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清朝是否必然取代明朝统治中国,真的没有另外的可能性了吗?

Avrola™


严格来讲,取代明朝的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而并非满清政权。只不过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存在时间过于短暂,也并没有走到最后。而满清入关后却发展越来越好,最终取代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依旧其他农民起义军政权,建立了满清王朝。也不能够说清朝就会注定取代明朝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起码李自成以及他的大顺政权就有机会挡住满清入关,建立一个统一的政权国家。但一手好牌被李自成打的稀烂。灭亡明朝的李自成在风光没多久之后就黯然消亡了。

李自成相比于满清来说,其最大优势就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是汉人政权。从先天上来看,明朝旧臣相对来说都会亲近李自成,毕竟明朝灭亡后他们需要另投新主,和满清这个外族来讲,李自成显然更能被他们接受。所以李自成曾经有很大的机会可以取代清朝成为中原大地的主人。但李自成本人却亲手终结了自己一方的大好局面。首先李自成的心态就没有转变过来。他从骨子里还是那股土匪流氓劲。他在灭亡明朝占领京城后,不仅没有收拢人心广施仁政,而是抢劫并且屠杀明朝旧臣,这就使得李自成大失民心,基本上也杜绝了壮大的可能。

再有就是关于吴三桂的处理问题上。明朝灭亡后,吴三桂这个手握重兵的明朝旧臣就成了香饽饽。各方势力都在不断招揽吴三桂。而吴三桂也在众多势力当中开始寻找一个新的后台。本身吴三桂对李自成大顺政权相当有好感,甚至已经决定要投靠李自成了。但李自成方面却硬生生毁了这一切。李自成想要逼降吴三桂,所以就抓捕了吴三桂的一家老小。李自成的手下更是因为美色而强占了吴三桂的宠妾陈圆圆。这就使得吴三桂和李自成一下子反目成仇了。本身吴三桂可以称为李自成的左膀右臂,结果硬生生让李自成给逼成了敌人。

最后就是李自成贸然征讨吴三桂,彻底算是挖坑埋了自己。在得知吴三桂拒绝投降自己后,李自成命刘宗敏率军十万征讨吴三桂。吴三桂自知不敌的情况下只能求助于满清。李自成军一方面对于满清的参战毫不知情,另一方面又不知道该如何应对骑兵,所以在一片石之战,李自成军被满清击败,李自成军精锐尽失,受到了致命重创。满清顺势攻入北京取代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由此李自成的称霸美梦彻底开始破灭。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方圆论坛


崇祯死后,吴三桂降清己既成事实,所以后金入关是挡也挡不住的。

现在看那段满清入主华夏的历史,其实什么天灾人祸,都不怪,要怪只能怪崇祯,因为自身的问题而丧失了最后能够挽救国家的机会一一迁都未能成行,最终导致国灭身死。

其实崇祯在危难之际,也动过迁都的念头。本有机会可以南迁,但是就因为身为天子,好面子,不愿意背由于无能而被迫为之的名声,所以想让大臣们替自已说出来了,然而他们各怀心腹事,直到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也没有形成统一意见,因而刚愎自用的崇祯临死发出这样的感慨: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

至死,还怪文臣误他,这不能不说是他人生中的最大的悲哀。

要说按他有限的政治格局,我们看他死则死矣,然而其后太子及诸皇子皆为李自成所获,惨遭所害。这才是最让人揪心的事儿。太子是社稷的希望,国不可一日无主,尤其在这个民族危亡的时刻,更需要有这么一个人来凝聚民心,一致对外,挽狂澜于既倒。

不防假设一番,太子已提前出行,必定在众人拥立下在南京上位。

南京对于从北京而来的朝臣并非生疏之地,它本来就是大明王朝的留守之都,称为行在。六部衙门一应俱全,系统完备,开张就能营业。

这个皇帝当然是越英明越好,假使水平一般,不至于如天启帝那样,这个国家就有希望。因为明朝的政治制度在当时来说是先进的,采用皇帝、秉笔太监、内阁三个机构统治国家,这是一种精英治国的战略。权力虽然在皇帝手中,但依程序还须将治理国家的权力放给内阁。

