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功的捷徑有很多,但教育,才是最近的一條

圖/網絡

孩子:成功的捷徑有很多,但教育,才是最近的一條

“我真心不想學!讓我再玩一會兒!”

“爸,你看某某遊戲主播,靠玩遊戲賺錢,不照樣活得很好嗎?”

“媽,學習是真的難啊!不學不行嗎?你看某某網紅一年賺那麼多錢!”

這種反駁還有很多,厭學的學生口中,總能找到各種各樣的理由。知道多的家長們,還能勉強給孩子糾正一下,但是大部分學生即使口服了,但是心裡任然倔強著,表示不服!因為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親身經歷後,才會徹悟!但是時間不等人,學習豈可當作兒戲?

面對倔強的厭學的孩子,元芳你怎麼看?如果你腦海中,沒有充足的理由,來應對孩子的質問,那麼今天隨風,給厭學孩子的家長們支幾招!

孩子為什麼會厭學?

首先咱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孩子厭學?當然孩子說學習難,學不會!雖然表面上看,好像是那麼回事,但是太籠統了!就像醫生問病人,有什麼問題?病人只回答,身體不舒服。那麼醫生還得繼續盤問,具體哪裡不舒服等具體問題的。

孩子:成功的捷徑有很多,但教育,才是最近的一條

那麼孩子厭學有哪些因素呢?這裡簡單分析幾個重要因素:

第一,平時上課分心,上課跟不上老師節奏,下課不及時求助老師或同學,導致知識點落下。時間久了不會的知識點越來越多,後面想掙扎一下,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這樣就會對學習產生厭惡情緒!

第二,知識點聽懂了,然後偷懶,平時抄作業,但實際不會應用!這就是典型的一聽就會,一做就錯現象。聽懂和會做題目是兩碼事!並且這種偷懶的習慣還不及時改變,不會的知識點也會變多,轉而產生厭學情緒。

第三,學習太被動。每個學生的大腦發育情況不一樣,理解能力也不一樣。理解能力差的學生,有的膽小礙於面子,不會的也不及時,問同學或老師。最後不會的越來越多,學習負擔慢慢變大,厭學情緒也會從無到有。

第四,外界誘惑因素多,靜不下心來學。

外界誘惑因素主要是,電腦遊戲或手機遊戲:以前是電腦流行,然後自控能力差的學生,就會沉迷於網吧,玩網絡遊戲。現在手機普及了,自控能力差的學生,則沉浸於手機遊戲世界無法自拔。除了遊戲之外,還有像一些視頻軟件或者社交軟件,也佔據著學生本應該學習,或者參加戶外活動的時間。

孩子:成功的捷徑有很多,但教育,才是最近的一條

應對孩子厭學的措施

面對厭學的孩子有什麼好的方法嗎?當然有,在分享之前先講個故事:

一艘航行在大海中的船,當船長知道自己目的地時,那麼縱使在大海中遇到大風大浪,也會一點點靠近目標。如果船長不清楚自己到達的目的地時,那麼他就會隨波逐流,至於將來能到達哪兒?那就看行駛途中,哪裡最吸引人就會往那裡靠近!

同樣,如果孩子自己不知道:學習的最終目標時,他們也會迷茫!如果說按照老一套,給孩子說:孩子你要好好學習,將來考上好的大學,考上好的大學後找個好工作,找個好工作後......如果都這麼簡單的話,那麼世界就不會有這麼多麻煩了!

以前看樊登分享一個孩子厭學的故事:一位高三的學生厭學,因為學的不好,害怕高考,也沒心思學習。一天,趁孩子心情還不錯的時候,他爸爸就找他閒聊。問孩子對以後有什麼打算?以後想做什麼?有沒有自己喜歡的事情?孩子說,有啊,我特別喜歡什麼明星,我想以後當一個讓人敬仰的歌手。

他爸緊接著說,當歌手可以啊,你有想過怎樣去實現嗎?

想過,想考某大學藝術學院,但是我感覺考不上!那為什麼感覺考不上呢?他爸追問道。其實吧,其他科目還可以,也就是英語太差了,還有幾個月時間,就要參加高考了,心裡慌得很,誒!要不你幫我請個英語家教吧!我再努力一把......

就這樣,在他爸的引導下,兩人一拍即合,孩子找到了方向,他爸的心也舒坦了!

孩子:成功的捷徑有很多,但教育,才是最近的一條

看完上面兩則故事後,不知道你有什麼想法?其實孩子厭學,就像大禹治水一樣,與其堵,不如導!與其說這樣做不行,那樣做不好,還不如激發孩子內心的動力,讓他們自己引導自己,走向正確的方向!

其實孩子,只要自己清楚自己,在幹什麼的時候,那些外界所有的干擾,以及以前內在干擾因素,都統統不是什麼大問題!

那麼,知道激發孩子內心的動力,這個大前提後,剩下的就好辦了!

第一,輔助孩子樹立目標。既然是樹立目標,那麼就要切合實際。不能太大,以至於要很久才能實現,這樣時間久了就沒有動力了。也不能太小,太小很容易就實現,也就沒太大動力了。應該給孩子樹立那種:努力踮起腳尖,才能夠得著的目標!

第二,給予合適的獎勵。其實幫助孩子找到自己內在動力後,之後主要靠孩子自己自身努力,但是畢竟是孩子。

所以在孩子有所提升時,家長應該給予口頭上的稱讚,在孩子實現所定目標後,父母可以考慮給予孩子合適的物質上獎勵,這樣才能使孩子保持好的學習狀態。

第三,達到一個目標後,制定新的目標。實現一個踮起腳尖才能實現的目標後,父母就應該再和孩子,一起討論新的目標,或者根據實際實現情況更改目標,加大目標難度以及減小目標難度。

孩子:成功的捷徑有很多,但教育,才是最近的一條

如何解釋孩子口中外界因素?

為了徹底打消,有的孩子口中的外界美好的因素的念頭,例如開頭提到的,什麼遊戲主播,什麼網紅等這類美好現象。這裡為了便於解釋,給大家分享一個概念:倖存者效應。

這個效應背後有一則故事:二戰的時候,盟軍空軍損失慘重,指揮官們看飛回來的戰鬥機,機翼都中彈了,機尾都好好的,於是判斷被擊落的飛機都是機翼被擊中的太嚴重。指揮官於是命令工程師加強機翼厚度。

但是最後發現改造後情況更嚴重了,一次一位倖存者回來分享了實際情況,原來機尾被擊中的都掉下去了,機尾沒被擊中的都飛回來了,之前改造加強機翼,不僅做錯了,而且機翼變重,飛機機動性變差,反而增加被擊中的概率。

那麼,孩子口中說的那些知名遊戲主播或網紅等,同樣如此就像現實生活中的“倖存者”,他們背後有成千上萬的同行被競爭下去了,所以孩子們看到的都是佼佼者,這才是真相!

沒有什麼可以隨隨便便成功,如果說人生道路中成功的捷徑是什麼的話,那麼請家長們告訴自己的孩子:教育才是成功捷徑中最近的一條!不要成天異想天開,有捷徑可走,然後厭學!有的路是必須要走的,比如:學習,只要走完必須要走的路,才能走自己想要走的路!

文章作者簡介:我來無蹤去無影,四海為家,浪跡天涯!有人在地方就有我,沒人的地方還有我。我隨風而去,風去哪裡我就飄到哪裡,在下隨風…...開個玩笑,希望我的文字,能引起你的共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