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孫無忌的政治生涯入手,淺析長孫無忌對初唐政治的影響

談及初唐的名臣,特別是唐太宗時期的名臣,想必許多讀者都能舉出不少,單論凌煙閣功臣便可以舉出很多人來。而排名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的,便是本文介紹的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在初唐政治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在當時的地位亦是極高。但倘若我們認真去翻閱史料,卻又發現長孫無忌雖然歷事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但他卻似乎沒有留下什麼值得稱道的政績。為什麼初唐政壇上一個這樣舉足輕重的人物,卻沒有什麼重要的政治上的建樹呢?實際上,這與長孫無忌在初唐政治中的位置有著重要的關係,本文便試圖通過對長孫無忌政治生涯的分析,來解答這一個問題。

從長孫無忌的政治生涯入手,淺析長孫無忌對初唐政治的影響

長孫無忌影視劇形象

低調內斂

若是要概括長孫無忌在唐太宗執政期間在政治上的特點,那便是低調內斂,而長孫無忌之所以低調內斂,這與他的身份有著直接的關係。長孫無忌有著兩個重要的身份:他既是李世民的妻子長孫皇后的兄長,同時也是玄武門之變的功臣。

作為長孫皇后的兄長,長孫無忌不僅從小就與唐太宗歷史名相識,而且兩人還是很好的朋友,這一身份使得他在唐高祖時期李世民與太子、齊王的鬥爭中一直堅定地站在李世民一邊。正是長孫無忌與高士廉等人一道,促成李世民下定決心發動政變,也是長孫無忌奉李世民的命令密詔房玄齡、杜如晦等人策劃政變,也是長孫無忌與尉遲敬德等9人一同埋伏在玄武門外,殺死了太子和齊王。

從長孫無忌的政治生涯入手,淺析長孫無忌對初唐政治的影響

唐太宗人物畫像

長孫無忌在玄武門政變的成功和李世民登基這件事情上,可以說是立下了大功,因此,長孫無忌在玄武門政變5位第一等功臣中是名列第一的。憑藉這樣的身份和功勞,長孫無忌本可以在貞觀政壇上大有一番作為的,而唐太宗也確實授予了他相當高的官職,根據《舊唐書·長孫無忌傳》的記載: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為太子,無忌授太子左庶子。八月,李世民即帝位,無忌授左武侯大將軍。貞觀元年,無忌任吏部尚書,進封齊國公。其年七月,拜尚書右僕射。”“太宗以無忌命佐命元勳,地兼外戚,禮遇尤重,常令出入臥內”。

從長孫無忌的政治生涯入手,淺析長孫無忌對初唐政治的影響

《舊唐書》部分史料

但是,長孫無忌實際上卻沒有在貞觀年間發揮太大的作用,這與長孫皇后有著莫大的關係。《舊唐書·后妃傳上·長孫皇后傳》記載:

“時後兄無忌夙與太宗為布衣之交,又以佐命元勳,委以腹心,出入臥內,將任以朝政。後固言不可,每乘間奏曰:‘妾既託身紫宮,尊貴已極,實不願兄弟子侄佈列朝廷。漢之呂、霍,可為切骨之戒,特願聖朝勿以妾兄為宰執。’太宗不聽,竟用無忌為左武侯大將軍,吏部尚書、右僕射。後又密遣無忌苦求遜職,太宗不獲已而許焉”。

由此可見,是長孫皇后苦苦勸諫唐太宗不要委長孫無忌以重任,而長孫皇后之所以這樣做,則是擔心唐朝重蹈歷史上重用外戚的覆轍,除此之外,長孫皇后也是擔心自己的兄長以外戚身份在朝廷上掌握大權,會落人口實,出於保全自己的兄長以及家族的考慮,長孫皇后才勸諫唐太宗罷了長孫無忌的相位。《舊唐書·長孫皇后傳》中記載的這段話可以很好地反映長孫皇后的想法:

從長孫無忌的政治生涯入手,淺析長孫無忌對初唐政治的影響

盛唐的繁華景象

“又著論駁漢明德馬皇后,以為不能抑退外戚,令其當朝貴盛,乃戒其龍馬水車,此乃開其禍源而防其末事耳”。長孫皇后甚至在臨終前都要請求太宗不要重用長孫無忌,以保全國家社稷和家族安危:“妾之本宗,幸緣姻戚,既非德舉,易履危機,其保全長久,慎勿處之權要,但以外戚奉朝請,則為幸矣!”

