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壁偷光”令他官至丞相!但老師不會告訴你,其實只講了一半

古時候有很多寒門學子勤學苦讀的故事,孫敬和蘇秦的懸樑刺股,孫康和車胤的囊螢照雪,看這兩個例子,都是兩個人組成的一個成語。而今天要說的這個人,單獨給他出了一個成語,叫做鑿壁偷光。這些典故相信大家都比較熟悉,偷光的是一個叫做匡衡的孩子,小時候的匡衡勤奮又聰明,常常是老師勸我們好好學習的榜樣,不過匡衡後來怎麼樣了呢?老師沒告訴我們,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嗎?

“鑿壁偷光”令他官至丞相!但老師不會告訴你,其實只講了一半

鑿壁偷光的匡衡

匡衡是東海郡承縣人(今山東棗莊市嶧城區)。他出身貧寒,家裡供不起他讀書,於是他就靠給人幫傭來賺取自己的生活費用(相當於今天的勤工儉學)。

匡衡他家很窮,也不僅僅是他家,實際上西漢時期人才選拔制度就限制了寒門子弟的通往廟堂的道路。察舉制雖說是公開選舉,但是隨著地方豪強的勢力日益壯大,所謂的聲望影響以及漸漸被官僚家族支配,選人才就得先看門第了,名門望族就成為了選舉的重要影響因素。換句話說,當官的子孫後代基本上都能當官,平民的子孫後代大概率還是平民,這就是為什麼名門望族更容易出大量的優秀人才,因為他們所接受的各種資源都相比於平民好太多了。但是寒門出貴子的幾率小歸小,也得有。匡衡就是這樣一個不甘貧寒的人,祖祖輩輩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而他卻是勤學苦讀,胸懷大志。

匡衡鑿壁偷光的典故來源於《西京雜記》。小時候的匡酷愛讀書,但是因為家裡很窮買不起書,於是只好找別人借,但匡衡又是家中的僅有的棒小夥兒,壯勞力,所以白天還得給別人幹活,壓根兒就沒有時間讀書,只有晚上有時間讀。但是晚上讀書又面臨新的問題,那就是家中沒錢買煤油燈,直到某一天鄰居家的燈光從縫隙中透了過來,他便將縫隙挖大,開始了借光讀書的日子。

“鑿壁偷光”令他官至丞相!但老師不會告訴你,其實只講了一半

後來他手中的書讀完就沒書可看了,又想了一招兒,就是以替人打工來獲得讀書的資本,他知道一門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匡衡找到他並說:“我可以給你打工不要錢,只求你給我閱讀你家中的書籍。”這門大戶人家被深深觸動,於是答應了,這也為匡衡以後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人創造了打好基礎的機會。

憑藉《詩經》平步青雲

雖然兒時的匡衡學習勤奮,但是他在應試過程中並沒有取得好成績,考了九次才考到學科裡最次的丙科,付出和收穫並沒有對等。但因為匡衡對《詩經》的理解和感悟相當的深,當時經文學家都對他一致認可和推崇。當時的太子劉奭(shì)非常喜歡這些儒家經典,而匡衡講《詩經》那聽了更是讓太子舒坦,太子即為後(漢元帝),並且他以此為憑藉,深得當時太子的好感。在漢元帝即位以後,匡衡通過別人的舉薦打開了進階之路,先是被提拔為光祿勳,在宮中當老師,教授皇帝身邊的人,連皇帝都經常去聽講,經常受到皇帝的稱讚。人們就愈發對他恭敬起來了。 這跟以前他當個平原文學卒史卻備受冷眼,簡直是天壤之別。

“鑿壁偷光”令他官至丞相!但老師不會告訴你,其實只講了一半

後來碰到御史大夫鄭弘犯事,匡衡就馬上被提拔為御史大夫了。這可是丞相替補呀。再過了一年多,丞相韋玄成去世,得了皇帝青眼的匡衡,又當了丞相,還被封為安樂侯。這算是匡衡實現了人生的至高理想,而且每隔一段時間,漢元帝就會親自聽匡衡講解《詩經》,可以說是深得皇帝的信任。他也給漢元帝提出過很多好的建議,並且都被採納,比如說開源節流,親賢臣遠小人等等。

在剛擔任丞相時,匡衡其實還是為百姓做了很多實事的,比如:某次京城長安附近發生各種災害病變,匡衡趁機上書諫言,削減宮中不必要的支出,他引用詩經中的上行下效,弘揚了一把仁和之風來關心百姓疾苦,由此獲得元帝和文武百官的一致讚賞,也受到百姓的一致好評。

咱們中國有句老話叫“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匡衡在志得意滿時忘了時刻警醒自己,導致一輩子所付出的心血付之東流。

“鑿壁偷光”令他官至丞相!但老師不會告訴你,其實只講了一半

官至丞相,匡衡開始飄了

如果故事到了這裡就結束該有多好,然而事與願違,匡衡做了宰相,開始飄了,生活不夠檢點,多次遭人彈劾,都被好基友漢元帝保了下來。

什麼時代都不缺坑爹貨,匡衡的兒子匡昌便是一個。匡衡被封丞相後又被加封為樂安侯,他的兒子匡昌在匡衡被加封為樂安侯後也受到眷顧,被任命為越騎馬校尉。匡昌有一次飲酒過度,借酒勁殺死了一名百姓,被關押入獄。本該殺人償命,但是匡衡卻利用手裡的權利,為其子開脫。越騎屬官和匡衡二兒子準備營救匡昌,結果事發,匡衡受到牽連,但被免罪。

這件事牽扯到了匡衡,他的政治對手順勢開始彈劾他,於是老匡的舊賬也被翻了出來。當初匡衡擔任丞相時被同時封為樂安侯,食邑六百戶,封地三十一萬畝,匡衡利用郡縣地圖的錯誤,非法擴大封地四萬多畝。由於匡衡在漢元帝時是皇帝跟前的紅人,又擔任丞相,所以沒人敢舉報。漢成帝即位後,司隸校尉上書彈劾匡衡,發現他被皇帝封為安樂侯時,本來已經有31萬畝的封地了,卻利用地圖的錯誤,多佔了4萬畝,真是貪心不足啊!

“鑿壁偷光”令他官至丞相!但老師不會告訴你,其實只講了一半

於是匡衡便因”非法佔地“的罪名被貶為了庶人,有重新做回了屌絲。

這就是”鑿壁偷光“的主人公,本來一個充滿正能量的故事,結果主人公晚節不保而讓結局不夠好。匡衡的成功得益於自己的勤學苦讀,而且運氣比較好,深受漢元帝欣賞,步步高昇,最後封侯拜相,位極人臣(表面百官之首,其實並無實權)。他敢於上書揭發奸臣,匡正社稷,值得稱讚。但是匡衡敗於“貪”字,沒有善始善終,令人惋惜!

匡衡的這一生經歷,是值得我們大家去反思的,也許這也是教材中只告訴我們前半段勵志故事的原因吧!但話又說回來了,一個人必須德才兼備,才能夠成為真的國家棟梁。

“鑿壁偷光”令他官至丞相!但老師不會告訴你,其實只講了一半


如果您有想了解某些方面的歷史知識,可以私信小編,小編會為您答疑解惑,更新文章!(更多資訊可關注:通史知興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