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人生唏噓是常態

《離婚》:人生唏噓是常態

1

最近的讀書狀態像是試澡堂,看著哪個澡堂冒氣熱乎就跳進去泡一泡,覺得實在不合適就換一個。把書比作澡堂,書可不虧。想想,洗一澡洗去身上的油膩,看本書去心上的油膩;但又說,身子酸臭是長時間不洗澡了成的,而酸儒卻是長時間讀書成的。

說不清楚了,還說換澡堂吧。我一共換個四個澡堂,其中兩個澡堂,水霧繚繞甚是迷人,沒什麼深刻體會,但是舒服。

這兩個澡堂,也就是這兩本書了,老舍的《離婚》、毛姆的《面紗》。《面紗》以後再說,先說說《離婚》。

離婚怕是老舍一直想做未做的事情了。就像書裡的小李,老舍寫《離婚》的時候30歲,兒女一雙,家庭工作一肩擔。老婆胡挈青雖不像小李的太太一樣是鄉下婦人,但是老舍還是喜歡上了趙清閣。小李的詩意是馬太太,老舍的詩意便是趙清閣。

老舍的太太聽說老舍已經和趙清閣同居了,便匆忙趕來重慶。面對兩個女人的選擇,老舍卻躲起來,也不回家也不離婚,最後趙清閣選擇退出,但是趙清閣也成了老舍心上的硃砂痣,糾糾纏纏。趙清閣一輩子未嫁,晚年回憶錄裡寫了那麼多人,卻單單沒寫這個最顯眼的人,大概還是不能對這這件事說一聲“算了”。

也因為這些書裡書外的玫瑰緋聞隱隱約約應和著,讓這本書讀著像本半自傳。

《離婚》:人生唏噓是常態

我雖在婚姻方面沒有共情,但當社畜還是有一些經驗的。書裡寫職場圈社交圈,有那麼幾句話還是很戳我。


比如:“為敷衍常識而丟掉了真誠”。讀到這句的時候覺得很無力。

有的時候我自己就是這個樣子,為了維持一個融洽的社交氛圍,為了顯得自己懂得人情世故,只能說一些認可週圍人價值觀的話。不符合自己的內心,但是符合周圍人的要求。

這就是我的矛盾之處,一方面自己有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又對周圍人情世故做出了妥協。常常懷著自己的想法做著別人喜歡的事物,不符合自己喜好,但是符合周圍人的要求。不能做自己,但那又是自己做的。

這種為與周圍人和諧共處的行為,可以說是中國人入鄉隨俗的品德,也可以說是不敢堅持表達自己的羞怯。

最後因為怕冷場而懦弱妥協,老老實實做個演員。

就像書裡的張羅婚事的張大哥,每根毫毛都是合著社會的意思生長,消耗著生命去維持人際。

就像老李說的那樣:“

沒辦法。還是忘了自己吧。

忘掉自己有擔得起更大的工作的可能,而把自己交給妻、子、女;為他們活著,為他們工作,這樣至少可以把自己的平衡暫時地苟且地保持住;多麼難堪與不是味兒的兩個形容字——暫時地,苟且地!生命就這麼沒勁!可是……

他不想了。捉住點事實把思想騙開吧。”

“生命似在霧裡,不十分黑,也不十分亮,叫人哭不得笑不得”

於是社畜一般 “循規蹈矩的在霧裡混飯吃”。


2

《離婚》這本書,像京人說書,讀著趣味十足。

比如說張大哥這個媒人,介紹張大哥的第一句我就喜歡的不得了。

老舍是這樣介紹張大哥的:

“張大哥是一切人的大哥,你總以為他的父親也得管他叫大哥”

這讓我瞬間架接到了相聲,假如郭德綱來說這段話:“於老師,於大哥,我們的大哥!啊,我們所有人的大哥,他爸爸見了他,那都得叫大哥!”

媒人張大哥覺得,“介紹婚姻是創造,消滅離婚是藝術批評”。不是他主的媒,結婚他都不去,只叫妻子去;自由婚戀的,妻子也不去,只寫一幅對聯去;別人要離婚他給調解了,他便從批評者回到了創造者上去;街坊鄰居,一句“張大哥來了”,大閨女羞紅了臉,老姑娘生活添上了玫瑰色兒。

張大哥事事都幫別人,給別人做主慣了,真到自己為難了,卻找不到給自己做主的人。呵,熱心腸。

而真正幫助張大哥解決麻煩的卻是“廢物”丁二爺,他為了保護張大哥一雙兒女而殺了流氓小趙,他悄悄逃到鄉下掩藏蹤跡,但是沒有人關心他。而這個默默無聲的英雄人物,後來被大家提起,還是那個讓人不屑的透明人單身漢。

人生就是唏噓啊。

也許離婚這場戲裡,社交與人情的無奈與可笑才是這本書裡的主題吧。

這本書值得各個年齡段的自己反覆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