唐太宗最終聽取了長孫皇后的意見,但他個人實際上對長孫無忌是十分信任的,畢竟兩人在還是布衣之身時便已相識,長孫無忌不僅是皇后的哥哥,也是對於唐太宗本人幫助極大的摯友。《舊唐書·長孫無忌傳》中記錄了唐太宗對長孫無忌說過的這樣一段話:

“或有密表稱無忌權寵過盛,太宗以表示無忌曰:‘朕與卿君臣之間,凡事無疑。若各懷所聞而不言,則君臣之意無以獲通。’”

從長孫無忌的政治生涯入手,淺析長孫無忌對初唐政治的影響

盛唐京都長安

當時群臣中有人稱長孫無忌權寵過盛,唐太宗便找來長孫無忌,向他表達了自己的信任,唐太宗此話應當是發自肺腑。而長孫無忌也懂得唐太宗和長孫皇后的苦心,因此在貞觀年間一直在政治上沒有太大作為。

但是,長孫無忌並不是一個沒有政治野心的人,他的政治野心可以很好地表現在唐太宗廢立太子之事上。長孫皇后一共生有三子:長子李承乾為太子,第四子李泰為魏王,第九子李治為晉王,其中,李泰的才學最為出眾,又得到太宗的寵愛,因此逐漸萌生了奪嫡之意,這使得太子李承乾感覺受到威脅,因而決定先發制人,誰想陰謀敗露,被廢為庶人。

從長孫無忌的政治生涯入手,淺析長孫無忌對初唐政治的影響

長孫皇后影視劇形象

在太子李承乾被廢之後,唐太宗本想立李泰為太子,但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反對,一方面是因為此事實際上皆因李泰而起,另一方面則是擔心魏王與晉王之間為爭奪帝位會重演當年玄武門之變的慘劇。這一建議觸到了唐太宗的心病,因而接受了長孫無忌與褚遂良的建議。《資治通鑑》對此事有著詳細的記載:

“太子承乾既獲罪,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許立為太子,岑文本、劉洎亦勸之;長孫無忌固請立晉王治。上謂侍臣曰:‘昨青雀(李泰小字)投我懷雲:‘臣今日始得為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臣有一子,臣死之日,當為陛下殺之,傳位晉王。’人誰不愛其子,朕見其如此,甚憐之。’諫議大夫褚遂良曰:‘陛下言大失。願審思,勿誤也!安有陛下萬歲後,魏王據天下,肯殺其愛子,傳位晉王者乎!陛下日者既立承乾為太子,復寵魏王,禮秩過於承乾,以成今日之禍。前事不遠,足以為鑑。陛下今立魏王,願先措置晉王,始得安全耳。’”

從長孫無忌的政治生涯入手,淺析長孫無忌對初唐政治的影響

《資治通鑑》史料封面

長孫無忌此舉看似是為了唐朝的江山社稷,實際上亦有其個人的政治考慮,只要他擁戴晉王為太子,日後晉王登基,他便有了擁戴之功,也許還能作為輔彌之臣輔佐新帝,這對於他個人的政治生涯來說,實際上是更上一層樓。而事態也確實是向著這個方向發展的,在太宗晚年為太子組件的輔臣班子中,長孫無忌居於首位。而在唐太宗去世時,他也將輔佐新帝的重任交到了長孫無忌的身上,《資治通鑑》記載:

