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對原著做了多少改編,才有了中國的第一個“金獅獎”作品?

在50年代,《羅生門》被批評為將日本的愚昧和倒退暴露給外國人看,在中國,我也面對了同樣的怒斥,而我用黑澤明來作為我的盾牌。也許20或30年後,中國人將不會再用那種狹隘的眼光來看我的作品。——張藝謀

大概很多人想不到,為中國拿下第一個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作品,會是一個農村題材的電影吧?

1992年8月,《秋菊打官司》上映,在這之前,張藝謀因為《大紅燈籠高高掛》和《菊豆》被禁止公映的事,正處於人生最低谷的狀態。

張藝謀對原著做了多少改編,才有了中國的第一個“金獅獎”作品?

上面的話,就是他在《時代》週刊上為自己的偶像黑澤明撰文時說的話,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在多年後,能夠被重新解讀,被重新定義。

看過了張藝謀在電影題材上的選擇,不得不說,張藝謀的選故事眼光,很毒。

《秋菊打官司》改編自陳源斌的小說《萬家訴訟》,講述的是“農婦(何碧秋)告村長”的故事。

當我們沉浸在這部電影裡,很容易便能發現張藝謀本身思想上的蛛絲馬跡,而這些,早已經掩蓋了原著裡那個村婦的許多光芒。

對比於原著,秋菊的執拗,遠比何碧秋合情合理,電影情節的設置,也遠比小說深刻。那麼,這部電影到底都做了什麼改編呢?

張藝謀對原著做了多少改編,才有了中國的第一個“金獅獎”作品?

01、人設變了,直接改變了整個故事的格局

隨著電影進度條往前移,觀眾很容易落入俗套,猜測劇情會是秋菊將村長告倒,村長被撤職為終局,隨著劇情的深入,又覺得會是因為村長救了秋菊母子,秋菊率先給村長低頭,村長也大方跟秋菊夫妻道歉,兩家人和解。

誰曾想,結局完全出乎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

當秋菊在雪地裡追著警車,卻只能遠遠地看著警車的背影越來越小,那無法抹平的茫然不解,籠罩了她。

電影的結局是故事的最大改編之處,而這些也和她被改掉的人設相關。

張藝謀對原著做了多少改編,才有了中國的第一個“金獅獎”作品?

原著中的何碧秋,只是一個普通的村婦,沒什麼見識,有點無知,甚至在人情世故上,也沒有什麼特別值得說的地方,唯一要說的,大概就是很執拗這一點吧。

開篇的“太陽好起來了”“討個說法”是吸引張藝謀改編的點,可是原著中,當何碧秋說出:“那你就別怪我了”這句明顯帶著“威脅性質”的話,已經完全看不出她和丈夫有錯在先的半點反省,反而理直氣壯,大有不讓村長好過的意思。

小說後面,也確實交代了,何碧秋夫婦對於這個村長的作風習慣,乃至這個村長的上任,都是帶有質疑和不服的。

而在告狀過程中,包括去見嚴局長的部分,人情如何打點,這都是旅館老闆教她的,可見何碧秋在日常的生活中,人情世故這一塊並不到位。

礙於人設決定了故事的走向,故事結局也就相對平庸。

張藝謀對原著做了多少改編,才有了中國的第一個“金獅獎”作品?

僅僅是在她最後一次告狀後聽到村長被帶走,驗收員過來驗收,她的麥田出了黑子這些事,故事便戛然而止了。

而電影中的秋菊,顯然比何碧秋更有為人處世的智慧和自尊自愛。

電影中的秋菊,一開始就穿著一件大紅衣服,圍巾包著頭,大腹便便的走在市集上,市集裡,人來人往,觀眾一開始甚至都認不出那是鞏俐。

張藝謀此時的電影偷拍方式,讓整部電影的所有人物,都有著不一樣的隨意感。

張藝謀對原著做了多少改編,才有了中國的第一個“金獅獎”作品?

