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毫米鏡頭在人文攝影中的應用(2)

繼續人文攝影中35毫米焦距鏡頭應用的話題。我寫東西有幾個特點,一個是不嚴謹,一個是思維飄散,想到哪說到哪。寫的人不認真,看的人也不必認真。就當是朋友之間嘮嗑。我說的不對,你得立馬反駁,這是朋友相處之誼,不能眼睜睜看著他胡說八道。我呢,也會立馬不承認你的反駁。是吧,這個觀點,我既然說出口了,就不能馬上承認錯誤,那樣顯得不嚴肅。

前篇我們說到距離對鏡頭感的重要性。掌握景深,對人文攝影的重要性。今天有個朋友說人文與攝影無關,我說人文與攝影無關,但人文攝影與鏡頭有關。因為你既然要去拍人文,不管用什麼鏡頭,總得用個鏡頭去幹這個活。

28,35,50這三個焦段是人文攝影常用的。並不是說人文攝影一定要用這三個焦段去拍,沒有這樣的規定,只是這三個焦段確實適合人文攝影。我們說鏡頭語言,視覺效果,都是通過焦段來體現的。長焦最大的問題是背景虛化,廣角最大的問題是變形,這兩者是不利於人文背景介紹的。刨掉長焦和廣角,剩下的就是28-50這個焦段適用。

人文攝影第一要素是什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的理解是真實性。你想把一個故事告訴別人,真實性是第一要素。長焦很容易把主體之外的要素全部虛化掉,你的故事交代的就不完整,廣角的變形很難控制,樓是斜的,路是歪的,與人眼看到的不符,真實性就會打一個折扣,讀者就會想,你這個故事是藝術加工的。

任何一張圖片的最終完成,是在讀者的心中,讀者的感受,才是作品的最終完成。我今天看一個報道,說好利來的老闆羅先生,搞了一個攝影展覽館,每盞射燈價格是2萬多。這是一個嚴肅的攝影人,他深深懂得攝影作品的最終形態,包括但不限於需要洗印多大的尺寸,需要什麼樣色溫的射燈照明,照明的範圍,等等。

現在很多人看圖都是在手機上完成,然後說,手機拍攝可以替代單反了。巴掌大的屏幕,能看啥呢?不過存在就是合理,如果你只在手機上看圖,可以直接轉到本文的末尾。我跟你沒啥好說的,咱倆不在一個維度,下面我要講的,你都聽不懂。

說到屏幕,拐一拐話題。我有一個朋友,老有錢了,喜歡攝影。FE 35 1.4剛出的時候,他就買了。然後跟我說,這個頭不銳。我看了看他專業的,但是1K的顯示屏,啥也沒說。適馬35 1.4出FE口的時候,他聽說這個頭很銳,又去買了,然後跟我說,還是不銳啊!我當時沒忍住,告訴他,換個屏,最少2K屏。1K屏毛都數不清楚的。現代鏡頭,不能數毛的還叫鏡頭嗎?

所以你看,高像素的體驗,第一要素是什麼?2K屏起。我說這個意思,是您恰好還沒換屏的話,趕緊換了吧,否則我都不好意思跟你說別的,咱倆沒有共同語言啊。要不怎麼說攝影器材升級老費錢了呢,每次升級電腦也得換。可是你要這麼想,人生幾何,樂趣無多,為了開心,花點錢就花點錢吧,無非就是老婆少買兩件衣服的事情,那能咋地。

拐回話題。35毫米鏡頭在人文攝影中的應用。我們知道,一個靜態的視覺效果,要有主體,要有背景,需要注意的是,這個主體是一定距離下的主體,這個背景是一定距離下的背景。在一定的距離下,我們才會談論用什麼焦距的鏡頭,然後才能談到光圈,也就是景深控制,視覺效果。如果這個靜態畫面是一個故事的話,那麼你用的這個焦距能不能包住整個故事?

