運也是隨著其軍事上的得失而起伏。趙國尚武重利,輕視農業和內政的發展,從而導致趙國後期戰爭中糧草和兵員出現問題。長平之戰時,廉頗二十萬守長平。僅半年,趙國的糧食供給便開始吃力了,這也是趙括為何執意出營與秦軍決戰的原因之一。同時,趙孝成王在得知趙括軍被圍且糧道阻的消息後,為何不全力相救?難道趙王不知道這四十萬大軍的重要性嗎?當然知道,而且趙王竭力集結各地殘餘守軍,以打破包圍圈。但整體實力較差的趙國始終無法突破秦之防線,眼睜睜看著四十萬士卒歸於塵土。

相比之下,秦國商鞅變法從軍事 政治 經濟全面變革,秦國國力全面的在穩步提升,而且秦國還佔有巴蜀之地,這為滅楚和統一六國準備了條件,這是趙國也是山東其他五國所沒有的。


Vihi


即便趙武靈王沒死,趙國要滅掉秦國,可能性仍然微乎其微。

君山試分析如下:

第一,在趙武靈王統治前期,曾多次被秦國打敗

趙武靈王八年(公元前318年),趙國與魏、韓、燕、楚五國共同伐秦,秦迎戰於函谷關,五國之師皆敗走。

九年(公元前317年),趙與韓、魏聯軍戰秦軍於修魚,聯軍大敗,被秦軍殲滅八萬人。

十年(公元前316年),秦攻趙,取中都、西陽等城。

十一年(公元前315年),秦伐趙,大敗趙軍。

十三年(公元前313年),秦國名將樗裡疾攻趙,俘虜趙將趙莊,拔藺城。

由上可見,在趙武靈王即位後十幾年裡,趙國的實力遠遜於秦國。正是由於一敗再敗,趙武靈王在內實施“胡服騎射”變革,對外“結秦連宋”,與秦國的關係從對抗轉向和解,為趙國的發展爭取到一個較好的外部環境。

第二,胡服騎射變革後,趙國的軍事實力突飛猛進,但與秦國仍有差距

胡服騎射的軍事變革後,趙國由一個軍事弱國一躍成為軍事強國,實力有突飛猛進,但是與秦國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

以趙滅中山之役為例。趙武靈王最大的武功,就是滅掉中山國。中山國並不是一個特別強的國家,在實力上是比不上七雄中的任何一國,而且也沒有來自外部的援助。即便如此,趙武靈王滅掉中山,前後歷時十二年之久,動用的兵力超過二十萬人,打得十分辛苦。趙軍在攻擊力方面,仍然不及剽掠如風的秦軍。

第三,趙國實力在增長,秦國實力並未消退

趙武靈王固然是偉大的君王,但是趙國發展的時間太短,國內又有很強的反對力量,想要趕上秦國,非得數代人的努力不可。更重要的是,趙國在發展,秦國也沒有停止擴張的步伐。此長彼未消,趙國尚未能完全與秦國抗衡,談何滅秦呢?

趙武靈王時期的秦國,正進入擴張最迅猛的秦昭王時代。後來秦始皇能一統天下,得大程度上是秦昭王時代打下的基礎。可以說,在秦昭王時代,秦國把所有對手都打降級了,確立了惟一強權的時代。就算趙武靈王不死,能與秦國保持均勢,就已經是偉大的成就了。以當時的形勢而論,趙國滅掉秦國的機會,可以說是微乎其微的。


君山話史


那是不可能的!他很可能會遭遇一場滑盧鐵!趙武靈王死於公元前296年,同年秦軍換帥,主帥是白起!白起在接掌帥印的時候就把目標鎖定在趙國!因為秦趙曾在胡服騎射後發生過一次局部戰爭,這次戰爭發生在秦昭王即位之初!當時趙軍兵臨函谷關,要求秦國擁立昭王!否則便發兵伐秦!白起在這個時候見識過趙軍勁騎。所以,出於一名統帥的敏感,白起便研製了一個針對趙國騎兵的戰法!戰壕戰!

戰壕戰就是由白起發明的,由步兵針對騎兵而設計的一種戰法。而在此之前,步兵遇到騎兵只能通過結陣抗騎,人數還必須是騎兵兩倍以上,且陣型不能破,否則就是騎兵的活靶子!但是有了步兵戰壕以後,步兵就不需要結陣抗騎了,步兵可以挖土成坑,然後藏身土坑之中,躲避弓騎兵的射箭。也可以藉助於掩體射殺衝鋒的騎兵;而騎兵靠近之後可以下砍馬腿,拉絆馬索等。讓騎兵戰士跌落戰壕裡,撲殺;最關鍵一點則是,騎兵在戰壕戰裡難以用武的是機動力,戰馬容易失蹄骨折。而這一戰法趙國一直都沒見識過!

有一種說法是趙武靈王想要偷襲雕陰攻秦!可是一旦付諸行動,趙武靈王肯定會遇到這種戰壕戰戰術!那麼趙國勁騎打這種針對性特別強,而自己又無準備的戰肯定會損失慘重!更別提滅秦了!


優己


首先歷史不能假設,是已經發生的事實,一旦改變一個細節,就會引發‘蝴蝶效應’,更何況是這種能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事件,不知要掀起多少波瀾,如果發生就應該沒有現在的你問我答的情況出現。

那麼現在回到問題本身,題主的問題本身就有問題,趙武靈王是否禪位與趙國滅掉秦國,並且統一中國之間沒有直接的或者互為因果的關係,既就算趙武靈王不禪位,趙國能否滅掉秦國是一個未知數,能否統一中國就更是一個未知數啦!