這裡的她,是一個即將臨盤的孕婦。

當她拿著丈夫的診斷說明去找村長的時候,她的態度,是謙卑有禮,不失本分的。

這個時候的她,能體諒村長的難處,也明白自己家違建不對在先,村長管教村民也不是不可以,但村長不該往她丈夫的命根子上動腳還不覺得有錯。

她要的,只是一個道歉。

秋菊要一個“說法”,是為自己的尊嚴,更是為丈夫的尊嚴,這才是秋菊最終堅持告狀的原因。

結局多了秋菊生孩子的環節,瞬間將整部電影的層次拔高了幾層,讓秋菊和所有戲外的人開始思考,法與情,究竟應該怎麼平衡。

張藝謀對原著做了多少改編,才有了中國的第一個“金獅獎”作品?

02、情節衝突的原因變了,讓整個故事更接近現實

故事的衝突,是源於村長打了人拒不認錯,上級下來調解的時候,也僅僅是“賠錢了事”,故意羞辱,引起了何碧秋和秋菊堅持不懈的告狀。

但其實,這件事的由頭,是有本質區別的。分析這個由頭,得從故事裡的幾件大事說起。

一是政策的改變。

原著中,講述的是村長帶著村民選了一塊試驗田種植油菜,何碧秋夫妻拒不配合,與村長起了口角,村長是個粗人,對很多事懶得解釋,因而引起何碧秋夫婦的反彈,即便是在後面村長也是嘴硬,只說了一句:既然說不聽,那就用拳頭說話。

張藝謀對原著做了多少改編,才有了中國的第一個“金獅獎”作品?

簡單粗暴,這樣的人物形象,其實我們在電視劇《大江大河》裡看到過類似的形象,那便是雷東寶,敢闖敢幹,只悶頭做事,不容置疑。

電影裡,將種油菜改成了違建,秋菊夫妻搭了個違建的辣子樓,村長勸不聽,秋菊丈夫和村長起了口角,言語間,多有挑釁和不屑,刺痛了村長心底裡的痛處,這才讓村長以牙還牙下了手。

二是計劃生育政策的落實

張藝謀為什麼將這個“農婦”加上“孕婦”的設定?

電影花絮中提到,是因為鞏俐在片場曾經扮演孕婦的樣子逗樂,張藝謀很有感覺,因而做了這樣的改編。

但往深一點去想,張藝謀為什麼會覺得這樣的改編有感覺?

自然是因為這樣的人設更符合當時的時代特色。

張藝謀對原著做了多少改編,才有了中國的第一個“金獅獎”作品?

八九十年代,中國人口增長過快,一度採取計劃生育政策,老一輩的人,尤其是農村鄉下的,為了生個兒子,可謂是各顯神通。

為什麼秋菊對於丈夫下體被踢如此意難平?為什麼村長拒不認錯?為什麼秋菊生了兒子以後,村長這麼重視,嘴巴里明明說不去滿月宴,第二天卻想著把自己收拾齊整?

這一切,都是因為貫穿全片的故事核心

“生兒子”。

那個年代,生幾個不重要,重要的是,得有兒子。

有兒子,才能老有所依,才能有人繼承香火,才能不被村裡人笑話。

偏偏村長老婆生了4個女兒後,就被強制執行計劃生育了,這是村長心裡一直以來的痛。

張藝謀對原著做了多少改編,才有了中國的第一個“金獅獎”作品?

秋菊丈夫違建在先,言語羞辱在後。“罵他下輩子斷子絕孫,還抱一窩母雞”。

這樣的話,赤裸裸的就是那些年代,封建的農村人對同村裡對沒有兒子的村民的嘲諷,秋菊丈夫的話,聽在村長耳朵裡,更有炫耀之意。

電影裡,村長生下了4個女兒,卻被執行了“計劃生育”,也就是“斷子絕孫”,“抱一窩母雞”了,而秋菊卻馬上臨盤,是不是兒子且不說,畢竟還能再生。

秋菊丈夫這麼一句戳心窩子的話,聽在村長的耳朵裡,面子掛不住,心裡不好受,村長又怎麼能忍?

