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原原种生产方法及特点

马铃薯脱毒种薯的推广应用,是目前国内外解决马铃薯因病毒侵染导致的品种退化、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的最有效措施。

“脱毒种薯”是指在马铃薯试管苗脱毒快繁及种薯生产体系中,各种级别种薯的统称。脱毒种薯的生产包含脱毒试管苗生产和脱毒种薯生产两部分内容,而原原种是由脱毒试管苗到种薯的第一代产物,在种薯繁育体系里至关重要。原原种具有纯度高、脱毒率高、体积小、便于存储及运输、单位面积的用种量少、比未脱毒种薯增产等优点。

原原种的生产方式主要有网棚内生产、温室内生产和容器内诱导生产等三种,本文重点介绍几种原原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和差异性。

一、网棚内生产:就是利用防虫网棚生产原原种

(一)在网棚内生产原原种的方法

这是最传统的、最常见的马铃薯原原种生产方式。在我国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原黑龙江省农科院克山马铃薯研究所率先开展了此项研究。这种生产方式是先将试管苗假植到温室或者塑料大棚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假植生长,待试管苗发出新根,且适应了外部环境条件之后,再将试管苗移植到孔径为60目网棚当中,当季生产的小薯即为原原种,也有地方叫网棚薯,又称为“脱毒小薯”。

(二)网棚内生产原原种的优缺点

1. 优点:

1)从技术角度来看,这种原原种生产方式所需技术比较简单,容易掌握。

2)所用基质多种多样,取材广泛,既可以用自配的营养土做基质、蛭石做基质,也可以取当地无污染的含腐殖质的土壤做基质。

3)产量高,薯块个体大,单薯重在20g-400g之间。

2. 缺点:

1)产量不稳定,受自然气候条件影响较大。

2)在开放的环境条件下生产,与外界(尤其是土壤和空气)直接接触,容易被真菌、细菌和病毒侵染,原原种的质量得不到充分保证,需要做好蚜虫和真细菌病害的防治工作。

马铃薯原原种生产方法及特点

马铃薯原原种生产方法及特点


二、温室内生产:利用全日光温室或各种节能温室生产

全日光温室具有冬季可加温、夏季降温、通风、光照可调等有利条件,在冷凉地区可实现周年工厂化生产微型薯。在日光温室内,将脱毒试管苗从组培瓶内移栽到苗床基质上,并在此度过整个生育期,最终生产出原原种的过程。按苗床在温室内的布局以及营养供给方式,分为地上床、地下床和汽雾法生产等三类方式。

(一)地上床生产方式的优缺点

1. 优点:

1)与地面有一定距离,不与土壤接触,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原原种质量较高。

2)可以更多的人为控制生长条件,温室生产的脱毒种薯具有薯型好、品质高、稳产等特点。

2. 缺点:

1)由于密植生产,生产的原原种体积小、结薯个数少(一般为3-5)。

2) 组建温室成本比较高,管理期间水电等费用较大。

马铃薯原原种生产方法及特点

(二)地下床生产方式的优缺点

1. 优点:

1)生产成本比地上床低,可不用蛭石,直接用营养土做基质,对于抗退化能力强的品种,可以使用自制的营养土。

2)简单易学,容易操作。

3)结薯个数比地上床多,且个头较大,一般结薯5-7个。

2. 缺点:

由于块茎与土壤接触,容易感染土传病害,生产的原原种质量一般,适合用于生产抗退化能力强的品种。

马铃薯原原种生产方法及特点

注意:目前,在生产实践中,利用马铃薯无性繁殖的特点,也有采用试管苗掐段扦插的方法生产原原种。因原原种的生产,需要大量试管苗进行移栽,由于生产脱毒试管苗成本高,且对外界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差,移栽管理条件要求严格,加上多种因素的限制,使得脱毒微型薯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为了提高试管苗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试管苗的掐段扦插已被广泛应用。但这种试管苗掐断繁殖出来的原原种结薯个数少,且容易变形,也容易造成苗的污染,生产出的原原种质量不高。

(三)汽雾法生产

汽雾法生产原原种的方式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是从韩国引进来的一种新型微型薯生产方式,属于无基质栽培法之一。该方法是将马铃薯植株悬挂在一个密闭的栽培装置(槽、箱或床)中,而根系裸露在栽培装置内部,营养液通过喷雾装置雾化后喷射到根系表面,提供营养供植株和块茎生长,经过一个生育期的成长,从而得到马铃薯原原种的过程。

1. 优点:

1)汽雾法的营养液是按配方配制、营养液均匀、可以随时观察其发育情况,调整营养液配方,满足植株生长、结薯的需要。

2)雾培槽为匍匐茎的生长提供充足的空间,喷雾过程中,营养液中的氧增加,可使根系保持较高的活性,增加营养的吸收,提高光合效率。

3)是在无基质的条件下进行,所以杜绝了土传病害的传播途径,提高了原原种的产量和质量。

4)可按微型薯大小的要求,直观地定期采摘符合标准的微型薯,使生产的微型薯整齐一致。

5)节约土地:该种方式不受耕地的限制;成本低,节省空间、易于管理、周期短。

6)单位面积产量高:比蛭石扦插产量提高50%,最高可达9000g/m²。

7)生产周期短:由于在温室内实现了工厂化生产,可以不受季节限制,一年可生产2—4个周期。在北方,由于冬季取暖是个大问题,所以实际生产中,多在温室中进行,春秋各生产一季。

2. 缺点:

1)由于培养槽内经常保持较高的湿度,生产的微型薯皮孔较大,外形不如基质栽培的美观。

2)雾培一旦感染病原,通过营养液的循环,会使所有的植株全部被侵染,而难以控制。

3)生产成本较高:汽雾栽培设施造价高,运转时又需消耗电能,营养液消耗费用也较大,所以生产出的小薯单位价格高于其它原原种的生产方式。

4)汽雾栽培生产出的小薯水分含量较大,容易腐烂,这也是该种生产方式的一个缺点。

马铃薯原原种生产方法及特点

三、试管薯诱导生产方式

(一)试管薯诱导方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当快速繁殖的组培脱毒苗在试管、三角瓶等组培容器中,经过二、三十天培养长成壮苗时,加入诱导结薯的液体培养基,进行低温暗培养,经过1.5—2个月,试管中小苗的许多叶腋处就会有小薯长出并膨大的过程。

(二)试管薯诱导优缺点

1. 优点:

1)可工厂化周年生产,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2)诱导薯体积只有常规种薯的1%左右,可进行常年储藏和长距离的运输。

3)诱导薯不与外界接触,不带任何病原。

4)诱导薯的成活率远远高于试管苗的成活率。

5)生产诱导薯具有无毒高效,便于贮藏运输,而且又有复壮种质资源以及解决长期切段繁殖下的生活力衰退的优点,因此对于马铃薯种质保存、种子交换、脱毒苗繁殖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2. 缺点:

诱导薯由于体积相对较小,直接应用于大田生产时适应性相对较弱,对配套设施和管理水平要求高。

当试管苗经诱导生产的试管薯,在自然度过休眠后,大部分由于太小而不能直接应用于大田生产,必须在网棚里或者温室中栽植一年才能用于生产的过程。

虽然试管薯回棚生产出来的种薯是原种,还是原原种在说法上有争议,但据实践观察,作为原原种的说法还是对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