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毫米镜头在人文摄影中的应用(2)

继续人文摄影中35毫米焦距镜头应用的话题。我写东西有几个特点,一个是不严谨,一个是思维飘散,想到哪说到哪。写的人不认真,看的人也不必认真。就当是朋友之间唠嗑。我说的不对,你得立马反驳,这是朋友相处之谊,不能眼睁睁看着他胡说八道。我呢,也会立马不承认你的反驳。是吧,这个观点,我既然说出口了,就不能马上承认错误,那样显得不严肃。

前篇我们说到距离对镜头感的重要性。掌握景深,对人文摄影的重要性。今天有个朋友说人文与摄影无关,我说人文与摄影无关,但人文摄影与镜头有关。因为你既然要去拍人文,不管用什么镜头,总得用个镜头去干这个活。

28,35,50这三个焦段是人文摄影常用的。并不是说人文摄影一定要用这三个焦段去拍,没有这样的规定,只是这三个焦段确实适合人文摄影。我们说镜头语言,视觉效果,都是通过焦段来体现的。长焦最大的问题是背景虚化,广角最大的问题是变形,这两者是不利于人文背景介绍的。刨掉长焦和广角,剩下的就是28-50这个焦段适用。

人文摄影第一要素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的理解是真实性。你想把一个故事告诉别人,真实性是第一要素。长焦很容易把主体之外的要素全部虚化掉,你的故事交代的就不完整,广角的变形很难控制,楼是斜的,路是歪的,与人眼看到的不符,真实性就会打一个折扣,读者就会想,你这个故事是艺术加工的。

任何一张图片的最终完成,是在读者的心中,读者的感受,才是作品的最终完成。我今天看一个报道,说好利来的老板罗先生,搞了一个摄影展览馆,每盏射灯价格是2万多。这是一个严肃的摄影人,他深深懂得摄影作品的最终形态,包括但不限于需要洗印多大的尺寸,需要什么样色温的射灯照明,照明的范围,等等。

现在很多人看图都是在手机上完成,然后说,手机拍摄可以替代单反了。巴掌大的屏幕,能看啥呢?不过存在就是合理,如果你只在手机上看图,可以直接转到本文的末尾。我跟你没啥好说的,咱俩不在一个维度,下面我要讲的,你都听不懂。

说到屏幕,拐一拐话题。我有一个朋友,老有钱了,喜欢摄影。FE 35 1.4刚出的时候,他就买了。然后跟我说,这个头不锐。我看了看他专业的,但是1K的显示屏,啥也没说。适马35 1.4出FE口的时候,他听说这个头很锐,又去买了,然后跟我说,还是不锐啊!我当时没忍住,告诉他,换个屏,最少2K屏。1K屏毛都数不清楚的。现代镜头,不能数毛的还叫镜头吗?

所以你看,高像素的体验,第一要素是什么?2K屏起。我说这个意思,是您恰好还没换屏的话,赶紧换了吧,否则我都不好意思跟你说别的,咱俩没有共同语言啊。要不怎么说摄影器材升级老费钱了呢,每次升级电脑也得换。可是你要这么想,人生几何,乐趣无多,为了开心,花点钱就花点钱吧,无非就是老婆少买两件衣服的事情,那能咋地。

拐回话题。35毫米镜头在人文摄影中的应用。我们知道,一个静态的视觉效果,要有主体,要有背景,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主体是一定距离下的主体,这个背景是一定距离下的背景。在一定的距离下,我们才会谈论用什么焦距的镜头,然后才能谈到光圈,也就是景深控制,视觉效果。如果这个静态画面是一个故事的话,那么你用的这个焦距能不能包住整个故事?

