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個月,還是小農經濟救了中國人

疫情在中國已經漸漸過去了,但在國外卻正處於爆發期。這些天,歐美國家應對疫情似乎有心無力。

面對疫情,中國大舉封城之下社會依然保持穩定絲毫不動盪,這得益於政府強有力的領導,以及我們舉世矚目的工業化能力。但其實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那就是被我們一直忽略的“小農經濟”在起作用。

這幾個月,還是小農經濟救了中國人

平日裡,我們總覺得農村老家雖山清水秀,但總顯單調無趣了些。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鄉村的好處就凸顯出來了:菜園子裡有時令的新鮮蔬菜,無事時,去菜園栽栽苗、鬆鬆土、除除草,冰箱裡囤了一大堆過年吃的雞鴨魚肉,天花板上還掛著一排排年前熏製好的臘肉香腸,而米、紅薯、柑橘也是自家種的。

這些屯糧, 吃喝半年根本不用擔憂。要是待著無聊了,就去杳無人跡的野外踏踏青,看看路邊新萌發的青草,隨風飄揚的野花。

這樣的日子,在疫情的當下可算得上逍遙快活了。

只有面對災難的時候,我們才會發現錢財物質都不重要,能平安地活著才是最重要的。而能讓人生存下來、源源不斷地提供生存必需品的,就是土地。

眼下的中國,在社會幾乎半停擺的狀況下,依然維持了十幾億人的生活,這其中,除了我們工業化的力量,更有承載9億農民的“小農經濟”在起作用。

這幾個月,還是小農經濟救了中國人

武漢封城,物資運輸被切斷,社會經濟大受影響。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國家的治安依然很穩定,沒有出現如意大利民眾上街遊行反對政府限制他們人身自由的荒唐行徑發生。這其中難以忽視的原因,便是我國分散的小農經濟,能夠自給自足。

正所謂: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其實,小農經濟本身就有其存在的價值:一個小農家庭就是一個完整的生產單位,它要預測未來的市場,制定生產計劃,這個過程要考慮所有影響生產的外在因素——特別是氣候,然後規劃勞動力投入,審時度勢把握良好的市場出售時機。

事實上,我國許多不起眼的家庭農場,他們的日子都過得挺滋潤的。以家庭為單位,量入為出,齊心協力,能夠滿足家庭消費的同時,還略有盈餘,這樣的日子穩定又安逸。

並且,由於我國農民普遍擁有土地,所以他們對工資的要求往往較低,促使中國工業化的成本比較低。工業化沒有讓農民流離失所,變成城市貧民,因此中國城市裡也沒有形成像印度、墨西哥那些發展中國家常見的大型貧民窟。

這幾個月,還是小農經濟救了中國人

我們常羨慕澳洲、美國的大農場,認為其高效,標準化程度高。但本質上它們是利用工業的力量在做農業。

可一旦遇到類似今天疫情的情況,他們便難以應對。因為美國的農村人口只有2%,一旦遇到封城封路,被堵死在城裡的絕大多數市民會是怎樣的生存狀況?結果可想而知。

因此,當下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小農經濟對中國發展的作用,我們應該看到,歲月靜好之下,是小農經濟在負重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