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何以成为中国的“地上文物宝库”?

文物,承载历史,传递着文化记忆。文物丧失,意味着民族失忆。

中国历史悠久,文物古迹广布于九州大地,其中尤以陕西和山西为最。正如大家熟悉的那句话:“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

山西,何以成为中国的“地上文物宝库”?

陕西关中平原,地下宝藏无数。因为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曾建都于此。西周王墓、汉唐帝陵、法门寺地宫、何家村窖藏,出土过数量惊人的国宝。陕西历史博物馆,也成为文物爱好者的打卡圣地。

提起山西,人们一般会想到煤炭、面食和老陈醋。殊不知,山西也是文物大省,是当仁不让的“地上文物宝库”与“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

为什么“地上文物看山西”?

山西的黄土地上,不仅有云冈石窟、五台山、平遥古城等世界文化遗产;有晋祠、乔家大院、皇城相府等著名景点;还有大量的、散布于山林村落、鲜为人知的古建文物。

其数量之多、价值之高、历史跨度之长,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

作为一名移居他乡的山西人,我先讲两个小例子,让大家略有感受。

儿时住过的庙与爬过的塔

我们村子距离平遥县城25里,村子不大,也有三座古庙和一座古戏台。这种古庙几乎每个村子都有,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都是残破不堪或挪作他用的。

十里之外的郝洞村,有一座 “镇国寺”保存较好,当时是被该村学校占用。因我母亲曾在那所学校教书,所以儿时的我,也在那座庙里住过一段时间。

山西,何以成为中国的“地上文物宝库”?

山西平遥 镇国寺

长大以后才知道,原来这座“镇国寺”很不简单!它建于唐末五代时期,寺中的万佛殿,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论“年龄”可以在全国古建筑里排到前十位。当然,作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现在的镇国寺早已不作校舍使用了。

小时候在村边河塘玩,抬头就能望见邻村的那座九层古塔。我与小伙伴曾多次跑到古塔里捉迷藏。记忆中,当时只能爬到二层,上面的木梯已毁坏,栖息着一大群野鸟。

奇怪的是,不知从何时起,那座古塔就开始慢慢倾斜了,已经倾斜了十几度,可就是没倒。

山西,何以成为中国的“地上文物宝库”?

山西平遥 麓台塔

后来才了解:这座古塔修建于金朝天会年间(公元1123—1137年),名曰“麓台塔”,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还老。现在也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一座横跨几个朝代的古堡

2018年春节,我驱车回山西老家过年。返程的时候,顺路拐进了山西介休市的张壁古堡参观一圈。

张壁古堡面积不大,却汇集了宋元明清几朝的古建筑。其中有始建于宋辽的“可汗庙”,元代古戏台,明代的“空王行祠”,清代的“关帝庙”。还有众多的古民居院落。

山西,何以成为中国的“地上文物宝库”?

张壁古堡 可罕庙

更令人震撼的是:古堡地下建有一套长达万米、上中下三层的古地道。地道内纵横交错,设有指挥窑、马槽、哨卡、水井,构成一整套地下攻防体系。

有专家考证,张壁的军事古地道,或与隋朝末年发生在当地的战争有关。行走其间,仿佛有时空穿越的感觉。

山西,何以成为中国的“地上文物宝库”?

张壁古堡 地道模型横切面局部

悠悠历史,厚厚黄土,为山西留下了18000多处古代建筑,地面不可移动文物多达3万余处,这的确是令人惊叹的。

为什么如此众多的古建文物会出现在山西?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山西的地理特点及周边的地缘关系。

正像歌曲《人说山西好风光》里所唱,山西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黄河的重要支流——汾河,由北向南穿流境内。

从地图上看,流经黄土高原的黄河,在山西省的西、南两侧形成一个L形的半包围。黄河以西是陕西,黄河以南属河南。

东部的太行山脉是山西与华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线,仅有八条险关要道相连通,被称为“太行八陉¹”。

向北看,山西有北岳恒山为屏障,恒山以北的大同盆地,地接阴山而与内蒙古高原相邻。这使得山西北部既是抵御草原骑兵的防线,也成为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交流地带。

山西,何以成为中国的“地上文物宝库”?

不难看出:以大山大河为界的山西,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且封闭的地理单元。

这种格局有点类似于“四塞之地”的关中平原。不过,山西内部的地理结构又与关中平原区别很大。

在山河包围中,太行山支脉又在山西境内分隔出几个盆地。有运城盆地、临汾盆地、晋中盆地、忻定盆地、大同盆地,还有东南部的上党高地。这些次级地理单元,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连通。

“表里山河”的格局,奠定了山西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

如有外敌进攻,山西守军可以据险阻击。相互串联的几个盆地,又形成了逐级防御体系。倘若敌人攻占了平原,山西守军依然可以退守山地、与之周旋。

比如在日寇侵华期间,在华北平原快速推进、势如破竹的日军,在进攻山西时即遇到了顽强阻击。“平型关大捷”一举击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山西,何以成为中国的“地上文物宝库”?

平型关

后来,日军虽然占据了山西的平原谷地,但抗日军民仍能退守山中,建立根据地,与日寇展开游击战和持久战。

所以,虽然山西经历过很多次战争,但“表里山河”的地理格局,依然护佑了数量众多的古建文物。

从更大的地缘关系看:山西不仅易于自守,而且能对陕西、河北及中原形成居高临下的进攻态势。

早在春秋时代,分封在山西的晋国,就依托自身的地缘优势,向西压制秦国,向东侵吞河北,并多次出兵中原与楚国争霸。

山西,何以成为中国的“地上文物宝库”?