“(太宗疾篤) 召無忌及褚遂良入臥內,謂之曰:‘朕今悉以後事付公輩。太子仁孝,公輩所知,善輔導之!’”長孫無忌由此終於在高宗朝時登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

從長孫無忌的政治生涯入手,淺析長孫無忌對初唐政治的影響

唐太宗和長孫皇后

主持朝政

有了唐太宗的臨終囑託,加上長孫無忌作為唐高宗親舅舅的身份,長孫無忌自然成為了唐高宗統治初期的輔政之臣,實際上了掌握了朝政的主導大權。在唐太宗看來,唐高宗李治當時仍非一個成熟的君主,雖然為人寬厚,但是在為政方面仍然缺乏鍛鍊。長孫無忌對於李治同樣是抱有這樣的看法,因此,他在高宗朝時是作為一個監護人的角色在政壇上出現的。

然而,唐高宗李治實際上並不滿足於由自己的舅舅來代替自己主持朝政,李治對於朝綱有著自己的想法,他希望自己可以親力親為,但迫於父親的遺詔以及舅舅的身份,他並不好直接發作。除此之外,李治認為自己的舅舅長孫無忌在行政上並不出色,通過史料可以看到,隨著時間的發展,唐高宗李治對於政府機構的批評逐漸增加。《資治通鑑》即有這樣的記載:

從長孫無忌的政治生涯入手,淺析長孫無忌對初唐政治的影響

唐高宗李治影視劇形象

“上謂宰相曰::‘聞所在官司,行事猶互觀顏面,多不盡公。’長孫無忌對曰:‘此豈敢言無。然肆情曲法,實亦不敢。至於小小收取人情,恐陛下尚不能免。’”

雖然並非指名道姓地批評長孫無忌,但長孫無忌當時是朝政的主持者,批評政府機構實際上便是在批評長孫無忌這個主持朝政的人。而長孫無忌在回應唐高宗的批評時,則並不恭敬,反而頂撞高宗“小小收取人情,恐陛下尚不能免”,這不僅是對於自己的工作的狡辯,而且還是對於高宗能力的不信任。

君臣之間的矛盾發展到後來,更是直接導致了長孫無忌的冤死。長孫無忌之死,是由於許敬宗誣告長孫無忌謀反,導致長孫無忌被貶謫並最後被逼自縊而死。弔詭的是,對於這樣一位唐太宗時期的功臣以及自己的親舅舅,唐高宗甚至在聽聞長孫無忌意圖謀反的消息時,沒有詳細地追究長孫無忌謀反的緣由,而是直接聽信了許敬宗的誣告,將長孫無忌貶謫。這實際上反映出的便是唐高宗對於長孫無忌深深的不信任以及兩人之間深化的矛盾。

從長孫無忌的政治生涯入手,淺析長孫無忌對初唐政治的影響

長孫無忌墓穴

結語

長孫無忌之所以在唐太宗時期可以身居高位,一方面是因為他功勞甚大,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他行事低調內斂,並不謀求在政治上有所作為,而是附和唐太宗的政策,在唐太宗執政23年的時間裡,長孫無忌始終未曾一進諫言以俾補時政。然而到了唐高宗時期,長孫無忌感到已經失去了束縛,便開始在政治上大展身手,然而,

長孫無忌攬權過多,反而引發了他與唐高宗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了自己的冤死。

由此可以看出,長孫無忌實際上是有著政治野心的,在唐太宗時期由於各種限制而未能發揮出來,直到唐高宗時期才得以真正發揮。但長孫無忌的政治能力並不足以說服唐高宗將行政大權交給他,但又迫於長孫無忌的身份而不能直接奪權,如此一來,便使得兩人之間的矛盾不斷髮展,最終導致了長孫無忌的悲慘結局。長孫無忌的悲劇結局,實際上部分源於其政治野心與能力的不匹配,倘若他在高宗朝期間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將權力部分地轉交給高宗,想必他的結果應該會有很大不同。

參考資料:《舊唐書》、《資治通鑑》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