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峰书院与台湾还有这样的故事

这个故事得从台湾创办书院的时候讲起

鳌峰书院的创办,大大转变了福建地方的社会风气,对台湾地区的文教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台湾书院的建设树立榜样。

鳌峰书院与台湾还有这样的故事

新修鳌峰书院匾额

清代台湾教育文化设施建设刚刚起步,书院的办学模式完全从福建照搬,尤其是仿效鳌峰书院制度。如海东书院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由台厦分巡道梁文煊创建于台湾府治(今台南县),系按鳌峰书院规制设立。

雍正、乾隆年间,福州薛士中曾两次出任台湾府儒学教授,在海东书院讲学6年,并亲定院规,该书院后来成为全台湾最高学府。乾隆三年(1738),莆田进士俞荔主讲于书院。乾隆五年,刘良璧由台湾知府升任台湾道员,见东海书院破损不堪,即会同巡台御史杨二西带头捐俸,重修海东书院,并手定学规五条“明大义、端学则、务实学、崇经史、正文体、慎交游”,强调“兴贤育才”,后为许多台湾书院奉行。


鳌峰书院与台湾还有这样的故事

网络图

台湾书院从鳌峰书院“取则”,是一种全面的效法,包括学术学派的推崇。鳌峰书院以朱子理学为圭臬(niè),台湾书院同样如此,教学内容以朱子学为主,书院中无不崇祀朱熹神位。鳌峰书院在弘扬理学方面的经世致用取向,影响到台湾学界的学风。

海东书院在学规中要求学生“明大义,端学则,务实学,正文体,慎交游”。

道光年间道员徐宗幹整顿台湾学规,他经常亲自到各书院,要求学生剖析难题,“训之以保身立志之方,勉之以读书作文之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学风,显然与鳌峰书院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这是闽台最深刻的学缘。

原来两岸之间有着如此之深的学缘

又好像不仅仅如此哦

有关资料显示,从 1684 年到 1885 年建立台湾省前,台湾府总共任命教授 50 人,清一色是福建人;1727 年到 1845 年,历任训导 35 人,也全是福建人。这些都是有官方身份的人,至于普通以教职为生或入台讲学的福建文人,更难以统计。

这些人中,来自福建最高学府鳌峰书院的当不在少数。有些鳌峰书院的高材生,甚至对台湾的全面开发做出了贡献,蓝鼎元提出开发台湾的真知灼见,就是突出一例。

鳌峰书院与台湾还有这样的故事

蓝鼎元画像

康熙五十四年(1715),台湾诸罗县学重修竣工,台厦道陈瑸请鳌峰书院山长

蔡世远撰写碑文以为纪念。台湾也有科第中人到鳌峰书院任教或监理书院。


鳌峰书院与台湾还有这样的故事

蔡世光画像

鳌峰书院是清代福建省城四大书院之首

堪称“东南第一学府

一向为台湾官宦士绅所推崇

不少台湾士子报考就读于鳌峰书院

《鳌峰书院志》有载,书院建立后,“十郡士(足困)膝踠足而至”,这里所称“十郡”,是指福建原有的九个府加上台湾府。

就读于鳌峰书院的台湾籍学生,其姓名在书院修编的《鳌峰书院志》中都有记录。台湾淡水厅人李藩岳曾就读于鳌峰书院山长郭柏荫门下,其间还向福州的一些大书院(如凤池书院)山长请教,1875 年考取光绪乙亥科举人。

还有许多没有取得功名的鳌峰学生把福建的理学传统、经世致用之学带回台湾广泛持久地传播开来,对推动台湾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功不可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