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長安十二時辰》為例,淺析我國曆史上的公文制度和傳遞方式

趁著假期延長,宅在家裡閒得無事,看了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劇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邊看劇情邊翻閱史實資料,小編髮現了不少鮮為人知的神秘“彩蛋”。

劇情一開始天寶三載也就是744年,此時唐玄宗李隆基已做了三十二年皇帝,正是唐朝興旺繁榮的時候,劇中“聖人”指的是李隆基,太子是唐肅宗李亨。

以《長安十二時辰》為例,淺析我國曆史上的公文制度和傳遞方式

《長安十二時辰》

翻閱《資治通鑑》,找到了《資治通鑑·唐紀·唐紀三十一》“朕不出長安近十年,天下無事,朕欲高居無為,悉以政事委林甫,何如”等內容為了多瞭解一些類似聖人想交權給林九郎這樣的背景知識,梳理出不少那段時期發生的事情:

  • 唐玄宗本打算把政事委於李林甫,自己去逍遙,高力士提出反對意見;
  • 用厚禮賄賂往來官員替自己多說好話,後因唐玄宗在平盧設置節度,任命他為代理御史中丞、平盧節度使的安祿山得到重用,為安史之亂埋下種子;
  • 王忠嗣與回鶻聯合攻擊突厥,沒兩年就將突厥汗國滅國
  • 武惠妃逝世後,唐玄宗召壽王妃楊玉環入宮,後來冊立為貴妃,人稱楊貴妃;
  • 從太子右庶子、侍讀、工部侍郎,後改官太子賓客、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秘書監,因而人稱“賀監”的賀知章去世
以《長安十二時辰》為例,淺析我國曆史上的公文制度和傳遞方式

《資治通鑑》殘稿

另外還找到些更有趣的內容,電視劇中有個男五號叫姚汝能,就是說了句“長安女人愛花錢”臺詞的那位,正史上沒有找到相關記載,但他給後世留本書叫《安祿山事蹟》。

大家可能不知道這本書的作用,《新唐書》安祿山傳的字數是《舊唐書》的約三倍,補充資料的來源主要是這本書,還記得劇中他還有句臺詞“就偷偷寫了一些寫傳奇小說”的細節嗎?

以《長安十二時辰》為例,淺析我國曆史上的公文制度和傳遞方式

《長安十二時辰》電視劇臺詞

這本《安祿山事蹟》記載唐玄宗有個親隨侍衛,馬嵬坡兵變時一箭把楊國忠射下馬,是事變的真正發動者,這個侍衛名叫張小敬,就是《長安十二時辰》的主角,同樣該人史書中沒有相關傳記記載,僅在姚汝能的書中出現了一次。其中張小敬用弓箭把楊國忠射下馬,所以劇中他擅長使用的也是弓箭

文章的最後還有不少從各類史實資料中挖掘的背景“彩蛋”,如果大家想看,可以直接跳到最後。

劇中的另一處細節引起了我的興趣,描述的是靖安司通過望樓進行公文傳遞的情節,小說中是這樣描寫的:

望樓是一棟木製黑漆高亭,高逾八丈,矗立在西市的最中間,在其上可以俯瞰整個市場的動靜。樓上有武侯,這些人都經過精心挑選,眼力敏銳……一名武侯直起身子,拿起一面純色黑旗,朝東方揮動三下,並重復了三次。兩個彈指之後,望樓東側三百步開外的另外一座望樓……就這樣一樓傳一樓,不過數十個彈指工夫,黑旗的訊息已跨越了一條大街……

以《長安十二時辰》為例,淺析我國曆史上的公文制度和傳遞方式

電視劇中的望樓

隨後作者翻閱大量史實資料,整理出了秦漢、明朝、清朝等幾個時期的公文制度以及公文傳遞方式進行了類比研究,發現不少好玩的事情現在與大家分享一下。

秦漢

在秦漢時期,公文是行政命令的重要載體,公文的管理也是維護國家統一的重要手段。 中央政府的公文能否準確,快速地傳遞給地方,並得到相應機構的接受和執行,直接影響著政府法令的執行力和行政效率,以及中央與地方之間的政治維繫,甚至官僚體制的穩定。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卜憲群先生指出:“公文在秦漢帝國行政管理上發揮了巨大作用,帝國龐雜的行政事務又有力地促進著公文制度的發展與完善。二者的相輔相成,終於使公文制度日臻成熟。這不僅對秦漢官僚制度本身產生了深刻影響,而且奠定了整個古代中國公文制度的基礎。”

緊急公文就是指公文中要求迅速傳達文書,基本包括傳達王或皇帝的命書、制書,郡縣上交的經濟和軍事類文書等。

緊急公文傳遞速度是諸多文書傳送方式中速度最快的,在秦代一般會採用“故令人行”和“利足行”兩種方式進行,都是“以郵行”方式中特殊形式,更類似於當今社會的特快專遞。

以《長安十二時辰》為例,淺析我國曆史上的公文制度和傳遞方式

“故令人行”結合目前所見秦代簡牘來看,“故”解釋為“固定”之意,從《史記》中出現的“令故人行”解釋為“由固定的人送達”較為合理,也就是說類似現在城市裡的UU跑腿。

“利足行”是另一類秦簡中所見緊急文書遞送方式。從簡文來解釋就是使用善走者進行遞送文書,也是郵傳文書中最為迅速的一類方式。中國古典小說《水滸傳》中的戴宗原是江州兩院押牢節級,有道術神行法,將四片神行甲馬拴在腿上,最快能日行八百里,人稱神行太保。

至於漢代,張家山漢簡《行書律》:“書不急,擅以郵行,罰金二兩。”這種伴隨著傳遞過程的懲罰措施大家有沒有覺得眼熟呢?有點像“餓了麼”等外賣送餐APP的遲到罰款對不對。

