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村觀察小記

皮村觀察小記

陳慧慧 | 文、圖

Part one:參觀瞭解

“皮村是什麼樣子呢?”一個北京郊區的打工者聚集地?新工人文學的萌生地?還是一個夢想和現實蝸居的地方?想象中的皮村,談不上髒亂差,也該有前些年鬧得火熱的驅逐低端人口的影子。

五月一日下午,我們一行十人到達皮村,並在工友之家負責人小付姐(付秋雲)的帶領下開始參觀皮村。剛進皮村就看到兩條相交的商業街,餐飲、服飾、家電應有盡有。順著一條街往裡走,兩邊的建築呈現“彩-灰-紅”的顏色,最開始是商業街多彩的店鋪,再往裡走是灰色二層小樓,門上多貼著出租的告示,那段路也顯得格外冷清,靠近工友之家時多是一或二層的紅磚房。

皮村觀察小記

工友之家全稱“北京工友之家工會”,又稱社區工會,主要通過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同心互惠商店、工友影院、工友劇場、文藝小組向皮村及附近工人提供文化教育、娛樂和維權服務。工友之家看起來其貌不揚,就像一戶人家一樣,一個大院,幾間房子,院裡有棵杏樹,我們過去時剛好有兩個女工人在樹下跳舞。

博物館簡單樸素,內有乾坤。博物館一共有五個展廳,再加一個類似庫房的物品存放間,都免費對外開放。進門看到的是稍大一點的展廳,是打工三十年曆史的梳理,內含暫住證、婚育證、土地合同、勞動合同等工人各種證件,工人照片和與工人有關的報道。展品經過長時間的收集,多來自工人們的自願捐贈。再往裡走分別是主題為婦女、兒童、工人公益組織和典型工人人物的小展廳。

皮村觀察小記

工人劇場主要用於工人節目排練和文藝匯演,也是新工人藝術團的一個重要的活動場地,內設有簡單的音響設備和觀眾席,可容納三四百人。工人影院每週二、週六、週日為工人和孩子們免費放映電影,週二和週日放映大人電影,週六放映兒童電影。

值得一提的是工友之家提供的權益協助服務。社區內並沒有律師,但有相關工作人員專門負責工人維權,通過聯繫公益組織和律師事務所、洽接律師提供免費服務來為工人們提供服務。

Part two:座談——“我們每個人都是光芒”

“可憐我輩庸常客,假街亭作真街亭。”——徐良園

晚上我們和文藝小組的張鈺、王海軍、徐良園、萬華山、徐克鐸五位成員進行了座談。他們身上兼有文人和工人的氣質,安靜卻不沉默,樸實卻沒有那麼憨厚,讓人覺得很舒服。文藝小組是一個鬆散的組織,憑興趣聚集在一起。他們從五湖四海到北京,在世紀之交懷揣著明星夢,天南地北跑過,裝修、清潔、家政等各個工作都做過,繼續求學,加入新工人藝術團、文藝小組,他們的經歷有很多的相似之處。

皮村觀察小記

張鈺大哥算是其中比較出名的,有“網紅家政哥”的稱號。他曾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2006年通過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獲大專學歷,北漂將近30年,創作詩詞300餘首,是“知名文化草根”,被譽為“中國第一位農民工詞作家”。談到自己的成長曆程,張鈺大哥熱情難減。他的成長之路並不順利,農民出身,和親戚一起外出打工,不甘平凡自己偷偷考過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被親人說“不務正業”卻還是“不安分”地利用工休時間泡圖書館。1990年到北京後他去過北京藝術團學藝,也做過很多工作。

“我嘗試了很多行業,還曾給話劇、影視劇跑過龍套。最終,選擇了做家政。因為這個工種比較自由,可以抽出更多的時間去學習,把主要精力放在歌詞創作上。”張鈺大哥笑著說。一個農民工初到北京的日子很艱難,尤其是一個“自不量力”的農民工。他那段時間經歷過很多挫折,也遭受過很多白眼,正如張鈺大哥在自己創作的歌詞《堅強》裡寫的:“一路拼搏、一路闖蕩,習慣了那些冷漠的目光。”骨子裡不甘平凡的精神和對夢想的執著支持他繼續求學之路。

皮村觀察小記

2006年6月,張鈺大哥終於拿下了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畢業證書。2015年5月,第三屆“藍領音樂節”在深圳舉辦,他作詞的《追夢的人》,成為音樂節的主題曲。“無論選擇哪個方向,大家一定要抱著一顆感恩的心,熱愛生活。”張鈺大哥表示,未來他依然會堅持創作,“為自己爭氣,為家鄉爭光”。聊得越多,就越是感動和震撼。就像張鈺大哥所說的,“我們每個人都是光芒”。他們平時活躍在北京的各個角落,有著各自的職業代號,可當他們拿起筆,當他們在週末晚上聚集在一起,他們就只有一個名字——詩人。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三個小時的交談,他們每個人的發言都沒離開“夢想”和“人生價值”。他們紮根泥土,奔走於工廠,卻依然熱愛音樂、熱愛文學、熱愛生活。那不是泛泛而談、不切實際的口號,而有著堅實而厚重的力量。

Part three:夢想不都是滾燙的

五月二日上午,工友之家創立人之——王德志大哥給我們系統、詳細也更深入地介紹了工友之家。

五月一日文藝小組承辦的《新工人文學》電子版正式創刊。從“盲流”“農民工”到“新工人”,工人的群體意識正在覺醒,就如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進門的那幾行大字一樣,“沒有我們的文化,就沒有我們的歷史;沒有我們的歷史,就沒有我們的將來”工人的主體性和對自己階層文化的認同感都越來越強。但單論個人,也像一滴水於江河中,並不自知。王德志大哥的講座也多涉及這一點。但相比而言,我們作為大學生,認知還是很稚嫩,不落地。

皮村觀察小記

王德志大哥打了個很有意思的比方,“就像你們大三大四的學生一樣,忙著考研忙著實習,你突然跟他說你要有五四精神,你要有青年整體意識,話是沒錯,可多少有點突兀。工人也是一樣,你問他有沒有工人群體意識,寫詩是為了工人階層還是什麼,他只會覺得,這不是有病嗎。”工人意識的覺醒並不是一蹴而就的,皮村所有的故事也不是一筆寫成的。

皮村觀察小記

總體來說,皮村並沒有我們之前預想的那麼理想化,卻更貼近“理想”二字,讓夢想得以紮根現實。不足的是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展品更新不太及時,反映近幾年工人工作和生活情況的物品並不多,工友之家管理方面也不太嚴謹,工人的詩詞作品還不能很好地立足於本階層,在整個工人群體中流傳,讓其發揮應有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就像張鈺大哥在座談中朗誦的他的原創詩歌《追夢的人》一樣:

你總是傻傻地問藍天白雲,

自己這樣執著是不是太過於天真;

你總是苦苦追尋美麗風景,

為醜小鴨也有春天而甘願萬般艱辛。

你總是痴痴地等冬去春來,

悠悠我心期待高山流水遇知音;

你總是默默堅忍披星戴月,

為改變命運漫漫長路上無怨無悔去奮進。

哦,追夢的人,

一次次離別親人,

一杯杯孤獨飲盡,

在異鄉流汗日夜打拼。

哦,追夢的人,

一場場風吹雨淋,

一年年辛勤耕耘,

在異鄉收穫夢想成真……

光芒難掩,也還在路上,這是一群追夢的人。加油,新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