張藝謀對原著做了多少改編,才有了中國的第一個“金獅獎”作品?

三是“民告官”的民主化政策執行

當然,我們是在原著中才看到這樣一個名詞,也是在原著中,才明白何碧秋是這個政策的標杆案例,因而何碧秋的案子,能更快速高效的解決。

可電影中,顯然略過了許多,不僅沒提秋菊堅持告官的更多過程,故事也似乎只到法院通知秋菊丈夫拍片子,到了這裡,電影已經給了我們一個看似可能的假想結局。

但此刻,我們很容易忽略了張藝謀設定“孕婦”的用意。

張藝謀對原著做了多少改編,才有了中國的第一個“金獅獎”作品?

秋菊在村長的竭力相助下,順利產子,滿月宴之前,秋菊還特地邀請村長前來,似乎之前的所有隔膜都不在了,村長也是想去的,按照村長家人所說,“他在屋子裡拾掇自己呢”。

可見村長多重視這個孩子。

但秋菊沒有等來村長,只等來警車,村長以“輕傷害”被捕,而秋菊和村長之間的恩怨,並沒有化解。

這才出現了秋菊追警車的畫面,秋菊的本意,只是想要討一個合乎情理的公道,再淺一點講,她想要的就只是村長的一句道歉。

但事情的發展,超出了她的本意和簡單想象,她茫然了,法與情,終究只能選一個。

張藝謀對原著做了多少改編,才有了中國的第一個“金獅獎”作品?

03、故事背景改了,讓整個告狀的過程有了不同

《萬家訴訟》故事背景在南方,印象最深刻的,是何碧秋的村子,被一個水庫隔絕在兩個省界內了。要告狀,只能坐船或者繞遠路。

何碧秋找醫生開的證明是跨省的,在她告狀的過程中,這個事實被反覆提及,似乎無形中,加大了她繼續告狀的難度,同時也增加了這個案件的複雜性。

最直接的一個表現,大概就是何碧秋到了市裡找到嚴局長家的時候,卻因為並沒有看到局長,而將做人情買的東西都給了一個耳朵不靈光的老人家。

之後,何碧秋回到了家,也就沒再出去,索性在家等消息,這裡,是不是也有出行難的考量呢?

張藝謀對原著做了多少改編,才有了中國的第一個“金獅獎”作品?

電影裡,則是直接將故事放在了陝西農村裡。

張藝謀本身是陝西農民出身,對陝西的民俗風情,有更多的瞭解,對那裡的農村生活習慣,有更多的感受。

雖說在出行上以及告狀所用的狀紙有著地域歸屬的差異,電影裡也刻意簡單化了秋菊的出行方式,但不可否認,部分場景的簡單化,對應人物設定的飽和度,其實有很好的反襯作用。

秋菊一家本就是賣辣子出身,走上告狀路之後,這些辣子就成了她告狀的支撐,而張藝謀在電影裡的寫實拍攝手法,偷拍,搶拍,抓拍,跟拍,所有的人物影像,都是基於相對簡單的故事場景出來的。

加上她孕婦的背景設定,若是再從場景上去加大難度,無疑會讓這個告狀的過程顯得更為艱難,甚至失真。

試想想,一個即將臨盤的孕婦,經得起船舶,車馬的來來回回折騰嗎?

張藝謀對原著做了多少改編,才有了中國的第一個“金獅獎”作品?

結尾

細想想,張藝謀並沒有真正地運用這個故事,對故事的還原度,並不算高。

如今影視行業中,“超高還原度”成了娛樂觀眾的一個賣點,除了還原,改編者的才華,完全被掩蓋。

而張藝謀的改編,往往是借用故事的框架,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大部分的改編,尤其擅長在細枝末節處“動手腳”。

《秋菊打官司》經過人設,背景,故事衝突等各種改編,也確實給觀眾留下了不少的思考,也讓人對於秋菊的執拗有了更深的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