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家》:社会底层的跃升之路,浅谈偏见歧视之下的个人成长

由好莱坞著名编剧、导演乔治·诺非执导,Apple TV+出品,根据真人故事改编的电影《银行家》上映。上映之后豆瓣分数代开高走,目前在豆瓣的评分达到了7.6分。

《银行家》:社会底层的跃升之路,浅谈偏见歧视之下的个人成长

《银行家》海报

1954年的美国,从德克萨斯州到加利福尼亚州发展的伯纳德·加勒特结识了乔·莫里斯,两位作为非裔美国人一拍即合,开始共同投资房地产,甚至招募百人为他们工作,并且最后收购了两家银行,电影所呈现的就是根据这一段时间所发生的真实故事进行的改编。


和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绿皮书》异曲同工之处都是对于上世纪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进行了展现。虽然是从不同角度和不同视角来进行刻画,但却是为观众展现了歧视这种主观偏见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事实上这种的偏见和歧视来自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不能完全归咎于某一方的。可是当阶层出现固化,就会出现各种不公的事情。那么,所有人们可能之前约定俗成都靠默契来遵守的规则就会出现裂痕,而出现裂痕的同时就会有分歧者的出现。

《银行家》:社会底层的跃升之路,浅谈偏见歧视之下的个人成长

这种现象从古至今、古今中外都是逃不开的“真香”结局。诚然,历史的发展总会在其特定的时间段发生特定的事情,那么我们可否根据其他人的即有经验来完善自身的不足,就显得团队的领导是否足够聪明和担当。


《银行家》整部电影虽然显得非常“政治正确”,在观看之余,也会随着两位非裔美国人所受到的不公对待而不平,我们今天将从另外一面来解读它。


一、故事情节:让人揪心的真实故事,从三个时间点进行刻画,同时为观众展现了男主角不同时期一如既往的做事态度。

《银行家》的情节和其他传记类的电影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所有的故事情节都不是正面的去展现主角的光环,而是从与他有过接触的次要人物的细节描写来衬托主角。

《银行家》:社会底层的跃升之路,浅谈偏见歧视之下的个人成长

  • 故事的开头,男主角小时候在一家银行门口擦鞋,他不仅比别人擦的亮,获得银行职员的赞许,同时还有心的将职员们所谈话的内容进行了记录。
  • 男主角一家来到加利福尼亚州的远方叔叔家,叔叔要为他们介绍有关航空工厂的工作,但是男主角夫人与叔叔对话时候的骄傲语气,表现出了她对自己丈夫的绝对信任。
  • 最初拒绝男主角的巴克先生,被他对事情的坚持所打动,成为了第一个和他合作的白人商人。
  • 为了让自己的想法能快速的实现,男主角找到了为自己打工的白人小伙子,并用最短的时间把他培养成可以代替自己出面谈判的重要助手。
《银行家》:社会底层的跃升之路,浅谈偏见歧视之下的个人成长

影片有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第一个是1939年,这个时期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特殊时间点,它不仅是长达10年的大萧条结束的时候,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之年。这个时间节点也是男主角在少年时期就已经对现状产生不满,试图去改变的时候。所以我们在电影中看到,即使自己的父亲告知他白人不会允许用他们的方法赚钱的时候,男主角却回答他也许换个地方就可以。


当一种力量操纵着人们的思维模式的时候,这种人为制造的障碍,会让很多人还未行动便开始退缩,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即使你再努力也不会成功。而此时,勇于踏出一步的人,就会产生难以想象的结果。这便引出了电影的第二个时间点——1954年。

《银行家》:社会底层的跃升之路,浅谈偏见歧视之下的个人成长

1954年的加利福尼亚州,男主角妻子的叔叔家。经过多年的努力,男主角已经成家立业并且有了一定的积蓄。随着对于未来的研判,男主角选择了离开家乡,来到更为开放的州寻求发展。在这一年当中,他获得了第一位支持他的白人——巴克先生。但是好景不长,巴克先生的突然辞世,使得一切计划都被打乱。而此时,他认识了他未来的合作搭档乔·莫里斯。


所以我们在日常之中合作伙伴选择的重要性就会显现。电影中男主角身上的几点可以让大家作为参考。


1)专业性:男主角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所有金融的知识的学习动力,来自于他内心中对于自己所处阶层的不甘;


2)专注性:男主角最初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开拓并非一帆风顺,不仅处处碰壁甚至连接待的人都只是礼貌性的敷衍他,但是他没有放弃最后甚至收购了一座黄金地段的大厦。