一般來說,大多數的人文攝影的故事描述,是在10米內完成的。我通常喜歡5米這個距離。在這裡我們一定要重複強調距離,距離是你整個故事的基本框架。距離確定以後,才能選用鏡頭。再解釋一遍,距離決定了故事的基本框架,這個故事的所有要素都要在這個框架內完成,這個框架內的所有元素都是故事的基本組成。那麼剩下的問題就是主次的問題,這是你選用鏡頭的依據。為什麼說10內是大師們喜歡35毫米鏡頭的原因?因為這個焦距可以包住整個故事,並且主次分明,能夠有效地強調主體,但不至於只強調了主體,紅花和綠葉,都擺放整齊。

說我退後一點,15米左右,用50毫米鏡頭不行嗎?

行到是行,問題是,透視關係變了。氛圍感變了。這是另一個故事了。

人文攝影,講究的是一定距離內一定焦距下一定光圈設定的透視效果。光圈F8還是F1.4,這是你的選擇,看你想表達的意圖,沒有一定之規。忠告就是,如果考慮光圈的話,經常在10米左右拍攝的人,最好選擇35 1.4。像我這樣喜歡靠近的人來說,35 2.8足夠了。

說到靠近,嗯,有時候難免會有口角。經常有人對我吼,把照片給我刪了!我馬上就會聽取人家的意見。當然,有時候我也會亮出紋身。還有些時候,商量一下也是可以的,你看,你多漂亮,讓我留著吧,我保證不亂用,不發朋友圈。不信?不信咱倆留個微信吧,你可以隨時監督我。

我出去瞎拍的時候,喜歡掛倆相機。都藏在身側後,儘量不被人看到。需要拍攝的時候,抬手就拍,拍完就放下,目視左右,不與拍攝人的目光接觸。為什麼帶倆相機?因為來不及換鏡頭。為什麼不用變焦?因為變換焦距也需要時間。

這裡說一下為什麼不用變焦鏡頭。理由不是非常充分。主要原因還是個人喜好。如果說理由,定焦是一種思維方式,並且有助於拍攝風格的統一。我們在看一些大師的片子,會發現他們的拍攝風格相對統一,這是一定焦距的使用結果,經常變換焦距是很難統一風格的。畫質並不是重點,雖然我喜歡畫質,但對於人文攝影來說,畫質夠用就行。當然大光圈也是一個理由,這個理由更多的是自我心理安慰,雖然用不到,但是我有啊,萬一哪年用到了呢?

總的來說,定焦是一種思維方式。變焦當然也是一種思維方式,只是兩者思考的深度肯能會有不同。你可能會說,焦段相同,光圈相同,距離相同,我的變焦跟你的定焦,思維方式哪點不同?可是,如果啥都相同,我為啥不用更好的?當然,最大的區別在於走動的距離不同,定焦靠走,你要不斷思考關於距離的問題,然後走到合適的位置上。變焦不同,用變焦的人,第一反應不是改變距離,而是改變焦距。這是習慣問題。事實上,在你移動的過程中,你的視角會發生變化,你能看到比變焦更多的可能,如果你站在那裡不動,那你可選擇的餘地其實是有限的。

所以我一直強調,用定焦去拍攝,去思考。因為當你用起定焦,你就必須更多地思考。這不是你的大三元不好,是你需要在更多的移動中思考。變焦方便性,從來都不是人文攝影的主要因素。題外話,我一個朋友開影樓,用的全是定焦。我說你怎麼不用24-70?他說,多走兩步沒什麼。瞅瞅人家的責任心。當然,婚禮現場,新聞現場,還是得用大三元。不同的題材,有不同的選擇。我們說定焦好,主要是指人文攝影。人文攝影題材,通常情況下,有足夠的時間供你思考。看看決定性瞬間的那個大師,人家就喜歡守株待兔,場景定好了,光圈定好了,焦距定好了,快門定好了,就等決定性的兔子蹦進來。啥叫掃街?這才是掃街。你從鬧市場這頭逛到那頭,未必就是好的選擇。

你可以試一下。找到一個滿意的場景,架起三腳架,設定好參數,然後等決定性兔子蹦進來。這樣成片率真的會有提高。你一邊抽菸,一邊手拿遙控器,多麼悠哉,藝術創作啊,馬上你就能完成!就這一個場景,你按一百次快門,可以挑10張去參選。

下次繼續說35毫米。能說好幾篇的。說完咱們再說28,50。別說跑題這種話,還有好幾篇可以跑呢。不跑題多沒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