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了!高考延期,17年後再次迴歸7月,1071萬考生該如何應對

文|白茅如玉

確定了!高考延期1個月!

日前,教育部宣佈2020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延期1個月至7月7日、8日舉行。

2020年,由於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國停擺停業,學生也停學了,對於即將參加高考的學子而言,不啻為本來就緊張的考前氛圍又蒙上了一層迷霧。

教育部經過商討、研究決定高考延遲是為了儘量減小“疫情”對學生們的影響,但這次大規模延遲開學,到底會對學子們的高考產生多大的影響,也許只有在考後才能見分曉。

確定了!高考延期,17年後再次迴歸7月,1071萬考生該如何應對

本次高考,將有1071萬考生參加,上千萬的學生12年寒窗(從小學算起),將迎來第一次幾乎可以左右其人生的大考,卻遇上了“疫情”這個巨大的變數,此時,考的不僅僅是學生的學習和複習能力了,更考的是學生本身的學習習慣和應變心態。

其實在七月高考並非史無前例,事實上在17年前,高考曾長期在7月舉行,直到2003年開始,高考才順應氣候的原因調整到6月。

01

十七年前的那場高考,我們被稱為“九門提督”

17年前,也就是2002年,我趕上了最後那次7月的高考,我是江蘇的考生。

  • 關於高考內容

江蘇那屆的考生有一個很大的特點,也是唯一的一屆,就是不分文理科,只是在報考和錄取時會根據院校和專業來分文理科。

不分文理科,意味著:

1、為了培養全面化的人才,推廣素質教育,這一屆江蘇的考生,整個高中時期必須都要掌握語、數、外、史、地、政、物、化、生等九門課程。

高考時,也是在正式的高考考場上要考這九門(除了語數外,其他六門算“大綜合”)。所以我們被戲稱為“九門提督”。

確定了!高考延期,17年後再次迴歸7月,1071萬考生該如何應對

2、“大綜合”命題不能各科涇渭分明,而要體現學科融合。

比如一個歷史事件,既要掌握其歷史史實、歷史意義,還要從政治和地理角度上進行分析;再比如考題會出在某地發現了一個銅礦(或鐵礦),要考當地當年的歷史事件、政治意義、地理分析、化學分析和生物等,這導致了各科估題都是老師商量著來,是沒有前例的。一道題,“大綜合”的各科老師都得分析一遍。

考前動員,開了一次又一次,說得最多的就是“摸著石頭過河”。

3、在高考試卷上不再有文、理之分(眾所周知,原本文、理科的數學試卷和語文試卷難度是不同的)。

不管是理科偏好的學生還是文科偏好的學生,拿到手的所有試卷,難度統一。事實證明,這樣的考法,更有利於理科偏好的學生。

確定了!高考延期,17年後再次迴歸7月,1071萬考生該如何應對

除了不分文理科,2002年江蘇的高考在報志願上也是一次實驗:考試結束後,考生自己核對標準答案,估分報考。

其結果是,因為是第一次,應該也是唯一的一次“六門大綜合”,導致不少考生估分失誤,有人最終估分和實際考分甚至相差達超過了200分。

可想而知,不少人根據估分報志願的結果是不如人意的。

確定了!高考延期,17年後再次迴歸7月,1071萬考生該如何應對

估分不準,還帶來了一個連鎖反應——在2002年,可能由於估分不自信,導致好學校沒人敢報,次一點的學校擠爆了頭。

一些重點大學只能降分錄取,比如上海復旦大學居然在江蘇的招考名額報考的人很少,導致當年的復旦本科錄取是降低分數線錄取的,甚至比江蘇當年的本一分數線要低;而一些非重點院校錄取線卻是沖天高,有一些比上一屆的錄取線要高出50,甚至將近100分。

  • 關於送考

現在很多家長送孩子進考場的時候,媽媽們會穿上旗袍,寓意“旗開得勝”。

確定了!高考延期,17年後再次迴歸7月,1071萬考生該如何應對

2002年的媽媽們是不穿旗袍的,她們會在早飯上動一些心思。考試的那兩天早飯,我媽都會給我剝好幾顆粽子(江蘇的粽子是“小腳”粽子,每個粽子有一個尖),每個粽子只讓我咬一口尖。粽子諧音“中”,咬了粽子尖,寓意“中尖”。