3)战略性:所谓的战略性,是指合作的人对于共同从事的事情或者是其本人的宏观思维。这点也会决定其是否有更全面看待事物的眼光和逻辑。


男主角身上的这些特质,为他和合作伙伴赢得了巨大的机会,他们合作无间披荆斩棘,除了收购大量的房产,还收购了两家银行。快速扩张的同时,隐患也随之出现。隐患的出现来自于对现状的不满,这种情绪让个体内心深处对于组织的既定政策和规划产生偏差。但是,男主角和他的合作搭档选择相信团队成员,即便这个结果是错误的,这就是第三个时间点1964年。

《银行家》:社会底层的跃升之路,浅谈偏见歧视之下的个人成长

在这一年,因为竞争对手以及自身的原因,男主角和合作搭档被监管机构调查,甚至被判入狱。他们所有的家产被罚没,只剩男主角妻子名下的一处房产。导致他们发生这一切的原因是团队成员马修对于自身能力认识的不足。


在现实职场中,很多时候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一个组织的负责人,能力不足但是却偏偏身居要职;而那些在很多人看来有能力的人却还是普通打工者。

《银行家》:社会底层的跃升之路,浅谈偏见歧视之下的个人成长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几乎所有公司都会出现。那么我们将从以下几点来分析在组织内拥有话语权都需要具备哪些品质。


1)一定要在组织和团体内引人注目。在一个团队之中,不要做那个默默无闻的人。在老板的角度看来,或者是大多数看来,敢于表现自我的人,会默认为其是有能力的。


2)累积资源,即整合身边可用资源。不忽视身边的人,是为个人打造良好的关系,累积的人脉资源做准备。永远不要嫌事情多,做好每一步都是为日后打好的基础。


3)经营弱关系,即那些你不经常联系、分布在不同领域的人际关系就是弱关系。这些人所处领域和自己完全不同,所以见闻知识思维等都会不同,而这些关系会在某个时刻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4)警惕风险。风险会无处不在,这里既有来自竞争对手的挑战,也会有组织内部的不合规造成的后遗症。最好的方式就是:永远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二、现实意义:面对偏见,最怕潜移默化的接受,逃避无法解决。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不认命,坚持并迎难而上。


偏见是一种带有非常主观意识形态的一种态度。持有这样想法的人,最明显的显性特征是不经过任何实际验证就直接对于人或者事情来进行判定。

《银行家》:社会底层的跃升之路,浅谈偏见歧视之下的个人成长

这样的偏见在职场中更为常见。我们会自然而然的认为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就会更好的胜任一份工作;会认为女性在职场中只能是去一些类似文职工作;会认为某一类人就只能做与其身份符合的事情,一旦有所僭越,必会群起而攻之。


那么,我们面对这样的事情该如何做呢?


在《银行家》的中,男主角无论是开头对于父亲的回答,亦或是在远方亲戚家对于只任命做底层工作的不屑,还有面对收购银行中反对自己并且捣乱的白人,还或是在最后法庭上面对所有白人陪审团不公正待遇。他所做的就是用自己的实力去以像所有人来证明:你们可以做的,我也一样可以做,甚至做的更好。


在前文中提到的男主角的第一个合作者巴克先生,在他冒名去找银行谈借款事宜之后,有这样一幕:所谓的行规都是用来搞垮外来人的说辞而已,当你明知道自己处在压倒性夫人劣势中时,依然坚持。他将别人的偏见化做了自己迎难而上的动力。主动的自我改变和寻求可以提升自己的任何机会,随着他的坚持,他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

《银行家》:社会底层的跃升之路,浅谈偏见歧视之下的个人成长

我们在现实中的职场中,除了增加实力之外,也要主动的消除别人针对自己的偏见,以下几点可以作为参考:


1)主动接触和了解。偏见产生的绝大多数,都是源自于个体都在自我的象限中去与他人相处,也就是拿自己的行为标准来衡量和要求他人。只有当我们能主动去接触和了解他人的时候,不仅能消除对于自己的偏见,同时我们也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到他人。


2)寻找共通点。社会心理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会竞争而带来敌视与偏见,而当如果两个人需要合作才能度过难关时,此时双方的偏见就会处在最低。所以当人们需要开始与他人合作的时候,就会寻找共通点,以此来评估自己肯能获得或需要付出的部分。

《银行家》:社会底层的跃升之路,浅谈偏见歧视之下的个人成长


写在最后

这部影片虽然是以上世纪美国黑人奋斗为题材的故事,但在今天也同样有现实意义。它为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努力越升阶层 ,并且同时也探讨了如何在偏见之下应对处理。作为一部真人故事改编的传记类影视作品,足以让很多在当下甚至是职场中处于迷茫期、低谷期的人受益良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