晋国的霸主地位维持了一百多年,到春秋末期,晋国已控制了山西、河北中南部及河南北部的广大地区。

此后晋国虽然一分为三,但分出来的赵、魏、韩三家都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

后来的历史中,西汉、隋、唐建都于陕西,东汉、北宋建都于河南,辽金元明清建都于北京。

你可以发现:山西与这三大中心都比较邻近,是攻守兼备的战略要地。

正因为“山西居天下形势”,所以历代王朝在山西修筑了大量的关塞、城堡。留下了大同长城、代县边靖楼、雁门关、娘子关、太行古堡群等气势雄浑的古建筑。

大量精美的佛教古建筑出现在山西,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知道,佛教自东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早期主要经由陆上丝绸之路传播。

从西域的龟兹石窟、敦煌莫高窟、到大同云冈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再到洛阳龙门石窟,为我们揭示了一条佛教传布路线图。

山西,何以成为中国的“地上文物宝库”?

如前所述,山西北部地接内蒙古高原,并沿长城与河西走廊相通,自然成为佛教传布路线上的重要“站点”。而崛起于北方、信奉佛教的政权,更为山西打上了显著的佛教文化印记。

建都于山西大同的北魏政权、起兵于太原的李唐王朝、以及后来控制晋北的辽金帝国,都是崇奉佛教的。

云冈石窟是北魏皇室开凿,朔州崇福寺是唐代大将尉迟敬德奉旨建造,应县木塔是辽朝萧太后敕建,五台山更是历代皇家的礼佛圣地。

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山西会留下那么多精彩的佛教文物。

山西,何以成为中国的“地上文物宝库”?

云岗石窟

山西的佛教古建不仅数量多,而且历史跨度长,文化价值高。单是那座平顺县的龙门寺,就汇集了五代、宋、金、元、明、清的古建筑。

“古建筑博物馆”的称誉,山西当之无愧。

对喜欢古民居的朋友来说,山西无疑也是一座“宝库”。

因为《大红灯笼高高挂》、《乔家大院》、《白银谷》等影视剧的热播,山西的晋商大院走红了,也为人们揭开了一段晋商的辉煌历史。

事实上,晋商能在明清两代崛起,开辟“万里茶路”,开创“汇通天下”的票号,也是基于山西的地缘优势和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


山西,何以成为中国的“地上文物宝库”?

万里茶路

历史告诉我们:明朝推翻元朝后,并没能将统治范围推进到北方草原。为了防御北元南侵,明帝国沿长城防线设置了蓟州镇、宣府镇、大同镇、延绥镇等九个边防重镇,史称“九边重镇”。

九边重镇需要大量屯兵和长期的粮食供应。邻近边镇的山西商人由此获得了历史契机。

晋商贩运粮食物资到边关,换取朝廷的盐业专卖许可证(“盐引”),再通过贩盐获取厚利;同时也与草原牧民开展贸易。经年累月,终于完成了资本积累。

满清入关之后,晋商的边贸活动更加频繁。“走西口”成为很多山西人的致富之道,他们也因此在北方草原上发展出很多商业据点。

山西乔家大院的先辈,就是在内蒙包头磨豆腐起家的。民间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说法(“复盛公”是乔家的商号)。

山西,何以成为中国的“地上文物宝库”?

乔家大院

晋商实力不断壮大。他们成功开辟了南起福建武夷山、跨越长江、黄河,北到俄罗斯恰克图的“万里茶路”,商业网点遍布于中国南北。

到清中期,晋商又率先开创了票号汇兑业务,掌控了中国最早期的金融网络,成就了“汇通天下”的商业传奇。

从历史的大视野看,晋商的成功离不开特定历史时期的地缘优势。

到十九世纪后期,西方洋行大量进入、海运取代漕运、近代工商业从东南沿海崛起。地处内陆的山西,原先的地缘优势就不复存在了,晋商的衰落难以挽回。

晋商辉煌已远去,他们的故事留在了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庄园的大宅门里。

今天,这些规模宏大、精雕细刻的明清大院,让我们得以饱览山西古民居的建筑精华。

古建文物是历史的厚赠,而它们得以存留,与山西的地理气候密不可分。

不同于欧洲的石构建筑,中国古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其寿命受自然气候的影响更大。

中国南方温湿多雨,木构建筑易受雨淋、虫蚀而损坏。中原地区则因黄河多次泛滥,古建文物被毁者甚多。

山西,何以成为中国的“地上文物宝库”?

王家大院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干旱少雨,鲜有水患。气候干燥且风大,木建筑受霉变、虫蚀的损害也较轻。

又因为冬季寒冷,山西古建筑多采用砖木结构,墙体厚重,结实耐用。

除了自然因素,对古建筑最严重的伤害,莫过于兵灾战火。

在历史上,中原大地是群雄逐鹿的“四战之地”;关中平原是改朝换代的必争之地;富庶的江淮流域、四川盆地,也曾遭受过几乎灭顶的战争灾祸。

相比较而言,“表里山河”的地理结构,使山西更具防御优势,往往能在战乱时代凭险自守、割据一方。再加上山西境内丘陵广布、沟壑纵横,许多古建文物因此而得以幸存。

山西,何以成为中国的“地上文物宝库”?

历史文化,不仅仅写在纸上,更藏于文物古迹中。山西的古建文物,就是一部刻写在黄土地上的“文化巨著”。

它是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千年风沙吹不尽。


注1:太行八陉,是指东西向穿越太行山,连接山西与河北、河南的8条险要通道。分别是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太行八陉历来是重要的军事关隘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