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人文」涉县70年文学创作回眸


「涉县人文」涉县70年文学创作回眸

烂漫山花映清漳

——涉县70年文学创作回眸


一条清漳河,纵贯涉县全境。涉县于1940年即全境解放。赵树理、阮章竞等名家,都在这里创作出名篇。但是,本地的作者却很少,只有赵峪村教师赵振国,创作发表过两三篇小说,石泊村教师何履祥创作上演一个小落子剧《范小丑参军》。向前追,留学日本的乡人李少仙,与鲁迅相识,在《雨丝》等刊物上发表过一些作品,可惜英年早逝,留下的作品真是凤毛麟角。

涉县文学作品少的根本原因是,全民文化程度低,1950年前,全县只有八所高小,一所简师。1951年9月才创办中学,只招了两个初中班,没高中。与现在每年都有百人考上大学的情况是无法相比的,自然就没有作者了。

新中国成立后,本县作者创作的第一篇小说是正在邯郸上师范的学生李之清(笔名李亮),他的《林儿和羊》,1956年4月《河北文艺》发表(后被央台广播)。下年七月,刚离校的毕业生申子文(笔名新文)小说《叔叔》登上《解放军文艺》(并选进当年的《儿童文学》卷)。此后,他的作品刊上《萌芽》《新港》《蜜蜂》《文艺月报》,约六七万字。“文革”一闹,百花凋零。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县文化馆创办了一个丛刊《涉县文艺》。1989年改为《崇州文艺》,四开四版,双月刊,由乡人时任河北省委书记邢崇智题写报名,连连出刊。再到后来,县财政拨款,创办定期的季刊《清漳》文艺,直到现在。涉县的许多青年文学爱好者,得以在这些平台上起步,操练,写作水平不断提高。办这些刊物之初,没有一个青年能在地市级报刊上发表作品。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涉县的作者已成批涌现,文学作品满天飞,攀上了各级各类大小报刊,包括《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农民日报》、《河北日报》、《海南日报》、《天津日报》、《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读者》原创版、《意林》、《视野》、《阅读》、《长城》、《儿童文学》、《青年作家》、《短篇小说》、《故事会》、《民间故事选刊》等,有的选进河北省乡土教材语文课本。所发作品总计不下数百万字。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涉县编选了文学作品选,小说、散文、诗歌各一卷,凡60万字。70周年,又选印一本,专选近十年发表的佳作。四卷书,可以认为是涉县文学创作大检阅。马戎戎小女孩,从十岁起,即在《崇州文艺》上发表创作,她后来成为北京市著名记者,于丹的入室弟子,成版的篇幅散见大报。王会江、江秋榜的作品登上《诗刊》。青年女教师李彩霞(笔名化云)的小说,每每获奖。农村青年郭文锁的作品,连上《散文百家》。生于1979年的更乐镇青年江志强,有不少作品,因题材新,视角新,表现手法新,一经发表即被《小说选刊》等刊物转载,有的甚至被数家刊物转载,大受好评。长期定居涉县的作家刘玉凯(笔名佛刘),不仅出版了小说和散文专集,还在陕西省《榆林晚报》开设小小说专栏。他有十五篇文字被选作初、高中语文考试试题。到目前,涉县的作者,已出版文艺作品达二十多种。李亮的长篇小说《失去双桨的小船》,被列为国家九五重点图书,并获第七届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在众多的作者中,最突出的当推中年作家张森林,他不仅与人合作创作拍摄了电影《感恩》等,更创作了多集电视连续剧《太行山上》,在央视台一频道黄金时段一播再播,受到广泛的赞誉,并获奖。而涉县籍的著名军旅作家王波大校,创作出版十多部长篇、大学教授李喜所和其他在外地的作者创作出版的作品,还未记入。青年临时工王彦生,不仅创作发表小说,兼爱新闻报道,后被调到县委宣传部,转干提拔,50岁,殉职在邯郸市丛台区组织部长任上。他生前在自己的《山生》博客中写道“文学爱好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中组部追授他为全国先进组织工作者,成了人们学习的楷模与典范。涉县目前,已有一名中国作协会员,一名中国影视家协会会员,两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十五名河北省作协会员,更有市作协会员和县作协会员数十名。所以能够出现这样的好局面,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外,根本原因有两条,一是党的文艺政策好,二是涉县历届领导对文艺工作的重视。可以预言,清漳河畔的文艺之花,一定会愈开愈璀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