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抱怨孩子不亲近自己,指责妈妈教养不当引发婆媳矛盾

疫情稳定,刚上班的小丽不得不请婆婆来帮忙带孩子,然而,这一带,就出了问题。

小丽和老公去上班,4岁的孩子交给婆婆带。可是第一天下班回家,婆婆就“状告”孩子:“你们怎么教的孩子呀?这个孩子和我一点都不亲近,我说什么话都听不进去,累死我了。”

小丽拖着疲惫的身体,一脸赔笑地安慰婆婆:“是我们没有教好,我会和孩子好好说说的。”

奶奶抱怨孩子不亲近自己,指责妈妈教养不当引发婆媳矛盾


正坐在阳台玩玩具的孩子看到妈妈回家,跑过来抱着妈妈的腿,居然开始呜呜地哭。婆婆看到孩子哭,大声地说:“你还好意思哭?小祖宗,你欺负了我,你还哭!”

听着婆婆大声的指责,小丽一边安慰孩子,一边劝着婆婆别生气,带着孩子回房间了。

“孩子一点都不懂事”,真的是妈妈教养不当吗?

英国心理学家,剑桥大学纽纳姆学院资深导师特丽·阿普特在她的《赞扬与指责》一书中提到:“人类对赞扬与责备的强烈关注,在出生后不久就开始了。完全依赖他人,本能地与那些照顾我们的人建立亲情,让我们迅速懂得了他人赞扬的价值。”​


奶奶抱怨孩子不亲近自己,指责妈妈教养不当引发婆媳矛盾

简单来说,就是让我们通过他人的行为判断他们的目的和意图,推测他们的感受、目标和心愿,帮助我们评判他人,并理解他们对我们的评判。

小孩子虽然无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在婴儿时期,甚至孩子妈妈的子宫里时,就已经开始吸收信息了。会条件反射地对照顾他们的人做出反应,迅速地判断出这个人究竟是友善还是讨厌,可爱孩子可恶,能干还是笨拙,可靠还是不靠谱……

如果孩子和照顾他的人不亲近,那么很大的可能就在于他对照顾自己的人做出了条件反射的评判,从而自然地接纳或者抗拒,和他接受的所谓教养毫无关系!


奶奶抱怨孩子不亲近自己,指责妈妈教养不当引发婆媳矛盾


很多人都以为孩子并不能会真正地懂得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或者评判被人,作者在书中却指出:“早在1岁之前,一个孩子已经会评判他人,而这些评判既意义深远,又难以捉摸。



心理学家内哈·马哈詹和凯伦·温做个这个不会说话的孩子身上是怎么形成判断力的,他们用木偶做实验,发现当一个木偶对宝贝喜欢的食物发出“嗯嗯”的声音表示喜欢时,80%的宝贝都会选择和这个木偶一起玩耍,反之亦然。

同时,宝贝还会被那些能为社交生活提供进一步指导的人所吸引。简单来说,如果孩子不喜欢照顾他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照顾他的人身上有孩子不喜欢的地方。


奶奶抱怨孩子不亲近自己,指责妈妈教养不当引发婆媳矛盾


孩子的世界看似单纯懵懂,其实却早就具备了一个人最基本的好恶判断。被认为是“研究是什么让人成为人”的国际权威专家,进化人类学家迈克尔·托玛塞罗认为:

我们的某一位类人猿祖先的基因中已经记录下了对助人为乐及共同协作的喜爱,以及对相反作风的强烈憎恶。

照顾孩子的人被孩子排斥,并不是之前照顾孩子的人刻意教养的原因,而是现在照顾孩子的人身上的某些特质不被孩子接受。

小丽的婆婆第一天和孩子独处,就因为孩子的某些行为大声呵斥,显然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孩子“讨厌”,所以他才会抗拒奶奶的照顾,委屈又无奈。

奶奶抱怨孩子不亲近自己,指责妈妈教养不当引发婆媳矛盾


那么想要获得孩子的喜欢,需要怎么做呢?

放下对孩子抗拒的成见,仔细观察孩子哪些是孩子喜欢并希望接触的,哪些是孩子讨厌并希望避开的。

细心地观察孩子的行为和表现,收敛对孩子的呵斥和责骂,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地被孩子接纳。

胡乱地责怪孩子妈妈或者之前照顾孩子的人,是很不明智的做法,更会因此引发家庭矛盾,让孩子更加抗拒和排斥亲近照顾他的人。

孩子是无辜的,照顾孩子的人更是无辜的,只有懂得一定的教养知识,才不会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劳心劳力,无奈无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