7月份,在江蘇正是夏天開始熱的時候,高考期間有兩個行業最火,一個是出租車,一個是考場周邊的賓館和酒店。

家裡離考場遠的,家長會在考場周邊的賓館和酒店開兩天鐘點房,讓孩子參加完上午的考試後可以就近好好休息,準備下午的考試,避免回家的路上又熱又漫長而中暑。

家裡離考場近的,家長會在接上孩子後直接打車回家,也是怕孩子在回家的路上太熱了。

在鐘點房的房間裡,在家裡,早已準備好了西瓜、綠豆湯等清涼水果或飲品,等孩子一到家就第一時間送過來,下火、補水,然後才吃午飯。

確定了!高考延期,17年後再次迴歸7月,1071萬考生該如何應對

轉眼間,我的高考已經過去17年了,但不管在這17年裡曾發生過多少次重要的事情,高考依然牢牢地霸佔著我的回憶中重要的一隅,回憶起來,仿如昨天。這正是因為它在普通人的人生中確實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高考從誕生到如今,一路走來,並不是千篇一律,它在順應時代的發展而改變,力求為國家篩選出最優秀,最適合時代需求的人才。

相信經歷過高考的人,還有高三的學子、老師都會感覺到,“變”才是高考的主題,高考一直在不斷改革。

02

新中國高考發展歷程中的“關鍵詞”

  • 全國首次統一高考

新中國成立後,剛經歷了戰爭摧殘的中國百廢待興,各行各業都急需培養大量人才。1952年6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發布《關於全國高等學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考新生的規定》,規定所有高等學校實行統一招生考試,這便是首次全國統一高考。

1949年是高等學校單獨招生;

1950年是同一地區高校聯合招生;

1951年是以全國大行政區範圍統一招生;

1952年全國統一高考。

確定了!高考延期,17年後再次迴歸7月,1071萬考生該如何應對

首次全國統一高考相關規定:

1、報名日期為8月6、7、8三日,各大行政區可根據具體情況提前或延後辦理。

2、報考志願先填系科,再填院校。系科可填三個,每個系科可以對應五所院校。選擇院校時,以學生所在行政區本區院校為主,外區院校不能超過總志願院校的三分之一。

3、考試時間:1952年8月15、16、17三日;每場考試100分鐘;每天上、下午各兩場。

4、考試科目:國文、數學、化學、中外史地、物理、政治常識、生物、外國語(英、俄),另外還有加試筆試和術科。

  • 工農兵大學生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廢除高考,高校停止招生。直到1971年,一些高等院校逐漸恢復招生,舉辦試辦班。

這時招收的學生要求初中畢業,以及兩年以上的勞動鍛鍊,不用考試,而是“自願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複審”,由此誕生了一批“工農兵大學生”。

確定了!高考延期,17年後再次迴歸7月,1071萬考生該如何應對

  • 恢復高考

1977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於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正式恢復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的制度。

當年的高考政策是:

1、勞動知識青年和應屆高中畢業生都可以報名;

2、具有高中畢業的文化程度才可以報名,而且必須通過大學入學考試;

3、政治審查主要看本人表現,破除唯“成分論”;

4、德智體全面考核,擇優錄取。

1977年恢復高考那年的考題由各省、市、自治區命題並組織考試,分文、理兩類,1978年恢復全國統一命題。

確定了!高考延期,17年後再次迴歸7月,1071萬考生該如何應對

據統計,1977年報考的考生共有570萬,最後錄取一共27萬人,錄取率是4.7%。

  • 定向招生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規定在中央部門或國防科工委系統所屬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實行面向農村或農場、牧場、礦區、油田等艱苦行業的定向招生。

  • 重視外語

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政策的施行,中國市場面向世界打開了大門,對外語的需求越來越大,外語成績開始100%計入高考總分,並逐漸成為與語文、數學同等重要的主要學科。

  • 獨立命題

1988年,在高考恢復十年後,一些問題逐漸凸顯出來。於是上海開始實施高考改革方案,標誌著全國進入高考全面調整的階段。

經原國家教委批准,1988年,上海設置高考會考與會考後高考,並開始單獨命題,作為全國統考的“上海卷”。

北京是直到2002年才實行了全部科目自主命題。

確定了!高考延期,17年後再次迴歸7月,1071萬考生該如何應對

2004年2月,教育部決定進一步擴大分省單獨命題的範圍,在部分省市實行全部科目或部分科目的自主命題。

2004年新增的單獨命題的省份有:天津,遼寧,江蘇,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重慶,再加上往年的北京,上海,以及教育部考試中心自己命制的4套試卷,這一年全國共有15套的高考試卷。後來又陸續新增山東,江西,安徽、四川、陝西等省。