那麼題主的潛在意思應該是想說假定趙武靈王一直是趙國的國君,並且憑藉著他的個人才華和雄才偉略帶領趙國發展壯大,成為中原地區的超級大國,趙國在今後有沒有可能滅掉當時同樣強大的秦國,並且統一中國。

那麼我們簡單對比一下趙國和秦國的實力情況:

政治上:

趙國推行“胡服騎射”政策,改革軍事裝備和作戰方法,政治穩定。

秦國當時任用商鞅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人口國力也是超級強國,

軍事上:

趙國 擊敗中山消除了心腹大患,聯盟燕國,收服樓煩,在後來伐秦三晉當中趙國已經是領軍之國,通過趙肅侯、趙武靈王兩代努力,使趙國雄踞北方。

秦國 滅巴、蜀、苴,秦軍繼續屢敗魏軍,再破三晉伐秦聯軍,又聯韓魏攻打齊楚,大敗義渠國,掌控了對山東諸侯作戰的戰略主動權。經歷了孝公、惠文王、武王三代努力,蠶食三晉,席捲荊楚,已初露一統之端倪。

人口民族成分上:

兩個國家都是中原人口和胡人雜居,軍隊中也有大量的胡人兵士,趙國重用了大批出身低賤和有戎狄背景,秦國本身是西戎出身之國,民風彪悍,好戰善戰。

經濟文化水平兩個也相差無幾。

其實大概比較了兩個國家的這些方面,可以說趙國和秦國不相伯仲,當時趙國有一個很重要的優勢,聯盟,趙國是三家分晉後的趙國,又幫助當時燕國國君復位,所以存在的利益相關的盟友,這是秦國所不能比的。

歷史上秦國統一六國最大的對手本身就是趙國,所以假定趙國一直這樣發展下去,不出差錯,哪買統一中國的到底是秦國還是中國,猶未可知,這樣看來趙國是有極大的可能滅秦國,統一中國的。


歷史雜談小王子


如果在戰國七雄中找出一個與秦國匹敵的國家,那麼毫無疑問將會是趙國。《戰國策·趙四》曾這樣描述趙國昔日的強盛:“昔者,趙氏亦嘗強矣。曰趙強何若?舉左案齊,舉右案魏,厭案萬乘之國。”趙國甚至一度以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威脅到強秦的後方。那麼,如果趙武靈王沒有禪位,趙國可以滅掉秦國統一天下嗎?
禪位藏亂局


首先,趙武靈王的禪位雖然是為了讓自己更好的應對趙國的對外戰爭。然而,這次禪位卻表現出趙國內政的亂局所在。

圖/位於河北邯鄲的趙武靈王雕像


趙武靈王禪位這一舉動體現了趙武靈王在內政上的寡斷,他重視十分聰慧的公子何,讓其繼承王位,卻始終不願意自己長子公子章屈居人下,想出了分代地讓其為王的昏招。由此看來,即使趙武靈王不禪位,那麼其對於諸子的縱容與優柔寡斷必將讓趙國出現內亂的危局。


秦地不易摧

趙武靈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趙武靈王奮起西征,“西至雲中,九原”,其疆域西北部到達了河套地區,趙惠文王二年(公元前297年),身為主父的趙武靈王攻滅了中山國,而遷其王於膚施,其地在陝北之無定河北。這表示趙國的邊境已經擴展到了今天的陝北地區,與位於延安的秦上郡只有咫尺之遙,趙國在軍事地理上已經跨越了函谷關天險,可以從黃土高原上南奔入秦。
圖/趙國滅秦構想


然而,上述的設想僅僅是理論上的行動,實際運作起來並不容易。首先,屯駐於河套地區的趙國騎兵部隊主要的防禦對象是位於漠北的匈奴人,匈奴人在北方的威脅讓趙國並不能全力南下秦國。另外,秦國在陝北同時有著魏國遺留的長城防禦線,況且秦國當時在山西中南部地區已經站穩了腳跟,並不斷跟趙國展開對晉陽的爭奪(今山西太原),所以,秦國在黃河兩岸擁有十分可進可退的戰略地位,完全可以抵擋趙國軍隊的襲擊,甚至可以進行快速反擊。這應該也是趙國一直沒有從河套南下的顧忌所在。


趙國在武靈王時期內患已經十分嚴重,再加之其在秦晉一帶的軍事佈局並不能真正達到快速擊敗秦國的目的,導致了滅秦一統的戰略構想只能是幻想而已。

參考文獻:1. 張久和:《戰國時代燕、趙、秦諸國對今內蒙古部分地區的經略和管轄》,《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第1-6頁。
2.辛德勇:《張家山漢簡所示漢初西北隅邊境解析———附論秦昭襄王長城北端走向與九原雲中兩郡戰略地位》,《歷史研究》,2006年第1期,第15-34頁。

歷史研習社


趙國能否滅秦國,和趙武靈王是否禪位無關。

趙武靈王禪位,在《史記》中記載是為了完成對秦國的戰略,趙武靈王把國家治理的責任交給兒子趙惠文王,而自己主攻軍事。

趙武靈王的對秦戰略上:

主父欲令子主治國,而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

即:從趙國西北的雲中和九原南下,以騎兵攻打秦國上郡和北地郡,進而攻打咸陽。

具體見下圖


趙國不能對抗秦國,不是因為趙武靈王的禪位,而是在於趙武靈王的兒子:趙惠文王、平原君、趙成、李兌等後繼人員放棄了趙武靈王的攻秦戰略。

詳細的,可以關注我後,搜索閱讀我的文章《長平之戰雖慘烈 卻是對趙武靈王攻秦戰略的背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