一般来说,大多数的人文摄影的故事描述,是在10米内完成的。我通常喜欢5米这个距离。在这里我们一定要重复强调距离,距离是你整个故事的基本框架。距离确定以后,才能选用镜头。再解释一遍,距离决定了故事的基本框架,这个故事的所有要素都要在这个框架内完成,这个框架内的所有元素都是故事的基本组成。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主次的问题,这是你选用镜头的依据。为什么说10内是大师们喜欢35毫米镜头的原因?因为这个焦距可以包住整个故事,并且主次分明,能够有效地强调主体,但不至于只强调了主体,红花和绿叶,都摆放整齐。

说我退后一点,15米左右,用50毫米镜头不行吗?

行到是行,问题是,透视关系变了。氛围感变了。这是另一个故事了。

人文摄影,讲究的是一定距离内一定焦距下一定光圈设定的透视效果。光圈F8还是F1.4,这是你的选择,看你想表达的意图,没有一定之规。忠告就是,如果考虑光圈的话,经常在10米左右拍摄的人,最好选择35 1.4。像我这样喜欢靠近的人来说,35 2.8足够了。

说到靠近,嗯,有时候难免会有口角。经常有人对我吼,把照片给我删了!我马上就会听取人家的意见。当然,有时候我也会亮出纹身。还有些时候,商量一下也是可以的,你看,你多漂亮,让我留着吧,我保证不乱用,不发朋友圈。不信?不信咱俩留个微信吧,你可以随时监督我。

我出去瞎拍的时候,喜欢挂俩相机。都藏在身侧后,尽量不被人看到。需要拍摄的时候,抬手就拍,拍完就放下,目视左右,不与拍摄人的目光接触。为什么带俩相机?因为来不及换镜头。为什么不用变焦?因为变换焦距也需要时间。

这里说一下为什么不用变焦镜头。理由不是非常充分。主要原因还是个人喜好。如果说理由,定焦是一种思维方式,并且有助于拍摄风格的统一。我们在看一些大师的片子,会发现他们的拍摄风格相对统一,这是一定焦距的使用结果,经常变换焦距是很难统一风格的。画质并不是重点,虽然我喜欢画质,但对于人文摄影来说,画质够用就行。当然大光圈也是一个理由,这个理由更多的是自我心理安慰,虽然用不到,但是我有啊,万一哪年用到了呢?

总的来说,定焦是一种思维方式。变焦当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只是两者思考的深度肯能会有不同。你可能会说,焦段相同,光圈相同,距离相同,我的变焦跟你的定焦,思维方式哪点不同?可是,如果啥都相同,我为啥不用更好的?当然,最大的区别在于走动的距离不同,定焦靠走,你要不断思考关于距离的问题,然后走到合适的位置上。变焦不同,用变焦的人,第一反应不是改变距离,而是改变焦距。这是习惯问题。事实上,在你移动的过程中,你的视角会发生变化,你能看到比变焦更多的可能,如果你站在那里不动,那你可选择的余地其实是有限的。

所以我一直强调,用定焦去拍摄,去思考。因为当你用起定焦,你就必须更多地思考。这不是你的大三元不好,是你需要在更多的移动中思考。变焦方便性,从来都不是人文摄影的主要因素。题外话,我一个朋友开影楼,用的全是定焦。我说你怎么不用24-70?他说,多走两步没什么。瞅瞅人家的责任心。当然,婚礼现场,新闻现场,还是得用大三元。不同的题材,有不同的选择。我们说定焦好,主要是指人文摄影。人文摄影题材,通常情况下,有足够的时间供你思考。看看决定性瞬间的那个大师,人家就喜欢守株待兔,场景定好了,光圈定好了,焦距定好了,快门定好了,就等决定性的兔子蹦进来。啥叫扫街?这才是扫街。你从闹市场这头逛到那头,未必就是好的选择。

你可以试一下。找到一个满意的场景,架起三脚架,设定好参数,然后等决定性兔子蹦进来。这样成片率真的会有提高。你一边抽烟,一边手拿遥控器,多么悠哉,艺术创作啊,马上你就能完成!就这一个场景,你按一百次快门,可以挑10张去参选。

下次继续说35毫米。能说好几篇的。说完咱们再说28,50。别说跑题这种话,还有好几篇可以跑呢。不跑题多没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