2016年,除北京、上海、天津、江蘇、浙江5省市外,其餘26個省份均選擇了全國統一命題試卷。

  • 3+2模式

1985年,廣東首先試行標準化考試,對以高考為核心的考試的各環節進行標準化管理,全面的提升了高考命題水平。廣東試行成熟後,1989年在全國全面推行標準化考試。

同時,考試學科也相應減少,變成了在高中畢業會考的基礎上分文理科進行3+2模式。文科考語、數、外+史、政;理科考語、數、外+物、化。

這一高考模式直到1999年開始發生改變。

1999年教育部提出:“用3年左右的時間推行‘3+X’科目的設置方案”,其中“3”是指語、數、外這3門必考科目,“X”的選擇比較多,“X”是指由高校在政治,地理,歷史,物理,化學,生物,文綜(史地政),理綜(物化生),文理綜(史地政物化生)中選擇一門或幾門。

由於“X”的變動性,從此,全國高考一張卷的歷史格局被徹底打破。

確定了!高考延期,17年後再次迴歸7月,1071萬考生該如何應對

  • 擴招

1996年,高校學費開始增加。後續幾年中,高校學費年增長幅度達到了30%,甚至50%。

2000年,一直由國家“全包”的師範專業也實行收費,高校招生並軌完成。

2007年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教育部直屬師範大學實行師範生免費教育。師範生免費教育重返大學校園。

1999年,全國擴大高校招生規模,更多的考生走入了高等院校接受教育,同時高校的收入也增加了。

2001年,高考徹底放開了年齡限制,允許25週歲以上的公民報名參加,政策剛出來那一兩年,考場上出現了不少“花白頭髮”考生,為的是彌補年輕時未能參加高考的遺憾,一圓“上大學”的夙願。

確定了!高考延期,17年後再次迴歸7月,1071萬考生該如何應對

自此以後,大學校園內也多了很多“爸爸”、“媽媽”甚至“爺爺”、“奶奶”學生。

  • 二次高考(春季高考)

2000年1月,北京、安徽試行了春季招生考試,也就是“二次高考”改革,用的試卷是“春招卷”。

這次改革,打破了“一考定終身”的格局,緩解夏季高考的壓力。後來上海也加入春季招生的行列,截至2018年,全國仍有春季招生的省、市有:上海、天津、安徽、內蒙古、福建、山東。

確定了!高考延期,17年後再次迴歸7月,1071萬考生該如何應對

春季招生,能鼓勵更多的社會人士參加高校招生,給他們提供了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還給中學減輕了升學壓力,有利於開展全面素質教育。

  • 高校自主招生

2001年,江蘇省3所高校率先實行了“自主招生”的試點工作。

2003年,北大、清華等22所高校被賦予5%的自主招生權。同年,教育部允許香港高校在內地自主招生。

截至2007年,已有53所高等院校開始自主招生。

確定了!高考延期,17年後再次迴歸7月,1071萬考生該如何應對

  • 新高考元年

2014年在上海市和浙江省啟動了高考綜合改革的試點,2017年將全面推進。

2017年被稱為“新高考元年”,新高考在浙江、上海兩地展開,高考綜合改革試點進入關鍵時刻。

2020年即將參加高考的考生將面臨“3+3”模式。

第一個“3”是指語數外三門的高考成績總和,而後面的“3”則是考生在史地政,物化生這六門課中的任三門課的會考成績,其中語數外的成績仍然按照分數來計算,而任選的三門科目將按照等級A,B,C,D,E來選擇。

成績等級化加入了高考評分中,有利於高校選拔人才,還能更好地避免學生的偏科現象。

  • 六月高考

2003年,高考首次提前一個月,調整到6月,延續了20年的7月高考制度迎來了重大變革,高考從此告別酷暑。

確定了!高考延期,17年後再次迴歸7月,1071萬考生該如何應對

  • 高考延期

2020年的高考延期並非是頭一次,在2008年,由於汶川大地震,當年的四川高考就延期了一個月,並且取消了外語的聽力考試。

從1977年高考恢復到2020年,在高考穩步發展的43年中不難看出其一直在不斷根據社會發展和教育需求而變革。對考生和老師來說,也是不斷在教育實踐和學習中適應新的政策。所以即便今年高考延期,這一調整並不算重大顛覆性改變,而只是高考根據當年實際情況作出的相應應對性改變而已。

