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君“香”伴:先秦時期的香飾


與君“香”伴:先秦時期的香飾

磐石君一次在火車站等車的時候,突然一個僧侶打扮的老尼姑過來閒聊,然後還要送一道平安符給磐石君,一向謹慎的磐君就知道做推銷的來了。遂問:“多少錢?”老尼一臉淡然:“施主,我們出家人不談錢,只談緣。”磐石君正為自己以小人之心度量他人而自責的時候。老尼繼續說:“施主,20元!”平安符是一種特殊飾品,而磐石君今天想聊一聊古代的香飾。

一、最早的香飾稱謂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古時候就有佩戴香囊的習慣。香囊又被叫做容臭、香袋、香纓、佩幃、香包等。


與君“香”伴:先秦時期的香飾

香囊最早被稱為“容臭”,《禮記·內則》載:“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東漢鄭玄注曰:“容臭,香物也。以纓佩之,為迫尊者,給小使也。”所以戰國時期的容臭即是香囊、香包。

與君“香”伴:先秦時期的香飾

二、香飾的功用

對於香的功用,宋朝宰相丁謂在《天香傳》記載:“香之為用從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達蠲(juān)潔。”

說明上古時期的香是用來祭祀之用,西周時也有香官的記載,主要是薰香,用來驅蚊蟲、淨室和沐浴。最早有佩戴香飾是在戰國時期,出自《禮記·內則》。

1.禮儀之用

現在我們很少有早晚問安的習慣,即使有也是在微信等聊天軟件上象徵性的發一條消息問候一下。然而古代則不會這麼隨便,早起問安則是一種基本禮儀,還要儀容整齊,配飾得當。如《禮記·內則》記載:“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昧爽而朝,問何食飲矣。”在古代,未成年男女有早起向父母問安禮儀,但在問安之前,需要在雞鳴時早起洗漱完畢,並佩帶好容臭(香包)以示尊敬長輩。《禮記》記載人們已經將配飾香物作為一種日常基本禮儀。


與君“香”伴:先秦時期的香飾

《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也有記載:“濟澤之阿,行潦之藏、藻,置諸宗室,季蘭屍之,敬也。”季蘭即服蘭之女,是佩帶著蘭草的女子,女子在出嫁之前會到宗廟行祭祀之事,而身上則要佩帶蘭草,以示對祖先的尊敬。


與君“香”伴:先秦時期的香飾


與君“香”伴:先秦時期的香飾

2.藥用

據《山海經·西山經》所載:“又西百二十里曰浮山……有草焉,名曰薰草,麻葉而方莖,赤華而黑實,臭如蘼蕪,佩之可以已癘。”山海經記載的浮山上生長著一種叫薰草的植物,將它佩戴在身上就可以治療疾病。

《素問·湯液醪醴論》:“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鑱石針艾治其外也。 ”《素問·奇病論》:“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治之以蘭,除陳氣也。”素問裡也記載艾、蘭可以為藥治病。

與君“香”伴:先秦時期的香飾

3.附庸風雅之用

文人愛香,古亦有之,文人佩之,一可讓周圍空氣清新,二可以讓自己顯得更加高雅。所以古代的文人都很清高,其主要代表當屬屈原。

屈原的清高可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平時也是一副高處不勝寒,哥的寂寞你們不懂的表情。從其詩句裡“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就能看出來。


與君“香”伴:先秦時期的香飾

古代有忠君的思想,在君王的眼裡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城。臣的本分則是: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然而屈原則不這麼想。在朝堂之上,君王也得聽我的。


與君“香”伴:先秦時期的香飾


與君“香”伴:先秦時期的香飾

有一個叫漁父的人不忍心看他就這麼死了,勸他不要太過清高,有時也應該隨波逐流:“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與君“香”伴:先秦時期的香飾

面對著汨羅江,屈原卻是縱身一躍,後人連他的背影都找不到。毋庸置疑的是我們的三閭大夫不僅長得風流倜儻,而且才華橫溢。是廣大婦女心目中的男神,所以古代婦女們也將他一遇到不順心的事,就一哭,二鬧,三尋死的思想發揮得淋漓盡致。


與君“香”伴:先秦時期的香飾

三、佩飾之香

先秦時期佩飾用香,可以從屈原的詩裡知道一些。如屈原在《離騷》裡有寫到“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繕縭”;“椒專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幃。”從屈原的《離騷》裡可知先秦時期有將蘭、菌桂、幃等作為佩飾之香。


與君“香”伴:先秦時期的香飾


《山海經·西山經》也有記載載:“又西百二十里曰浮山……有草焉,名曰薰草,麻葉而方莖,赤華而黑實,臭如蘼蕪,佩之可以已癘。”《山海經·南山經》記載“有木焉,其狀如谷而黑理,其華四照,其名曰迷谷,佩之不迷。”山海經記載了佩戴浮山的薰草可以治療疾病。佩戴招搖之山上的迷谷能使人的精神免於惑亂。


與君“香”伴:先秦時期的香飾

先秦香飾用香都是用一些天然含香的植物,可謂純天然、無汙染。佩戴在身,不僅能防蟲治病,還能提升自己的逼格,絕對是居家出門必備裝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