内阁的大臣具有票拟的权力,也就是在奏折上写明建议的处理方法。而后皇帝完全可以照着方法直接下令处理,等于是内阁大臣在处理政务。

内阁大臣可是从全国官僚中精选出来的政治精英,在治国理政上都是行家。所以说制度的先进性可以避免一个无能皇帝胡乱领导国家的局面。

从现有的历史经验看,太子建立的南明是能够长久的存在。一,江南是渔米之乡,经济发达,国家赋税相对有保证;二,有文化底蕴,民众母族情结重;三,南京作为都城,城高墙厚,防御功能完备,粮草充沛。有此优势,加上得力的文臣武将终有一日挥师北上,收复失地并非奢望。

因此,对于当时南明来说,应当在此优势的基础上,快速整合南方各类资源,广招兵勇、发展火器,短期之内就能组织起一批生力军。在加上左良玉这些手握重兵的将领,政权自然稳固。

而当时的李自成在占据北京后,吴三桂降清,山海外一战,李自成虽败,但仍然数万之众,足以扛住后金一段时间,这时,应当封官许愿招安李自成,不管他提什么要求,只要他枪口对外,如无原则上问题,都全盘接受。如此一来,流寇归一,大局稳定,收复河山,指日可待!


汉水长流


历史不能重来,但以今人对当时时势的判断,很难说有什么是绝对的答案。

首先应看清朝是如何取代明朝的!稍识历史的人都知道:清军的入关是取代明朝的标志性事件。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从此中细析,清军是如何入关的?如没有吴三桂的投降,清军是否能顺利入关?清军入关后的是否足以应付国内的形势?

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煤山自缢,标志着明王朝的灭亡!紧接着,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成立,是年亦为永昌元年。此时的中国正是山河破碎,朝代更迭之际,各路势力风云际会!

大清的铁骑列阵于山海关外,大顺的义军挟胜利之威也扑面而来。夹在多尔衮和李自成之间的吴三桂作为第三方力量进退维艰。他的力量无论与哪一方相比都难以抗衡。所以他只能投靠于某一方,以改变军事力量的对比。面双方都清楚形势,均向其送来招降书信!

(吴三桂画像)

历史上吴三桂是投靠的满清政府!但细细读史,其实还是有可能出现变数的! 细节一:崇祯帝死后二十余日,吴三桂率五万将士在山海关前,尽白旗白幡、白盔白甲,整齐肃穆面向西南方向;吴三桂摆案焚香致祭,与众军士悲声大作、恸哭不已。这表明吴三桂内心并非是想降清的;

细节二:《明史·流寇》称:"初,三桂奉诏入援至山海关,京师陷,犹豫不进。自成劫其父襄,作书招之,三桂欲降,至滦州,闻爱姬陈沅被刘宗敏掠去,愤甚,疾归山海,袭破贼将。自成怒,亲部贼十余万,执吴襄于军,东攻山海关,以别将从一片石越关外。三桂惧,乞降于我。" 吴三桂给留在京中的父亲写信一封"接二十日谕,知已破城。欲保家口,只得降顺。达变通权,方是大丈夫"。吴三桂此时为保家人已有降大顺之意。而后发兵至滦州时,有消息传来,称陈圆圆此刻已被大顺军大将刘宗敏所劫掠,但得知圆圆遭劫后,吴三桂冲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愤而降清。

(李自成画像)

结语:据以上我以为如果李自成的大顺军在攻陷北京后。能整顿军纪,约束属下;宽以待民;对前朝臣工能尽安抚之责,而非抄家搜刮;致京城社会稳定。优待吴家一门,或可争取吴三桂的兵力来投,再结合大顺军四十余万部众,坚守山海关。那么多尔衮想入关,绝非易事!而后新朝成立,新君图治,安养生息二十年!大清朝如何能取明而代之呢?

以上是个人之见解,未必正确!但历史往往就在人的一念之间发生着转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