確定了!高考延期,17年後再次迴歸7月,1071萬考生該如何應對

以全國考試的方式選拔人才,其實並不是新中國以後才有。對於具有幾千年歷史的中國來說,考試,更是古而有之。

03

以“考”選“才”,古而有之

“十年寒窗”、“頭懸樑、錐刺股”,這些都是對古代的學子們的勤學苦讀非常形象的描述,現代也常用來激勵學生刻苦學習。

  • 十年寒窗

十年寒窗,形容長年刻苦讀書。出自於元朝劉祁的《歸潛志》。

元·劉祁《歸潛志》卷七:古人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天下知。

在古代科舉制度下,讀書人想要考取功名,需要經歷長時間的刻苦讀書。這裡所說的“十”是指時間很長的一個代稱。

  • 頭懸樑、錐刺股

“頭懸樑、錐刺股”說的是兩個古人的故事,分別對應的是漢朝人孫敬和戰國時期的蘇秦。

頭懸樑,錐刺股的意義:頭懸在房梁,用錐子刺大腿。”股:大腿。釋義:形容刻苦學習。

1、頭懸樑

《太平御覽》卷三百六十三引《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

確定了!高考延期,17年後再次迴歸7月,1071萬考生該如何應對

孫敬是漢朝信都人,他年少好學,博聞強識,非常愛看書,甚至常常在晚上通宵讀書學習,因此被鄰居們戲稱為“閉戶先生”。

孫敬喜歡徹夜看書,有時不免會犯困打瞌睡,一覺醒來後悔不已,感覺自己浪費了時光。

有一次他抬頭看見了房梁,突然靈機一動,找來一根繩子,繩子的一頭拴在房樑上,另一頭跟自己的頭髮拴在了一起。如此一來,一旦他不小心打瞌睡的時候,只要頭一低,繩子就會猛地拽一下他的頭髮,一疼他就會驚醒而趕走睡意。

自從有了這個辦法,孫敬再也不怕打瞌睡了。因為孫敬的艱苦學習,飽覽群書,他最終成為了漢朝著名的政治家、縱橫家和學問家。

2、錐刺股

出自於《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

確定了!高考延期,17年後再次迴歸7月,1071萬考生該如何應對

蘇琴是戰國時期的人,他年輕時,由於學問不深,曾做過很多工作,都不受重視。由於一事無成,家人對他的態度也很冷淡,這極大地刺激了他,他決定要發奮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

和孫敬一樣,蘇琴也常常讀書到深夜。為了不讓自己打瞌睡,蘇琴為自己準備了一把錐子,一旦犯困,他就用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突然的疼痛能使他清醒,這樣他就能繼續看書了。

蘇琴曾拜入鬼谷子門下學習,經過自己的努力,最終成為了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他的主要功績是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並最終組建合縱聯盟,任“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使秦國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關。

著有《蘇子》31篇,收於《漢書·藝文志》中。

  • 古代公立的高等教育

1、太學、國學

古代要想接受公立的高等教育就需要去國家級的高等學府,而最早的大學教育機構是西周時期的“太學”。

確定了!高考延期,17年後再次迴歸7月,1071萬考生該如何應對

那時的國家級學校主要是培養貴族官員的地方,因此又被稱為是“官學”。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古人的感嘆不無道理,至少在教育上,絕對是不公平的,只有貴族、上層人士才有接受教育的資格。

基礎教育有私塾和義學。私塾是由地方或私人所辦的學塾,收學費上學;義學是由地方出公款或地租設立的蒙學,義學招生對象多為貧寒子弟,免費上學,但這只是啟蒙教育。

除了“太學”,還有的國立高等學府叫“國學”,類似現在的公立大學,但都是培養封建貴族官僚的地方。

2、國子監

在北京市東城區,有一條街與孔廟相鄰,叫“國子監街”。

確定了!高考延期,17年後再次迴歸7月,1071萬考生該如何應對

晉武帝司馬炎始設國子學,至隋煬帝時,改為國子監。

國子監是中國古代設立的高等學府(太學)和管理教育的行政機構,類似現在的“教育部”,但它比“教育部”功能更多,因為它還是可以招生上學的地方。

古代在國子監讀書的學生稱為“監生”。國子監不僅接納全國各族學生,還接待外國留學生,為培養國內各民族人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積極的作用。

確定了!高考延期,17年後再次迴歸7月,1071萬考生該如何應對

中國的“國子”都是些什麼人呢?

東漢經學家鄭玄注:“國子,公卿大夫之子弟。”

《漢書·禮樂志》:“國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

清·劉書年《劉貴陽說經殘稿·國子證誤》:“國子者,王大子、王子、諸侯公卿大夫士之子弟,皆是。”

可見在中國古代,直到清朝,只有貴族才能上公立大學。與之相比,如今我們現代都能通過高考為自己爭取上大學,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實在是公平多了,也幸福多了。

如果古代上大學只能看社會階級地位,那古代的“科舉制度”又是怎麼回事呢?

