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版(一)

太上感應篇注講證案彙編精簡本卷(1)

太上曰:“福禍無門,惟人自召。”

【解釋】太上老君說:“人的禍福,本來就沒有一定的門路,全都是自己招來的啊!”

【分析】太上、是太上老君,姓李名耳,號伯陽,也就是周朝的聖人老子;得道成仙以後,稱天立教,為道教的始祖,是上天至尊之聖。感應篇是太上教化世人改惡行善的書;感是感召,應是報應,告訴人們如果以善惡感召之因,必定會得到天降禍福報應的果;所謂有感必有應,隨感而隨應,用以彰顯天道好還的道理,而啟發世人的敬畏之心;知道做到必定會得到災禍病夭的惡報,因此有所畏懼而不敢去做;知道行善必定會得到福壽天仙的善報,因此心有所求而勇敢的去做,所以才以感應作為本篇的篇名。

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報應,如影隨形;這四句話是比一篇的總綱領,也是太上垂示訓誨的宗旨所。講到聖賢之心,不是為了要祈求福報,避免災禍而後再去斷惡行善;說到造化的道理,只要是積善,必定會福廕子孫;而若是積惡,則必定會禍延子孫;也就是易經所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道理,而且不會有絲毫的差錯啊!

自召,就是自己招來的意思,所謂自作還是自受啊!早知道天地是沒有私心的,而吉凶禍福也全都是人心自己招來的啊!然而人在沒起念頭的時候,這顆心是湛藍清淨,就如同虛空一樣哪裡有什麼善惡呢!只是因為這個年頭才動,所向著的是好事,就是善,所向著的是壞事,就是惡;其最初不過是起了一個念頭,做了一件事情而已;但是到了後來,經過了日積月累,於是就有了善人和惡人的區別了;所以一個人得禍或是得福,全都決定在當初起了善惡念頭的時候啊!所以太上開口便說:“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就是在提醒警惕世人,注意小心自己的起心動念,其中若有了絲毫的差錯,那麼禍福的果報就會天差地別了。

【故事】宋朝的趙康靖先生,曾經用瓶子和黑豆白豆來練習心地功夫;他若起了一個善的念頭,就把一顆白豆投入瓶子裡面;若起了一個惡的念頭,就把一顆黑豆投入瓶子裡面。開始練習的時候,投入瓶子的黑豆很多,後來就漸漸地減少了。久而久之,連善惡的念頭都忘了,而進入“不思善、不思惡”心無雜念的境界,最後連瓶子和豆子都丟棄不用。

【嘉言】“善行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唐朝的六祖慧能大師說道:“一切福田,不離方寸。”佛經也講:“吉凶禍福,皆由心造。”

《太上感應篇》彙編白話精簡版(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