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粒皆辛苦”的李紳,“鑿壁偷光”的匡衡,竟然都是無恥之徒

唐朝詩人李紳,名氣不大,但卻有兩首詩流傳下來,大家都耳熟能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這兩首詩都是老師家長經常提及用來教育孩子的,要愛惜糧食,要勤儉節約,要體恤辛苦耕種的農民的不容易,不要鋪張浪費,奢靡之風要不得。

“粒粒皆辛苦”的李紳,“鑿壁偷光”的匡衡,竟然都是無恥之徒

憫農

可是寫下“粒粒皆辛苦”的李紳到底何許人也?德行如何?李紳出身於官宦世家,但六歲遭遇喪父,家道中落,過上了顛沛流離的日子,好在母親為了他傾盡全力,用心良苦地讓他讀書,在居無定所、四處漂泊之時,他有機會去接觸底層人民,去感受他們的痛苦,體會他們的心酸。哀民生之多艱。正是在這段歲月裡,李紳一腔熱血,寫出了兩首傳誦至今的《憫農》,一舉奠定了自己的詩壇地位。

如果時光停留在三十歲之時,李紳該是何等風光,悲天憫人的人性光輝閃耀著,詩壇上和白居易並駕齊驅,倡導新樂府運動。可是造化弄人,李紳醉心於政治,選擇了謀求權力官位,結黨營私。為地方官時,苛暴過甚,百姓多有逃亡,李紳不以為意,將其比喻為手捧麥子,走的都是秕糠,留下的才是飽滿的麥子。發跡後生活奢華無比,傳言李紳是一個每餐要宰食三百隻雞,卻只為吃雞舌的虛偽小人。

嗚呼哀哉,原來我們的童年都被騙了,憂國憂民的李紳竟然是這等貨色。李紳何以墮落至此呢?家庭、國家、時代的變遷使得一個人要堅守初心變得非常艱難,從同情勞苦大眾的憫農詩人一步步走向被權力矇蔽雙眼、隨波逐流的醜惡政客,集憫農詩人和卑劣酷吏這兩者於一身。當我們教育孩子吟誦“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時,也應該知曉其實人性是很複雜的,表裡不一的人,由善變惡的人,這世間比比皆是。

“粒粒皆辛苦”的李紳,“鑿壁偷光”的匡衡,竟然都是無恥之徒

鑿壁偷光

“鑿壁偷光”的故事也是家喻戶曉,出自西漢文學家匡衡,匡衡自幼勤奮好學,但家中貧窮,沒有蠟燭。鄰居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他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居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最終匡衡成了大文學家,官運亨通,位列九卿,建昭三年又被漢元帝任命為丞相。

我們經常引用這個故事教育孩子,要學習鑿壁偷光的精神,學習匡衡不怕艱難,即使家裡貧窮困苦,也要有堅持學習改變命運的恆心與毅力。

匡衡最終境況如何呢?做官之後,匡衡一步步淪為甘媚權閹、妒功忌能的大奸臣,最終利用職權非法擴大食封土地四萬多畝,在漢成帝建始三年,貪汙醜事敗露,被有司彈劾,貶為庶人,卒於故鄉。兒時偷光苦學,大了欺世盜名,老了貪汙竊田,匡衡的一生並不光彩。

“粒粒皆辛苦”的李紳,“鑿壁偷光”的匡衡,竟然都是無恥之徒

掛羊頭賣狗肉

李紳和匡衡這兩個教科書裡吹噓的勤學榜樣,實際人品令人所不齒,這讀書人要是無恥起來墮落起來,簡直比地痞流氓還要無賴還要醜陋,讀了一輩子聖賢書,原來是掛著聖賢頭,賣的腐儒肉啊!中國傳統文人這種說一套做一套、知行不一、虛偽至極的一面暴露無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