  • 古代的科舉制度不是為“招生”,而是為“招聘”

科舉制度是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

現在常說古代的科舉制度是中國最早的“高考”,其實並不十分準確,因為科舉制度的目的其實是為了“招聘”,而不是“招生”。人們參加科舉考試是為了“求職”,而不是“求學”。

科舉選出來的人才,國家會直接安排官職(給工作)。所以科舉考試更像是現代的“國家公務員招聘考試”。

確定了!高考延期,17年後再次迴歸7月,1071萬考生該如何應對

科舉萌發於南北朝時期,成型在唐朝,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是古代能進行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原則上允許自己報名,所以不論階層、貧富,都可參加科舉考試,而一旦考中就是“鯉魚躍龍門”,改變了自己乃至家族的整個命運。

它不僅拓展了封建皇朝選拔人才的範圍,還促進了古代文化的發展。

1、狀元和金榜題名

科舉考試中的第一名叫“狀元”,這個名號是唐朝女皇武則天發明的。

科舉考試殿試後,根據成績排名,被選中的人才會由官方寫在紙上張貼出來公佈,叫“放榜”,在紙上被寫上名字的人就叫“金榜題名”,也就是被選中了。

2、科舉制度

科舉考試共分為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1)院試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後稱“生員”“秀才”。

(2)鄉試每三年考一次,參考者秀才,及格者員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稱“秋闈”。

(3)會試是在鄉試的基礎上開展的。時間是在鄉試的第二年春天,地點京城禮部官衙,考中後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4)殿試由皇帝主持考試,考中了就叫進士。貢士才有參考資格。殿試分三甲(三等)錄取。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殿試第一名叫狀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趣歷史·《一張圖弄清古代科舉制度》

確定了!高考延期,17年後再次迴歸7月,1071萬考生該如何應對

考試,是綜合衡量學子的學習成效、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的重要方式,所以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亦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考試都成為了選拔人才的首選。

我們一生都會經歷或大、或小的無數次考試,而“高考”是大多數人的人生中所經歷的第一次足以影響未來的重大考試。

04

高考很重要,但也應客觀理性看待

之所以陳述這麼多關於“高考”和“考試”的內容,主要還是想幫助考生們調整一下心態,明白高考只是一次考試,它需要我們更重視,但也無需過度緊張。

1、現代人生成功的方式不只高考這一條

高考成功,固然可幫助考生選擇到一個理想的學校求學,將來拿到的畢業證在求職市場上更有一些優勢。但也應看到現代人生成功的方式是很多的,不只是高考這一條。

社會的競爭,學歷可能會成為敲門磚,但能力才是助推器。企業的考核也不是看學歷,而是看業績、績效等硬指標。

2、人生可以高考的次數,不只這一次

高考在考生的年齡上是沒有限制的,如果一次考試不理想,再來一次也未嘗不可。不必要因為一次考試而給自己太大壓力,甚至喪失信心。

確定了!高考延期,17年後再次迴歸7月,1071萬考生該如何應對

3、高考的變數對所有考生都是一樣的

高考的新政策不是針對某一個人,而是針對的所有考生。你要相信不只你一個人會感到迷茫、心慌、緊張,大多數考生都和你一樣,誰先冷靜下來客觀看待,誰率先能根據新的高考時間調整複習方案,找到自己的節奏,進入備考狀態,誰將會是最後的贏家。

4、好好利用延期的這一個月

這一個月的重點不在複習上了,而應在調整心態上。除了根據老師的指導進行每日的複習慣例,還要給自己適當的放鬆時間,將心理狀態從過度緊張中調整出來。

確定了!高考延期,17年後再次迴歸7月,1071萬考生該如何應對

結語

高考,考能力,更考心態。

有些考生,平時學習很好,但一到重要考試就折戟,而有些人平時學習一般,一到考試卻能超常發揮,這中間的差距就是“心態”。

面對高考延期,在知乎上展開過討論,有人覺得延期是好事,可以彌補學生無法在課堂上系統複習的缺憾,有了更多的複習時間,考生的準備就更充分了,也沒那麼緊張了。

但也有人認為延期並不好,因為這會讓考生和老師的緊張狀態再延續一個月,這對他們來說都太煎熬了。

這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你認為高考延期,到底好不好呢?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end-

(本文系白茅如玉原創,今日頭條首發,轉載請聯繫作者,歡迎轉發。文中所有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涉侵權,聯繫即刪。)

白茅如玉,80後二孩寶媽,創業者,願意和你們一起分享身邊的故事,探討生活的奧秘。關注兩性話題、婆媳關係、婚姻生活,喜歡我的文字,可以留言互動,你們的轉發和關注都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確定了!高考延期,17年後再次迴歸7月,1071萬考生該如何應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