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大的憂慮:國際物流命脈幾乎都交到了別人手中

作者 | 林達理 青巖

來源 | 智谷趨勢、王繼祥

導讀

疫情帶給中國供應鏈敲響了警鐘。


疫情帶給中國供應鏈敲響的最大警鐘


新冠病毒讓我們清醒地看清了“世界工廠”的短板,看到了中國最大的憂慮。

​從開始推進復工復產以來,高層在政治局會議上多次提及了“保持產業鏈穩定”、“保障外貿產業鏈、供應鏈暢通運轉,穩定國際市場份額”,可見形勢之急迫。

很多人擔心,中國在全球的供應鏈地位恐將不保,歐美會醞釀更大一波產業撤離潮。實際上,全球產業鏈短期內未必搬得走。

疫情帶給中國供應鏈敲響的最大警鐘,其實不是產業鏈遷移的風險,而是依託國際物流體系的供應鏈中斷風險。

你眼中的“世界工廠”:有全世界規模最龐大的物流市場。


中國最大的憂慮:國際物流命脈幾乎都交到了別人手中

“世界工廠”最大的短板是:物流命脈幾乎都交到了別人手中。在中國國際快遞業務中,國際三大快遞企業的市場份額超過7成。麥肯錫的研究表明,美國和德國是全球連接能力最強的國家,中國的全球連接力只有它們的一半。

中國在出口高峰期沒有形成與之匹配的國際物流體系,外貿高度依賴海外貨運公司。隨之海外疫情升級,現在供應鏈中斷的風險更是急劇飆升:

大量國際客運航班取消,全球貨運航空運力驟然緊張。據不完全統計分析,在2020年的2月到3月期內,全部國際航空銷售市場的運輸能力比正常階段最少降低了60%之上。

國內越來越多的出口企業面臨貨物運不出去的問題,或者是航空成本的瘋狂飆漲。


中國最大的憂慮:國際物流命脈幾乎都交到了別人手中

(中國國際航班受影響情況 / 數據來源:cirium)

總之,中國的物流規模有多龐大,此時的國際物流網絡就有多尷尬。


對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高層的危機感很重。

3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直接點出了物流之痛:“我國國際航空貨運能力存在明顯短板,當前受疫情衝擊國際航空客運萎縮,導致客機腹艙貨運大幅下降,對我國產業的國際供應鏈帶來較大影響”,要“部署進一步提升我國國際航空貨運能力,努力穩定供應鏈。”

中國快遞協會原副秘書長邵鍾林一語中的:“擁有具備全球服務能力的物流企業是每一個真正的製造業大國應該做到的事情”。這是上個世紀德、日、美這些製造業大國強勢崛起的必經之路,也才有了今天DHL、雅瑪多集團、聯邦快遞這些物流巨頭。

這次疫情測試了中國物流體系的免疫系統與應急能力,壓力可謂空前。

應急物流線,就是生命線。

自1月23日武漢封城起,很多生活和醫療物資無法進入武漢,武漢乃至整個湖北的醫療物資全線告急。在最緊張的時刻,中國物流體系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據國家郵政局統計,截至 3月8日,郵政快遞行業承運寄遞疫情防控物資1.73億件,累計8.24萬噸,發運車輛2.4萬輛,貨運班次350架次。

如果只有中國郵政,這樣的事敢想象嗎?民營物流在這場抗疫保民生的戰鬥中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發改委和商務部等多部委稱讚,阿里菜鳥系物流等民營物流運輸線保護了生命線。

1月25日,阿里決定菜鳥網絡必須無條件為抗擊疫情服務,聯合國內外32家快遞物流企業,動員2000多輛運輸車輛,調配國內外近400個航班,免費輸送抗疫物資,建立全球綠色通道。

僅一天後,一個“疫情物資國際運輸體系”就形成了。民營物流的效率之高令人驚歎。

這個特殊時期結成的國際物流網絡,在國內疫情的高峰時期,將來自於全球共有38個國家和地區的6000多萬件醫療物資進入疫區。

不僅如此,這條全球綠色通道還成了世界疫情救援運輸的大動脈。

其中發揮關鍵作用的,就是馬雲微博裡提到的比利時列日機場一個22萬平方米的ewtp樞紐。

這樣的海外樞紐菜鳥在全球已建設了6個。


中國最大的憂慮:國際物流命脈幾乎都交到了別人手中

有了這些國際物流數字樞紐,才保障了運往全球的生命通道雙向暢通。

從武漢“封城”開始,菜鳥從列日機場將歐洲華人捐贈的上百萬個口罩、和比利時政府捐贈的呼吸機等物資運抵中國。

到了國際疫情緊張的時候,菜鳥又將數百萬個口罩和檢測試劑運抵列日機場,給歐洲提供了緊急支援。歐洲機組在承接這批物資時說:“謝謝中國!”救援物資除了發往歐洲之外,還有日本、韓國、俄羅斯、東南亞、非洲、拉丁美洲諸國。


菜鳥這趟折返跑,截至目前,從中國運送物資已達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了中國物流企業中為數不多的亮色,也是阿里菜鳥多年積累的全球供應鏈能力的集中體現,比如海外倉頭程能力、國際幹線運輸能力、秒級通關能力、四通一達的末端配送能力。


面對國際疫情爆發,中國下一步該怎麼走?


疫情倒逼全球貿易方式和中國國際物流體系的變革。建成中國的國際物流體系,就更顯必要和迫切。但是,中國物流企業要提高國際競爭力,單靠拳頭比拼會很辛苦。

美國物流巨頭的基礎硬件,不是靠中國三五年的投入就能超越的。

比如,聯邦快遞經過數次大型併購和擴張,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全球物流經營人”。其業務遍及211個國家和地區,連接全球99%的GDP,擁有49萬名員工、1950個轉運貨站、13個航空樞紐、679架貨運飛機遍佈全球650多個機場、18萬輛運輸車輛,現在還在研究無人機交付。

比如,UPS的世界港,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物流自動化中轉樞紐,這裡每天有300多個航班,包裹日處理量達到200萬個。世界港佔地面積足足有90個足球場那麼大,包括基礎設施在內的投資額達到24億美元。

走重資產的路線,並不一定適合所有的中國物流行業。

高層的方向很明確:“要健全航空貨運標準體系,推動貨運單證簡化和無紙化,建立航空公司、郵政快遞、貨站等互通共享的物流信息平臺。加強清關、貨代、倉儲等物流服務。”

在這方面,中國是有經驗在先的。不過,真正建成中國的國際物流體系,還需要大手筆投資數字化、智能化基礎設施。

中國要保障國際物流通道與供應鏈安全,就必須要深度參與國際物流服務標準制定,提高在物流體系中的話語權。過去我們落後了。但將來,從智慧物流切入引爆一場全球物流大變革,中國大有可為。


作者 | 林達理 青巖

來源 | 智谷趨勢、王繼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