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診治誤區——不知害了多少人


時下頸椎健康問題已然成為熱點,受頸椎病困擾而又被誤診誤治者不在少數,眼見心急,痛心疾首,因此不揣淺陋,列舉誤區種種,說不定自己亦誤在其中而未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誤區之一:頸椎病的原因是頸椎間盤退變和突出

一般的書上都

說頸椎病是由於頸椎間盤退變引起來的,因為頸椎病人的CT或磁共振片子上常常可以看到椎間盤突出或膨出。但是,經過治療病情緩解以後再拍片子,突出的椎間盤往往還在,並沒有明顯的變化,甚至差不多年齡沒有頸椎病症狀的人去拍片,多數情況下也有椎間盤突出或膨出,因此,頸椎病的症狀和頸椎間盤退變只是相伴出現的一種現象,並非絕對的因果關係。

拍片檢查報告單上經常可以看到“椎間盤突出壓迫硬膜囊”等類似的描述,以為是壓到了神經,其實,硬膜囊恰恰是脊髓神經外面的保護層,當有異常的刺激碰到保護層時,裡面的脊髓便會自動躲避,只有極少數情況下椎管裡面空間太小,沒有迴旋的餘地了,才會引起脊髓神經受到壓迫,這種情況在頸椎病人當中不會超過5%。


誤區之二:骨質增生是頸椎病的罪魁禍首

“骨質增生”又叫“骨刺”、“骨贅”,看到“刺”這個字,總是會給人帶來一種不愉快的聯想!到了一定年齡去醫院拍片子,診斷報告中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描述,此時不單單是不愉快,有時會很擔心,甚至是恐懼,因為很多人都說骨刺會扎到神經,弄得不好還要開刀把骨刺割掉。

到底應該怎樣看待骨刺?他真的如同洪水猛獸、十惡不赦嗎?其實大可不必,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骨刺是我們的好朋友!

隨著年齡的增大,一天天變老,我們身體的內部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著一系列的變化,醫學上叫做退化,或是退行性變,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通俗地說就是老化。試想一位五、六十歲的人皮膚還像二十來歲一樣光滑潤澤,那不成怪物了嗎?身體表面的變化我們隨時能夠看到,例如皮膚脫水乾燥了,進而慢慢有皺紋和老人斑了,但藏在身體裡面的骨頭也在同步發生著類似的變化,像骨質增生、骨贅、骨刺、椎間盤脫水或膨出等等這些醫學上的描述,說的都是“退化”現象,他並不等於疾病,在大多數情況下,骨頭的退化程度與臨床症狀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相反,骨質增生是因為人體自身的需要才長出來的。在退化比較快或勞損強度比較大的一段時間裡,關節的穩定性會下降,如果用手術的方法治療,會放入一塊兒人工鋼板來進行加固,這是一種起效比較快的“霸道”的治療方法;如果能夠堅持到骨質增生慢慢長好,也同樣能夠重建關節的穩定,只是需要的時間長一些,因此是一種“王道”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也可能因為骨刺長的位置不好刺激到周圍的神經、血管等而引起臨床症狀。

骨質增生對於重建關節穩定是十分有利的,他就好比身體自己長出來的“鋼板”,因此,我們要善待他,不到萬不得已千萬別輕易“除掉”他,反而要與他交朋友,通過適當的活動去主動適應他,與他和平共處,這樣便會相安無事,共築和諧。


頸椎病診治誤區——不知害了多少人


誤區之三:脖子痛就是頸椎病

生活在當代社會的人們低頭的機會太多了,脖子後面的肌肉經常繃得緊緊的,時間長了就會痛,有時還會連到肩部、背部和後腦勺等部位,於是就懷疑是不是得了頸椎病。

其實,頸椎病作為一種疾病它有嚴格的診斷標準,除了脖子痛等症狀以外,還要由醫生做一些必要的體格檢查,再結合拍片等輔助檢查結果,最後綜合分析以上三方面信息才能作出判斷是否得了頸椎病。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脖子痛僅僅是一種預警信號,是在提醒我們脖子太累了,要省著點兒用,注意休息。一般這時還處於頸椎病的前期,是預防頸椎病的最佳時機,因此,既不要小題大做,同時也要高度重視,採取積極的措施進行防治。


誤區之四:單看片子就可以診斷是頸椎病

在醫院看診,常常有人拿著片子來問:“醫生,您看看我的片子是不是得了頸椎病?”“有的醫生看了片子說我的頸椎病很嚴重!”遇到這種情況我會半開玩笑地說:“片子得頸椎病怕什麼?你人好好的不就行了!”話雖這麼說,來者還是一臉的茫然和疑惑。

其實,診斷疾病的正確程序應該是首先根據症狀和體徵(醫生親自動手做體格檢查發現的陽性反應)作出初步判斷,然後決定做相應的輔助檢查(包括拍片、超聲波、抽血化驗等等),最後綜合上述信息再作出診斷。因為片子是一瞬間的靜止圖像,信息量十分有限,如果僅僅看片子就下診斷,往往會得出不準確甚至是錯誤的結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