以《長安十二時辰》為例,淺析我國曆史上的公文制度和傳遞方式

神行太保戴宗

明朝

明朝是中國封建王朝後期的重要朝代。在行政體制和政府管理等許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與漢唐不同,明朝政府在遼東,西嶼,內蒙古等地設立了正式的政府部門,行政區劃清晰,而不是“屬地、控制地、都護府”這些形式出現,國家行政管理和信息傳遞覆蓋了整個控制領域。

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明朝十分重視公文制度和傳遞方式的建設和發展

同時,整個明朝都在與蒙古勢力進行激烈的戰鬥和對抗。軍事信息傳遞與政府指令的有效交互也對公文制度和傳遞方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並不斷完善和加強。

明代公文的傳遞大致與元代相同,主要通過兩種途徑傳送:一是遞鋪;二是驛站。即“常事入遞,重事給驛”。

有趣的是,實際上,明代傳遞公文的鋪並不是士兵,而是貧窮的農民。但是,對身體條件有較高的要求,通常需要選擇年輕並挺拔“少壯正身”的,並從選取有當地戶口的。儘管快遞通常是步行分階段交付的,但其速度並不比馳驛慢很多。當通信工具不足時,晝夜不停地接力傳遞,一般來說每天也能達到300里路程。

以《長安十二時辰》為例,淺析我國曆史上的公文制度和傳遞方式

古代驛站

清朝

清代的公文傳遞從機構設置到人員配備,從具體分工到制度問責,環環相扣、周到嚴密,既保證了公文傳遞的迅速、準確、安全,又為統治者有效治理國家提供了保障。

乾隆時期,由於福建省多崇山峻嶺,道路難行,所以對鋪兵遞送公文的時限要求比較寬鬆,即由原來的日行百里到每日限行六十里。小編在想現在高速公路上的限速是不是從這得來的創意。

此外,當時的公文傳遞還受氣候因素的影響。如《清代南部縣衙檔案》記載,由於入夏以來,持續的暴雨天氣使得江水驟漲,導致張家峪至自界溪橋三十餘里的驛道被江水淹沒,每日行文只能僱船渡送。可見,錯綜複雜的地理環境、反覆無常的氣候變化,會使公文傳遞的效率大打折扣。

據記載乾隆時期就開始出現鋪遞機構為了貪汙銀兩,

不按實際情況設置鋪兵名額,以至於在傳遞任務繁重而人手不夠的情況下用老弱之人來充數

道光登基後,連年戰爭,內亂外患不斷。盜匪活動猖獗,不僅沿途經常肆意搶奪商民財物,還攔截朝廷派送公文,擾亂社會秩序。想想北宋年間連生辰綱都敢劫,這些也就稀疏平常了

總之,清朝後期由於戰爭影響,政治、軍事、外交等公文大量湧入各級官署,公文傳遞制度遭到了嚴重破壞,運轉越來越不靈活。這不僅表現在公文“月計幾千案,三月累牘萬件”,還表現在“四五日之久未獲清理公事,而案之牘積壓者至數百千起之多”,處理速度十分緩慢,已然沒有全盛時期“尺一所傳,亦星馳電掣於數千裡之外”的景象。

以《長安十二時辰》為例,淺析我國曆史上的公文制度和傳遞方式

驛站古蹟

後記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反觀過去,歷代統治者對公文遞送都是比較重視的,尤以清代為甚,我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部法典《大清律例》對此作了很多規定,這些規定使當時的公文運作進一步走上了規範化、法制化的道路,文書傳遞又為統治者有效地治理國家提供了保證。

回頭再來看看小說《長安十二時辰》,靖安司設在景龍觀舊址,位於今日西安市西大街,電視劇中有一段劇情,李必密會太子李亨於鐘樓,樓里居中有一口數人高的大鐘

以《長安十二時辰》為例,淺析我國曆史上的公文制度和傳遞方式

鐘樓裡的大鐘

此鍾鑄於唐睿宗景雲二年也就是公元711年,故名“景雲鍾”你可能不敢相信這口大鐘傳世至今。

鍾鑄成後放在長安城內的景龍觀鐘樓使用,明初移至西安城區中心的那個鐘樓用以報時。1953年移至西安碑林博物館,陳列於二門裡東亭內。

小說中舉辦燈會的花萼相輝樓位於興慶宮,這裡是李隆基登基前所住的地方,他當了皇帝后擴建此處為宮,其位於今日西安交通大學的北面。

以《長安十二時辰》為例,淺析我國曆史上的公文制度和傳遞方式

電視劇中的花萼相輝樓

“花萼相輝”一詞出自《詩經》“棠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形容兄弟之間的情誼。李隆基是睿宗李旦的兒子排名老三,故又稱李三郎,但不是嫡出。“唐隆政變”李旦復辟,史稱唐睿宗,此次政變李隆基功勞最大,隨後李憲主動讓太子之位給了弟弟李隆基,因此李隆基為念兄弟情,將所住興慶宮中的該樓命名“花萼相輝”。

以《長安十二時辰》為例,淺析我國曆史上的公文制度和傳遞方式

唐興慶宮圖碑局部

碑林博物館有一塊北宋元豐三年也就是公元1080年的唐興慶宮圖碑,描繪了興慶宮建築佈局,花萼相輝樓在興慶宮西南角,樓外廣場是舉行慶典活動的地方。

以上就是宅在家時的一些突發奇想和資料考證後的結晶,當然小編身為西安人,在這本小說還發現了不少有趣的“彩蛋”,如果大家也感興趣歡迎在下方留言關注點贊,人數多的話再繼續與大家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